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先星

溫先星

溫先星(1914—1990),江西省石城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指揮員、高級將領,是開國將帥中在毛澤東手創的31團的後裔部隊里任職最長的將領。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陞為少將軍銜,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人物簡介


溫先星(1914—1990),江西省石城縣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一軍團第二師五團排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第5支隊連長、副營長,冀魯豫軍區第5支隊營長,教導第3旅七團營長、副團長、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3旅副旅長,冀魯豫軍區第4軍分區副司令員,晉冀魯豫軍區第8縱隊22旅副旅長,華北野戰軍第18兵團第60軍178師副師長、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0軍187師師長兼四川軍區綿陽軍分區司令員,川西軍區副參謀長,四川軍區副參謀長,成都軍區副參謀長,成都軍區司令部顧問。是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陞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0年10月9日因病逝世,終年76歲。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軍優秀的指揮員、成都軍區原副參謀長。
向溫先星同志遺體告別儀式最近在成都市殯儀館舉行。萬里、秦基偉、楊白冰、楊得志,成都軍區、四川省黨政機關,以及溫先星同志原籍省、市、縣領導機關送了花圈。
溫先星同志是江西石城縣人。他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任班長、排長,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連長、營長、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旅長、師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先後任師長兼綿陽軍分區司令員、四川軍區副參謀長等職。他1961年被晉陞為少將軍銜。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我軍的建設貢獻了畢生精力。
溫先星同志,因病於1990年10月9日在成都逝世,享年76歲。

人物生平


溫先星於1914年出生在一個貧苦農家。1932年參軍。他在紅軍中的第一個領導職務是紅1軍團2師5團的排長。紅5團非同小可,它的前身是朱毛紅軍。1933年6月紅軍整編,改小師小團為大師大團,紅1軍團的11師縮編為紅5團,其前身是秋收起義毛澤東部紅4軍31團的1營和2營,南昌起義朱德部紅4軍28團3營和團教導隊。紅5團成立后,“充分發揚了死打、硬拼英勇頑強而又靈活機動、堅決完成任務的優良作風,鍛煉成為一支打不爛、拖不跨、不怕苦、不畏難、戰必勝、攻必克的鋼鐵部隊。”
抗日戰爭爆發后,紅1軍團2師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紅5團改編為685團2營,參加了平型關戰鬥。1938年4月,溫先星的2營隨343旅副旅長周建屏深入敵後河北井陘以北、平山以西開展游擊戰爭。1938年7月,2營進入冀南,擴編為晉察冀軍區第5支隊,時稱曾國華支隊。9月,2營編入肖華的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開闢冀魯邊。在山東,2營的5連、7連和8連都擴編為營,組成第5支隊5團。
1939年溫先星由連長升為副營長,不久營長犧牲,溫先星升任營長。第5支隊先後又稱魯西支隊、運河支隊,5團始終是支隊的主力。1940年,5團改稱教3旅7團,1941年在潘溪渡戰鬥中,擔任7團1營營長的溫先星率領1營向進村的日偽軍猛衝猛打,在狹窄的村莊里與敵軍短兵相接,刺刀見紅,把敵軍趕到黃河故道大堤旁的墳地里殲滅。同年溫先星升任7團副團長。7團在鄆城伏擊日軍,殲敵550人,創造魯西戰場全殲日軍的模範戰例。1942年,正規軍地方化,7團改為小團制,直轄9個連。1943年,溫先星升任7團團長,不久到黨校學習,1945年回到7團,此時7團已改為大團,屬冀魯豫軍區第8軍分區建制。
抗戰結束后,7團編為劉鄧大軍1縱1旅1團,溫先星任1團團長。1團在攻打湯陰縣城時,率先破城,全殲國民黨守敵暫7軍軍部直屬隊2200人。1946年,溫先星升任1旅副旅長。
溫先星雖然沒有參加秋收起義,但他是開國將帥中在毛澤東手創的31團的後裔部隊里任職最長的將領。戰爭時期,溫先星先後六次九處負傷。建國后,任四川軍區、成都軍區長期擔任司令員、參謀長職務,為人民軍隊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