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平安史之亂

戰爭戰役

唐天寶十四載(755)至寶應二年(763),唐王朝平定邊鎮將領安祿山、史思明叛亂的戰爭。

戰爭原因


安史之亂前的領地
安史之亂前的領地
唐玄宗李隆基除掉韋后和太平公主后,革除弊政,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發展經濟,強本固邊,使唐王朝繼貞觀之後又進入一個輝煌的空前繁榮昌盛的時期。吏稱“開元之治”。可是,唐玄宗在位年久,自以為大功告成,漸漸耽於聲色,親邪人而遠君子,委政於權相李林甫、楊國忠,政治日益腐化。特別是由於府兵寢壞,邊防多事,邊將的權利日益膨脹,造成外重內輕之勢。最後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
安祿山是營州柳城的混血少數民族人,性狡黠,善逢迎。開始當過管理邊境貿易的小吏“互市郎”,后投在幽州節度使張守硅的門下。因驍勇善戰,且善逢迎,而不斷受到提拔擢升,平步青雲。至天寶十載,安祿山集平盧節度使、范陽節度使、河東節度使於一身,唐北方的三鎮重兵18.39萬人已盡歸安祿山的掌握之中,約佔當時全國總兵力的1/3。安祿山於是成為權傾一時的邊帥。安祿山幾次入朝,看到唐廷承平已久,武備廢弛,而自己又重兵在握,因而逐步心懷異志,並秘密進行了長期的準備。為了掩飾自己的叛亂陰謀,他裝痴賣傻,陰結李林甫對唐玄宗百般獻媚,邀功固寵。又以御邊為名,在范陽北築雄武城,貯聚兵器。蓄養戰馬,並暗中聚斂財物,私制官服、魚袋,選8000名同羅、奚、契丹、室韋等北方民族驍勇善戰的壯士為“曳落河”,積極操兵備戰。在組織上,他網羅黨羽,逐步形成了一個以高尚等為心腹,以史思明等異族將領為骨幹的反唐集團。楊國忠屢次說安祿山要造反,但玄宗卻深受矇騙執迷不悟。為了進一步籠絡安祿山以防其造反,他甚至採取了姑息養奸的政策,不斷地為安祿山加官晉爵,並將榮慶公主許配給安祿山的兒子安慶宗。天寶十四年六月,玄宗為安慶宗完婚,手詔安祿山進京觀禮,安稱病未來。七月,祿山表請獻良馬3000匹,每匹由2名馬夫押送,另派番將22人看送。玄宗始稍有疑心,下詔讓安祿山把送馬之事推至冬日,並請他來京,聲言在華清宮為他建了一個專用溫泉池,祿山又拒不奉召。至此,安祿山反相已經畢露,遂於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初九,乍稱奉玄宗密旨率軍入朝討伐楊國忠,在范陽起兵造反。

