巴音淖爾

巴音淖爾

巴音淖爾是內蒙古西部的一個盟市,也簡稱叫巴盟。

巴音淖爾這片土地孕育在黃河沿岸,有著豐富的農業產物和礦業。巴音淖爾的蒙古語意思是"富裕的河流",也就是蒙古先人稱讚黃河的一個意思,這片土地的蒙古族是由大蒙古地國時成吉思汗的弟弟哈斯兒的後裔組成,但占人口大多數的是漢族.。

基本情況


巴音淖爾村位於鎮政府南2公里處,東臨小湖村,南鄰伊克烏素村,西鄰沙日布嘟嘎查,北部與召稍、達楞圖如、水泉子三村相鄰。全村下轄8個社。戶籍人口1125人425戶;常住人口780人278戶;貧困人口32人17戶;各類參加人62人;全村黨員35人,其中女黨員7人,35歲以下黨員6人,大專以上學歷黨員6人。總面積31萬畝,林地面積2萬畝,水澆地面積6800,可利用草場面積28萬餘畝。全村牲畜總頭數9800頭(只)。2019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9000多元。

地名由來


“巴音淖爾”系蒙古語,漢意為“富裕的湖灘”。“巴音”意為“富裕”,“淖爾”是“湖灘”的意思。巴音淖爾村東北部有近600畝的鹼湖,盛產日晒鹼,遠近聞名,稱巴音淖爾湖,巴音淖爾村因此得名。

歷史沿革


1950年屬伊克昭盟直屬桃力民中心區民立鄉。1951年撤銷桃力民中心區,民立鄉改為桃二區,劃歸鄂托克旗。當年將桃二區排列為鄂托克旗第十三區,巴音淖爾村屬第十三區三鄉。1956年撤區劃鄉時,屬達楞圖如中心區巴音淖爾鄉。1958年成立達楞圖如人民公社,下設管理區、生產大隊時成立巴音淖爾大隊,歸屬巴音淖爾管理區。1961年從達楞圖如人民公社中分設出巴音淖爾公社時屬巴音淖爾公社。1983年進行基層社隊體制改革時,巴音淖爾大隊改為巴音淖爾村。2000年屬沙井鎮。2005年撤鄉並鎮體制改革中,沙井鎮更名為木凱淖爾鎮,巴音淖爾村歸屬木凱淖爾鎮。

集體經濟發展思路


巴音淖爾村位於隆誠社區湖西,有一塊300畝的鹼田(1958年經上級有關部門協調,將原巴音淖化工廠鹼湖內的300畝劃分給巴音淖爾村)。特色經濟以鹼湖為主,計劃建成生產5000噸的小蘇打半成品(母液鹼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