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秉貴

原北京百貨大樓售貨員

張秉貴(1918年~1987年9月18日),北京百貨大樓售貨員,作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以“為人民服務”的熱忱,在平凡的售貨員崗位上練就了令人稱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藝和“一團火”的服務精神,成為新中國商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在他生前許多外地顧客慕名而來,就是為了目睹他那令人稱奇的技藝和“一團火”的服務精神;張秉貴被譽為“燕京第九景”,是首都人民群眾對張秉貴售貨藝術的美譽。

1987年9月18日,張秉貴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69歲。

2017年,為紀念曾經在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工作30多年的老勞模張秉貴,王府井集團決定,將每年的9月18日設立為張秉貴日,以傳承和發揚他的“一團火”精神。

大事件

1918

出生

1918年生於北京市丰台區。

1929

有童工和學徒經歷

11歲時便到紡織廠當了童工,17歲到北京一家雜貨店當學徒。舊社會的苦難經歷,讓張秉貴不堪回首。

1955-11

成為“新中國第一店”的售貨員

1955年11月到百貨大樓站櫃檯,當上“新中國第一店”的售貨員。沒有跟顧客紅過一次臉,吵過一次嘴,沒有怠慢過任何一個人。

成為“新中國第一店”的售貨員
1977-08

當中共十一大代表等

他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當中共十一大代表等
1979

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197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1987

因病逝世

1987年,張秉貴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69歲。

因病逝世

人物經歷


張秉貴同志
張秉貴同志
“燕京第九景”,是首都人民群眾對張秉貴售貨藝術的美譽。
北京市百貨大樓前的張秉貴同志銅像
北京市百貨大樓前的張秉貴同志銅像
張秉貴之子、北京百貨大樓售貨員張朝和
張秉貴之子、北京百貨大樓售貨員張朝和
張秉貴,1918年出生於北京,11歲時便到紡織廠當了童工,17歲到北京一家雜貨店當學徒。舊社會的苦難經歷,讓張秉貴不堪回首。上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百廢待興,即將開業的北京百貨大樓招聘營業員,儘管規定只招25歲以下的年輕人,但已經36歲的張秉貴因有“多年的經商經驗”而被破格錄取。他做夢也沒想到能當上“新中國第一店”的售貨員,在寬敞明亮的櫃檯前體面地為顧客服務,他感到無比光榮,因此更堅定了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從這一信念出發,他從1955年11月到百貨大樓站櫃檯,30多年的時間接待顧客近400萬人次,沒有跟顧客紅過一次臉,吵過一次嘴,沒有怠慢過任何一個人。北京百貨大樓當時是全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客流量大,加之物資相對匱乏,顧客通常要排長隊。張秉貴便下決心苦練售貨技術和心演演算法,練就了令人稱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藝。所謂“一抓准”,就是指張秉貴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顧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兩;“一口清”則是非常神奇的算賬速度。遇到顧客分斤分兩買幾種甚至一二十種糖果,他也能一邊稱糖一邊用心算計算,經常是顧客要買多少的話音剛落,他就同時報出了應付的錢數。後來他又發明了“接一問二聯繫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一個顧客時,便問第二個顧客買什麼,同時和第三個顧客打好招呼,做好準備。他在問、拿、稱、包、算、收六個環節上不斷摸索,接待一個顧客的時間從三四分鐘減為一分鐘。他不僅技術過硬,而且注重儀錶,堅持每周理髮,每天刮鬍子、換襯衣、擦皮鞋。張秉貴還注意研究顧客的不同愛好和購買動機,揣摩他們的心理,為了精通商品知識,每逢公休日別人都在家休息的時候,張秉貴卻蹬起自行車,來到工廠、醫院和研究單位,仔細了解糖果知識。由於熟悉顧客和商品的特點,張秉貴甚至可以針對一些特殊的顧客推薦商品:對於消化不良的顧客,他介紹檸檬糖或咖啡糖;對於肝病患者則介紹水果糖;對於嗓子不好的顧客,他便建議買薄荷糖…… 張秉貴通過眼神、語言、動作、表情、步伐、姿態等調動各個器官的功能,商業服務業的簡單操作,被他升華為藝術境界,被喻為“燕京第九景”,有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經常來欣賞他售貨。這位老人說:“我是個病人,每天來看看您站櫃檯的精神勁兒,為人民服務的熱情勁兒,我的病也彷彿好了許多。”一位音樂家看他售貨后說:“你的動作優美,富有節奏感,如果配上音樂,是非常動人的旋律。”張秉貴把為人民服務的信念與本職工作密切聯繫起來,“站櫃檯不單是經濟工作,也是政治工作;不單是買與賣的關係,還是相互服務的關係。”“一個營業員服務態度不好,外地人會說你那個城市服務態度不好,港澳同胞會感到祖國不溫暖,外國人會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文明。我們真是工作平凡,崗位光榮,責任重大!”在百貨大樓的30多年,張秉貴腰板挺直地站三尺櫃檯,接待了幾百萬顧客。他將自己的櫃檯服務經驗,編寫成《張秉貴櫃檯服務藝術》,併到各單位表演、講課,聽眾達十多萬人次。張秉貴用自己心中的“一團火”,溫暖著每一個顧客的心;他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1957年,張秉貴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1978年,他被北京市授予特級售貨員稱號。197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1987年,張秉貴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69歲;1988年,北京市百貨大樓在大門廣場處為其豎立半身銅像至今,陳雲同志親筆為其題詞:“一團火”精神光耀神州。
全國勞動模範張秉貴紀念墓碑
全國勞動模範張秉貴紀念墓碑
2009年,全國著名勞動模範張秉貴和他的愛人合葬於八達嶺陵園的林海山宇間。