安祿山起兵


安祿山起兵后,其戰略部署,以范陽節度副使賈循守范陽,平盧節度副使呂知誨守平盧,別將高秀岩守大同,以鞏固北方。李欽湊率數千人守井陘,掩護其南下的右翼。安祿山親率主力,號稱20萬揮師南下,企圖以突然襲擊的手段迅速奪取西京,君臨天下。當時由於中原久無戰事,武備廢弛,安軍所過州縣,唐軍望風瓦解。安祿山幾乎未遇到什麼抵抗,就席捲了整個河北平原,通過博陵(今河北定縣)。藁城(河北正定東南),繼續南進。
直到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才得到安祿山南下造反的確切消息,倉皇召集群臣謀議,定下了應急防禦部署:以原安西節度使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赴洛陽開府庫、募兵員,以迎擊安軍;以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在長安一帶募兵11萬,又令朔方、河西、隴右調兵緊急向長安行營集結,玄宗欲御駕親征。
天寶十四載(755)十二月初二,安軍在靈昌(今河南滑縣)附近以粗繩繫結破船、草木等橫於黃河之上,一夜之間,河上結冰形成一座天然浮橋,安軍踏冰渡河,迅速南進。初五,包圍陳留,陳留太守不戰而降,安軍旋又西向滎陽。
唐滎陽守軍都是新募之兵,毫無作戰經驗,面對安軍勢如破竹之攻勢,聞風喪膽。十二月初八,安軍佔領滎陽。接著,又以田承嗣、安忠志為前鋒,直逼東都洛陽。
唐將封常清饒有作戰經驗,他看出安軍進展迅速,兵鋒甚銳,便想避其銳,挫其氣,切斷洛陽橋(洛陽北黃河渡橋),企圖憑藉虎牢關,阻擊安軍。無奈這支剛剛召募起來的新軍,毫無戰鬥力,在交戰中根本經不住安軍的勇猛攻擊,一觸即潰。封常清在洛陽城郊葵園和北門雖然力圖繼續穩固陣地,組織反擊,但終因不敵而潰敗下陣來,安軍遂於十二日佔領洛陽。封常清率余部與高仙芝會合后,被迫退守潼關。
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對拱衛西京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安祿山滯留洛陽大肆擄掠,並迫不及待準備稱帝。只派部將崔乾祜率兵一部攻打潼關,高仙芝據險抗擊,安軍久攻未下。這為唐朝贏得了寶貴的調集援軍、加強防禦的機會。可唐玄宗對東都的失守十分惱怒,又聽信監軍太監邊令誠的讒言,以封常清貪生怕死,高仙芝放棄陝州數百里地等為罪名,下令斬殺了高、封二將。這一臨陣斬將的錯誤決定引起軍心動搖,潼關幾乎棄守。由於朝中無將,玄宗欲御駕親征又力不從心,只得令抱病長安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出任兵馬副元帥,領兵八萬到潼關禦敵。

洛陽失守


兩京失陷,玄宗無奈,遂獨自逃往四川
兩京失陷,玄宗無奈,遂獨自逃往四川
洛陽失守以後,唐廷迅速調集和組織兵力,在洛陽南、北、西幾個方向抗擊安軍,遲滯安軍的進攻,從而使戰爭一度出現了暫時的對峙局面。在潼關方面,哥舒翰據險扼守,擊退了安慶緒軍的多次進攻。在河南方面,唐真源(今安徽毫縣西)令張巡經60餘天苦戰,守住了雍丘,南陽節度使魯炅也守住了南陽,從而阻止了安軍向江淮的發展,保護了江南至關中的交通。河北方面,在常山太守顏呆卿、平原(今山東陵縣)太守顏真卿的起兵帶動下,河北諸郡除范陽、盧龍、密雲、漁陽、汲、鄴六郡為安祿山所控制外,其餘17郡紛紛起兵,給安軍後方帶來很大威脅。同時,為了支援河北方向的作戰,唐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也擊退了進攻振武軍(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的叛將高秀岩。拔靜邊軍(今內蒙古涼城),破薛忠義軍,進圍雲中,襲佔馬邑(今山西朔縣東),開東陘關(雁門關東口)。
安祿山正欲親攻潼關,聞河北局勢大變,遂退保東京。至德元載(756)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帝,改元聖武。為鞏固後方安祿山命史思明等攻打常山(今河北正定),顏呆卿守備不足,又無援兵,雖拚死苦戰,終因糧盡矢絕,城破被俘,后英勇就義。此後,鄴、廣平、鉅鹿、趙、上谷、博陵、文安、魏、信都等郡又相繼淪陷於叛軍。
唐廷為扭轉常山陷落後的頹勢,並再次攔腰斬斷叛軍與後方聯繫,二月,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奉命率步騎萬餘人,太原弩手3000人東出井陘(獲鹿西南),收復常山。四月,郭子儀率軍與李光弼部會合,在九門、嘉山一帶予史思明、蔡希德等部於重創。顏真卿等人也攻克魏和信都郡,遂使局勢大為扭轉,河北10餘郡歸附,切斷了范陽與洛陽的交通。安祿山大驚,一度欲棄洛陽,還保老巢。
在戰局剛剛出現了有利於唐不利於安軍的轉機時,唐玄宗就求勝心切,急於作出了反攻的錯誤決定,使形勢急轉直下。六月,在兵力尚未集中、準備很不充分的情況下,唐玄宗命哥舒翰出關恢復陝、洛。哥舒翰認為,叛軍遠來,後繼不足,利在速戰,而唐軍憑險扼要,利在堅守。因此,不宜過早反攻。郭子儀、李光弼等也主張引兵北取范陽,覆其巢穴。而潼關大軍,唯應守以弊之,不可輕出。可這些,玄宗根本聽不進去,卻輕信楊國忠“賊方無備,而翰逗留,將失機會”的讒言,屢促哥舒出兵。哥舒無奈,只好揮淚出戰,於是爆發靈寶之戰。
六月初七,哥舒翰前鋒進至靈寶西原(今靈寶西南)與安軍崔乾祜部相遇。崔事先在背山臨河的70里隘道中設伏,以散亂兵力,引誘唐軍進入伏擊圈。這時伏兵突然躍起,居高臨下投擲滾木雷石,唐軍擠於隘道,無法展開,頓時亂作一團。哥舒翰企圖用氈車駕馬打出一條通道,但未成功,午後,東風驟起,崔乾祜點燃數十輛草車擋住通路,一時濃煙蔽日,官兵不辨敵我,盲目亂放矢箭,到日落矢盡,方知中計。這時,安軍的騎兵又從南面迂迴到唐軍陣后衝擊,唐軍首尾驚亂,自相踐踏,死傷甚眾,最後逃入關口的僅8000餘人,安軍遂乘勢奪取了潼關。哥舒翰也被部將挾持降於安祿山。潼關失守后,李光弼、郭子儀也只得轉入守勢,西入陘井關守晉陽。
潼關失陷,京師頓時陷入一片混亂。唐玄宗不得已採納了楊國忠提出的“幸蜀”之策,由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集合六軍護駕,於六月十三日凌晨攜皇族、官員逃離長安幸蜀,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將士飢疲,怒殺了楊國忠,並逼玄宗縊殺了楊貴妃。父老挽留太子李亨平叛,玄宗無奈,遂獨自逃往四川。

