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痢

赤痢

中醫病名,為痢疾之一種,亦名血痢,指痢下多血或下純血者。

病因


● 《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熱乘於血,則流滲入腸,與痢相雜下,故為赤痢。”《千金要方·熱痢第七》說“冷則白,熱則赤”,均明確指出便下色赤與熱有關。

臨床表現


● 赤痢多見於濕熱痢與疫毒痢,一般均可見腹痛,里急后重,便下純血,肛門灼熱,口渴,尿赤等症。

辨證施治


● 1.濕熱痢
● 證候: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弦數。治法:清腸化濕,調氣和血。代表方:芍藥湯加減。常用藥:芍藥、當歸、甘草行血和營,以治膿血;木香、檳榔、大黃行氣導滯,以除后重;黃芩、黃連清熱燥濕解毒;少佐肉桂辛溫通結;加用金銀花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 2.疫毒痢
● 證候: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除積。代表方:白頭翁湯合芍藥湯加減。前方以清熱涼血解毒為主,後方能增強清熱解毒之功,並有調氣和血導滯作用,合用對疫毒壅盛、壯熱口渴、腹痛里急后重特重、下痢鮮紫膿血者有相得益彰之效。常用藥: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清熱化濕,涼血解毒,加金銀花、地榆、牡丹皮增強清熱涼血;芍藥、甘草調營和血,木香、檳榔調氣導滯。

預防調護


● 痢疾患者,須適當禁食,待病情穩定后,予清淡飲食為宜,忌食油膩葷腥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