靈武反攻


至德元載七月,李亨率步騎2000到達朔方節度使的駐所——靈武(今寧夏靈武)。寧夏地處黃河河套上游,水草豐盛,歷來是控制西北的邊防重鎮,又是南下關中,西出晉冀的戰略要地。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組成流亡政府,即帝位,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從此以靈武為基地,調整戰略部署,積極準備反攻。
李亨聽取了謀士的意見,他的戰略方針可以概括為。收西北諸城之兵,召郭、李主力於河北,與之并力,東向討逆,以“克複西京,削平四海”。為此,他以廣平王李俶為天下兵馬元帥,謀士李泌為伺謀軍國、元帥府行軍長史。以第五琦為江淮租庸史,轉輸江淮財賦,以充實軍力,籌備反攻。任命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北都留守,堅守太原,張巡為河南節度副使,指揮江淮方面的作戰。
李泌根據當時的戰局,提出一個三期作戰方案,即抓住安軍一字長蛇陣的弱點,以李光弼從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從馮翊入河東,使史思明、張忠志不敢離范陽、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離長安,李亨在扶風與兩軍相配合,機動殲敵,使安軍首尾不能相顧,疲於奔命;第二年春天,命建寧王李俄為范陽節度大使,率朔方軍出塞東進,與李光弼軍成犄角之勢取范陽;最後四面合擊洛陽,全殲安軍。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高明的計劃,可惜肅宗未很好的採納。
這一時期,唐軍在河北、河南、河東地區不斷襲擊安軍翼側和後方,牽制了安軍相當多的兵力,特別是太原、睢陽二城的堅守戰,對穩定戰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至德二載(757)正月,史思明等率兵10萬,合攻太原,企圖奪占河東,進而“長驅朔方河隴”。當時李光弼所部主力在朔方,遂率團練數千人,依靠民眾在太原城中頑強堅守。他一方面在“城外鑿壕以自固”,扼守城外要點,另一方面,利用地道、大炮(拋石器)等伺機主動出擊。史思明圍太原月余毫無進展。正在這時洛陽發生宮庭政變,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史思明留蔡希德等繼圍太原。自己歸守范陽。李光弼抓住有利戰機,親率敢死勇士出擊,殲敵7萬餘人,終於解太原之圍,取得了戰略性的勝利。太原保衛戰是一次以弱勝強、以主動出擊為主要手段的成功範例,對鞏固唐軍北段戰線、確保唐軍進出河北,直搗范陽的有利的出發地域具有重要意義。
在江淮方向,張巡的睢陽保衛戰也譜寫了平叛戰爭最艱苦時期悲壯而光輝的一章。至德二載(757)正月,安慶緒為打通向江淮方向發展的通路,命尹子奇率兵13萬擊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唐太守許遠與張巡合兵近萬人禦敵,前者指揮作戰,後者掌管後勤,二人密切協作,在民眾支援下,與安軍展開了激戰。有時一天打退安軍20餘次衝鋒,連續戰鬥16晝夜,共俘獲安軍將領60餘人,斃傷2萬餘人。守軍士氣倍增。三月中旬,尹子奇又向睢陽發動了新的攻勢,張巡親執戰旗,激勵士卒,直衝安軍營壘,安軍大敗,潰退數十里,傷亡3000人。五月.安軍增兵再犯,戰鬥更為激烈。張巡仍以攻守並用的方法,特別是夜間襲擾和疲憊安軍,不斷擊退安軍。在安軍極度睏乏的情況下,張巡率部將南霽雲、雷萬春等輕騎突襲,安軍大亂,被殲5000人,尹子奇被南霽雲射中左目,狼狽敗逃。七月,尹子奇又卷士重來,集兵再攻,此時,睢陽由於外無救援,內無存糧,將士飢疲,兵員銳減,張巡已組織不起新的有力反擊,戰至十月,睢陽終於被安軍所破,張巡、許遠等36將均壯烈犧牲。唐軍在睢陽頑強堅持十餘月,經大小戰400餘次,殲敵12萬人,譜寫了平叛以來最可歌可泣的一頁,有力地保證了江淮財賦輸入關中的通路,使叛軍的兵鋒始終未能伸向江南,對唐軍穩定戰局,調整部署具有重要意義。張巡作為一代名將,其英名也將永垂史冊。
至德二載二月,唐肅宗將其統帥部移至鳳翔(今陝西鳳翔),揭開了大反攻的序幕。李泌再次向唐肅宗陳述了他前述用兵方略,但唐肅宗卻以為先取范陽是捨近求遠,現在大軍已集,“當乘兵鋒搗其腹心”。李泌又提出,攻取西京固然可能成功,“然賊必再強,我必又困,非久安之策”,只有攻取范陽,“則賊無所歸,根本永絕矣。”但李亨仍未聽,還是決定收復西京。
四月,李亨任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五月。郭自鳳翔出發,對長安發起進攻;但進至長安西之清渠遭安軍步騎兵夾擊,初戰不利,敗退武功。
九月,元帥廣平王李傲率朔方、回紇和西域諸軍約15萬人,再次攻打長安。於是爆發了灃水和陝州之戰。
二十七日,唐軍進至長安西,列陣於香積寺北、灃水東一帶,與叛軍10萬眾對陣。唐接受清渠失敗教訓,加強縱深部署和翼側掩護:以李嗣業、郭子儀、王思禮部為前、中、后軍,僕固懷恩、回紇騎兵擔任主力右側的掩護。戰鬥開始后,唐軍以凌厲攻勢擊退安軍前鋒李歸仁部,迫近安軍主力,安軍也集中兵力反擊,並企圖以埋伏在陣東的精銳騎兵襲擊唐軍側后,被僕固懷恩率回紇騎兵大部殲滅。雙方從中午激戰至黃昏,唐軍殺敵6萬人,安軍遂乘夜棄城逃走,唐軍收復長安。
唐軍進入長安三日後,李傲才率主力東進。郭子儀克潼關,破華陰、弘農(今河南靈寶北)二郡;王難得部破武關(今陝西商南西北),克上洛郡(今陝西商縣),安軍張通儒等退保陝州(今河南陝縣),安慶緒以洛陽兵令嚴庄馳援,合兵15萬以拒唐軍。十月十五日,雙方在新店(今河南陝縣西)展開激戰。郭子儀以主力從正面進攻,回紇騎兵則出南山襲安軍翼側,叛軍大敗,棄陝州東逃,官軍分道追擊。安慶緒見主力已潰,僅率精騎300,步兵千人,棄洛陽,渡黃河,倉促逃往鄴城(今河南安陽)。唐軍收復洛陽、河內(今河南沁陽)、陳留等郡,安軍已成土崩瓦解之勢。但由於唐肅宗急於迎玄宗還朝,未及時組織追擊,給了安軍以收拾殘部、重整旗鼓的機會。
在唐軍節節勝利的形勢下,擁兵范陽的史思明,因被安慶緒所猜忌,率所部十三郡8萬士卒投降,封歸義王,肅宗命其討安慶緒。乾元元年(758)二月,叛將能元皓降。六月,肅宗納李光弼建議,謀除史思明,事泄,史思明再次反唐。
九月,唐肅宗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將兵20餘萬,討伐安慶緒,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郭子儀首先破安太清於獲嘉,殲敵4500人,又拔衛州,追敗退安軍於愁思岡(鄴城西),殺敵萬餘,遂圍鄴城。安慶緒向史思明求救,史率13萬步騎從范陽南下,見唐軍勢大,觀望未敢輕進,僅遣李歸仁率萬餘兵屯淦陽(今河北磁縣),以為牽制。十一月,史乘河南節度使崔光遠攻佔魏州后,立足未穩,奪回該州,殺唐軍3萬人。
肅宗乾元二年(759)正月,史思明在魏州自稱大聖燕王。
李光弼提出對安史兩軍各個擊破的計劃卻遭魚朝恩的否決,未能實行。二月,郭子儀等堵漳河水灌鄴城,城中河水四溢,糧盡兵疲,但安慶緒仍作困獸之鬥4個月。當時官軍由於無元帥統一指揮,城久攻不下,人心渙散。史思明見有機可乘,遂率軍來援,命諸將各距鄴城50里紮營,擊大鼓以驚擾唐軍,又以精騎抄掠官軍糧餉,使唐軍進一步陷入被動。
三月,唐軍號稱60萬人列陣於安陽河之北。與史思明精兵5萬交戰。唐軍誤以為史軍是小股游勇,麻痹輕敵。史思明突然發起猛攻,唐軍倉促迎戰,雙方死傷各半。郭子儀率軍繼后,未及列陣,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雙方都丟盔棄甲而逃。郭子儀率朔方軍斷洛陽橋,退保東京,諸道節度使各退本鎮,損失慘重。史思明還屯鄴城南,誘殺安慶緒后返范陽。四月,自稱大燕皇帝。九月,史思明發動新的攻勢,奪取汴州(今河南開封)、鄭州。
退至洛陽的新任兵馬元帥李光弼,與諸將商議戰守之策,有人認為“東京帝宅”應該堅守;有人主張西向陝州、潼關,“據險以挫其銳”,但李光弼認為:洛陽四戰之地,防守力量不足;西退潼關,棄五百里地,亦非善策,勢必長敵志氣。應當“移軍河陽(今河南孟縣),北連澤潞(今晉東南),利則進取,不利則退守,表裡相應,使賊不敢西侵。”遂率2萬士卒,撤守河陽。
九月,史軍進入洛陽,東京再陷,但城中已空,史軍無所得。十月,史思明攻打河陽,被李光弼擊敗。李光弼憑藉其“猿臂之勢”與史思明相持於洛陽,歷時1年。史思明西向受阻,又分兵攻打淮西陳、兗、鄆、曹等州,而在進攻陝州進被擊退,遂退洛陽成守勢。
上元二年(761)二月,肅宗令李光弼收復洛陽。李光弼認為史軍氣勢尚盛,時機不成熟,但由於肅宗一再催促,只好出兵。二十三日,雙方前鋒相遇於邙山,由於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輕敵,在平原布陣,致使官軍大敗。李光弼退保聞喜,魚朝恩奔還陝州。河陽、懷州相繼陷落。史思明令其子史朝義乘勝攻長安,但屢敗。朝義怕史思明降罪,擔心其太子地位不保,便於上元二年(761)三月縊殺其父自立,改元顯聖。史軍由於內亂,相互攻殺,力量大減。
寶應元年(762)四月,唐玄宗、唐肅宗相繼病死,代宗李俶(后改名豫)即位。十月,代宗以雍王適為天下兵馬元帥,領諸道節度使和回紇兵伐叛。二十二日,僕固懷恩與回紇兵為前鋒,出陝州;陝西節度使郭英叉出澠池;李抱玉出洛陽;李光弼出陳留,合攻洛陽。唐軍在洛陽西及北郊橫水列陣,史朝義親率10萬士卒迎戰,被唐軍前後夾擊,大敗而逃。官軍殺叛軍6萬人,俘獲2萬,一舉收復洛陽、郅州、汴州。僕固懷恩及其子仆固勘對史軍乘勝追擊,勢如破竹。唐代宗也下制:“東京及河南、北受偽官者,一切不問”,使叛軍進一步瓦解,史軍紛紛降唐,連范陽老巢也落入唐軍之手。史朝義逃至溫泉柵(今河北盧龍)被迫自縊,歷時8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於平定。

戰爭結果


唐平安史之亂中,由於輕棄潼關、急於取兩京而不先攻范陽斷安軍歸路,收復兩京后又未及時追殲安軍等幾次戰略失策,致戰事曠日持久。戰亂使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唐王朝從此由盛而衰。戰後,唐廷被迫授安史舊將為節度使,漸開部分藩鎮割據局面。

重要戰役


太原睢陽

安軍佔領長安后,滯留不進去,大肆搶掠。李亨率步騎2000到平涼(今屬中國西部甘肅省),在七月十二於靈武(今中國西北部寧夏自治區靈武西北)即位(即唐肅宗)。李亨調郭子儀回靈武任武部尚書,加李光弼為戶部尚書,掘壕築壘,挖掘地道,以密集的弓箭,殺敵數萬,挫敗安軍的進攻,守住了太原。唐朝河南節度副使張巡與太守許遠合兵6800人防守睢陽,在民眾支援下,以積極出擊與頑強堅守並用,經大小400多次戰,殺敵12萬,堅守達十個月之久,最後城破殉難。南陽唐軍在頑強抗擊之後,退保襄陽。太原、睢陽唐軍的防衛戰,保護了南北兩翼,鉗制了安軍的進攻,對積聚反攻力量起了重大作用。香積寺、陝州之戰
至唐朝德元年(公元756年)十一月,唐軍在陳濤斜(今陝西咸陽境)反攻失利后,肅宗曾向大將李泌詢問計策,李泌提出“以兩軍系其四將”、“覆其巢穴”,“四合而攻之”的方略,就是根據安軍內部不穩,戰線綿延,又以范陽為根本的情況,不先攻取兩京,而以李光弼出井陘,郭子儀進河東,使史思明、安忠志不敢離開范陽、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離開長安;再由肅宗率重兵駐扶風,與李、郭輪番進擊,使安軍首尾難顧,疲於奔命,我方則以逸待勞,乘其疲憊,以精銳部隊直取范陽,使其退無所歸,然後再取得兩京,可於兩年之內全殲叛軍。肅宗當時雖很稱許,但次年竟決定先攻長安,使得唐軍正面進攻失利,後由於回紇騎兵迂迴至安軍陣后,形成夾擊,才扭轉戰局。安軍大敗,潰向洛陽。

鄴城河陽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正月初一,史思明自稱大聖燕王。唐軍因長久圍城不下,軍糧斷絕,軍心渙散。史思明乘機向鄴城前進,威逼唐軍。他親率精兵5萬與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四部激戰,雙方傷亡甚眾。郭子儀率軍抵達,還沒有列陣,忽然狂風大作,對面不能相見,兩軍各自後撤。唐軍一退不可收拾。史思明留其子史朝義守鄴而自己回范陽,自稱大燕皇帝。後來又統兵南下,渡黃河,占汴州(今中國中部河南省開封市),向西進攻洛陽。唐軍副元帥李光弼因兵力不足,決定放棄洛陽,移軍河陽(今河南孟縣南),想威脅史軍側翼,使之不敢向西進攻。史思明怕側部被抄襲,不先入洛陽,駐紮兵馬在白馬寺,建築月城與李光弼相持。後來史軍多次進攻,均遭挫敗,因而退據洛陽。雙方軍隊全都採取了防守陣勢。

評析評價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李隆基在自己的統治後期,政治日漸腐化,寵信奸佞之臣,“不愛江山愛美人”,終於姑息養奸,釀成大禍,使自己經過文治武功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開元盛世毀於一旦,李氏江山幾至傾覆。唐王朝雖然使出吃奶的力量,經過歷時8年之久的戰爭終於平息了這次叛亂,但從此也元氣大喪,貞觀、開元以來的煌煌大唐的盛世之光一去不復返了。戰亂甫平,各地節度使就紛紛擁兵割據,唐王朝逐步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力,在循環不已的藩鎮之亂中又勉強維持了140餘年,終於滅亡。
安祿山起兵反唐,是地方割據勢力與唐王朝中央政權的鬥爭,其目的在於取代唐廷,奪取君權,沒有任何正義性可言。從戰爭全程看,安史沒有也不可能提出任何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口號。而是一味燒殺擄掠,荼毒人民,給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給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破壞。
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群眾與唐王朝的矛盾就退居到次要地位。因此人民群眾紛紛起來抗擊安史軍,支持唐軍作戰。如太原、睢陽的保衛戰,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在艱苦卓絕的情況下長期堅持,無不得力於人民的支持與參加。從唐王朝一面,打出維護國家統一,平定地方割據勢力叛亂的旗號,也有較強的號召力。這是唐王朝取得勝利,安史軍終歸失敗的根本原因。此外,安史之亂之前,唐王朝正處於鼎盛時期,國力強盛,其用以支持戰爭的經濟潛力比安史軍大得多,特別是在整個戰爭中,其從江淮到關中的通道基本上一直保持了暢通,得以從江南源源不斷調運財物以補給戰爭需要。它以中央政權的名義,可以調集西北勁旅和其它各鎮軍隊,並不斷徵募補充兵員,這是唐王朝賴以堅持長期戰爭並逐步化被動為主動、變劣勢為優勢的重要條件。而安史軍雖據有范陽作為反唐基地,但其經濟潛力畢竟小得多,隨著戰爭的曠日持久,必然由優勢變為劣勢。要言之,政治上不得人心,經濟上潛力不足,這是安吏軍失敗的根本因素。
綜觀戰爭全局,唐王朝在戰略上的失誤主要有二個方面:
急於求成,過早實行戰略反攻戰爭一開始,安祿山雖然採用突然襲擊的手段,得以長趨直入,來勢兇猛,但很快唐王朝即憑藉廣大的後方和潛在的力量,迅速調兵遣將,搶佔戰略要地,遲滯了安軍的前進。一些州郡也紛紛起兵,在敵側後方作戰,有力地牽制和大量消耗了安軍,唐軍得以迅速穩定了戰局並開始向主動方面轉化。但是由於安祿山慘淡經營多年,兵強馬壯,在短時間內仍處於優勢。郭子儀、李光弼、哥舒翰等將帥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力主憑險固守潼關,以遲滯和疲憊安軍,逐步創造戰略反攻的條件,可謂“英雄所見略同”。李隆基作為一個曾經開創了開元盛世的頗有才略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未嘗不會看到這一點。但是,正當他陶醉於四海昇平、萬方來朝的文治武功之中,他一度十分寵幸的邊將安祿山竟然背叛了他,這不能不嚴重地刺傷他的自尊心,因而就顯得惱羞成怒,氣急敗壞。再加上身邊的佞臣、宦官的讒言,這就蒙蔽了他的眼睛。使他不可能冷靜地、清醒地作出戰略判斷和決策。他先是在高仙芝、封常清為避賊鋒,退據潼關時,錯誤地斬殺了高、封二將,造成軍心浮動;繼而在反攻條件不具備的時候,一再催逼哥舒翰出兵反攻決戰,結果靈寶一戰,幾至全軍覆沒。潼關一失,京畿失去了屏障,長安相繼陷落,他自己也只得倉皇西逃“幸蜀”,唐王朝幾乎滅亡。《孫子》曰:“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唐玄宗所犯的錯誤,充分證明了這一兵家名言。
一味強調正面進攻,收復西京,戰略指導不靈活李亨北赴靈武,利用靈武“兵食完富”,可以“北收諸城兵,西發河隴勁騎,南向以定中原”的有利條件,在朔方重新建立抗擊安軍的指揮中心,是十分必要和成功的。否則如果父子同赴蜀中,苟安西蜀,各地唐軍則勢必群龍無首,迅速瓦解,唐祚危矣。但李亨站穩腳跟,重整旗故,並初步形成一支反攻力量之後,沒有實施正確的戰略指導,而一味強調正面進攻,收復西京,則是明顯的失誤。本來,李泌提出首先出兵范陽,奪取安軍後方基地,動搖其軍心,再由河東南下,切斷西京安軍的歸路,然後配合唐軍主力,東西夾擊,對盤踞西京之安軍主力實施分割圍殲,這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計劃。但作為封建帝王李亨與乃父一樣,把象徵封建統治皇權的帝都看得極重,對李泌的意見雖然口頭上表示讚許,實際上聽不進去,迫不及待地要收復西京。唐軍在反攻作戰中又把全部兵力集中在長安至洛陽一個方向,沒有南北翼的多路配合,結果形成一連串的拼消耗的攻城奪關戰,安史軍雖然潰逃,但主力未殲。唐肅宗和李俶在收復洛陽后,又急於迎玄宗回朝,遲遲不組織戰略追擊,給了敵以重整旗鼓,卷士重來的機會。
李做即位以後,由於他在作戰指導上吸取過去的教訓,集中主要兵力,採取迂迴包圍、前後夾擊的戰法,取得洛陽北郊戰略決戰的勝利。爾後,他利用史朝義內部分崩離析、士卒疲憊、後方不穩的弱點,大膽對史軍實施遠距離的戰略追擊,僅用2個多月就徹底消滅了史軍,取得了平定安史之亂的最後勝利,這是唐軍後期反攻迅速取勝的重要原因。
反觀安史軍方面,雖然一開始經過多年的秘密準備,突然襲擊得手,長驅直入,迅速佔領大片土地並攻佔洛陽,是其成功之處。但由於安史皆屬“粗猛無遠略”之輩,整個戰爭期間顯得毫無遠略。佔領東都后立即稱帝;佔領長安后,仍滯留洛陽,不事追擊;對唐王朝賴以準備反擊的朔方基地沒有及時奪取;孤軍深入,後方不穩,擺出一字長蛇陣,戰線漫長,兵力分散,首尾不能相顧;其翼側和後方一直處於唐朔方軍的威脅之下,這些都是其明顯的弱點。再加上其內部各懷異心,爭權奪利,矛盾重重,甚至父子相殘,這些都加快了其覆亡的過程。

結果


唐玄宗、肅宗去世后,唐代宗即位。唐代宗的兒子雍王李適作為天下兵馬元帥,調集兵力,並再借回紇兵進軍討伐史朝義。唐軍收復洛陽。史朝義部將薛嵩、安忠志等降唐。史朝義、田承嗣退守到了莫州(今中國中北部河北省任丘北),被圍困。史朝義因追兵臨近,自縊而死。唐平安史之亂的戰爭至此結束。但安、史舊將仍保存有實力,名為唐臣,實則自專,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唐王朝從此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