生平事迹


工作之初
張秉貴剛上班的時候,還受過去一些舊商人陋習的影響,一位顧客要買兩塊桃酥,張秉貴嫌買得少沒有理睬,而去接待購貨多的顧客。
那位顧客向公司提了意見,同事們批評他。他說:“我多售貨,是想為國家多創造些財富,有什麼不對?”經過支部書記的思想工作,張秉貴認識到: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要為國家服務怎能不先為人民服務呢?他說:“我們售貨員要胸中有一團火,溫暖顧客的心,樹立‘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張秉貴
張秉貴
一次,有兩個女顧客說他“服務態度還行,就是動作太慢”。張秉貴便下決心苦練售貨技術和心演演算法,終於練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過硬本領。後來他又發明了“接一問二聯繫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第一個顧客時,便問第二個顧客買什麼,同時和第三個顧客打好招呼,做好準備。他在問、拿、稱、包、算、收六個環節上不斷摸索,接待一個顧客的時間從三四分鐘減為一分鐘。他還注意研究顧客的不同愛好和購買動機,揣摩他們的心理。為使說話親切動人、言簡意明,他又自學了語言學。
“一團火”精神
張秉貴的一生,是從黑暗的舊中國里一個沒有文化的童工、學徒成長為新中國勞動模範的典型。他由一個被壓迫者,變為社會的主人翁,思想上、感情上的變化成為做好工作的動力。
在舊社會,他曾挨過一腳一拳,留下了終生的痛苦記憶。一次,他給掌柜的捶腿時,以為掌柜睡著了,勞累一天的他想停下來歇一會兒,被老闆一腳踢在胸口上。另一次,是一個國民黨兵痞來買冰淇淋,等的時間長了點,就一拳打在他心口上。
而在新社會,他接待過一名患病的顧客,幫她選擇了幾種適合的點心,這位顧客還專門帶著禮品到櫃檯來看望他。強烈的對比,更堅定了他為人民服務的信念。
張秉貴
張秉貴
從這一信念出發,張秉貴從1955年11月到百貨大樓站櫃檯,三十多年的時間接待顧客近四百萬人,除了剛工作的那一次外,沒有跟顧客紅過一次臉,吵過一次嘴,沒有怠慢過任何一個人。
從為國家爭光、為人民服務的政治信念出發,他練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過硬本領,通過眼神、語言、動作、表情、步伐、姿態等調動各個器官的功能,成了那個時代商業領域的服務規範———商業服務業的簡單操作,被他升華為藝術境界。
“燕京第九景”
他的售貨藝術被喻為“燕京第九景”
他不僅技術過硬,而且注重儀錶,堅持每周理髮,每天刮鬍子、換襯衣、擦皮鞋;為了看他的售貨表演,顧客曾將百貨大樓的玻璃櫃檯擠碎。
在北京,傳統的“燕京八景”名揚天下,而張秉貴的售貨藝術被人們譽為“燕京第九景”。張秉貴不僅技術過硬,而且注重儀錶,天天服裝整潔,容光煥發。他認為,“站櫃檯就得有個乾淨利落的精神勁兒,顧客見了才會高興地買我們的東西。特別是我們賣食品的,如果不乾不淨,顧客就先倒了胃口,誰還會再買我們的東西啊!”他堅持每周理髮,每天刮鬍子、換襯衣、擦皮鞋。
張秉貴一進櫃檯,就像戰士進入陣地。普通售貨員一般早晨精神飽滿,服務態度較好;下午人疲倦了,不太愛說話,也懶得動彈,對顧客就容易冷漠。
學習中的張秉貴
學習中的張秉貴
張秉貴卻不然,從清晨開門接待每一個顧客,到晚上送走最後一個顧客,自始至終都能春風滿面,笑容可掬。他到了退休年齡,體力明顯不濟時,一上櫃檯還是表現得生龍活虎。到了下班后,他卻往往步履蹣跚。同事們說他是“上班三步並作一步走,下班一步變成三步邁”。
隨著張秉貴名聲的升高,來買他的東西的顧客也越來越多,人們以能從他手中買到糖果為榮。為了看他的表演,熱情的顧客曾經將百貨大樓的玻璃櫃檯擠碎。
在北京街上,張秉貴非常受人尊敬,他坐公共汽車有人讓座;去洗澡時有人願給他搓背;這人說:“我也是您的顧客,今天就讓我為您服務一次吧!”
他病重住院期間,探望的人絡繹不絕,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有教授、專家,更多的是熱愛他的顧客。
一位看過他售貨的國際友人曾經感慨地說:“這種場面,在國外只有名聲好的政治家和紅得發紫的影視明星才能遇到,而中國的一名普通售貨員能享此殊榮,真了不起!”
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上海第一百貨商店、廣州百貨大廈、武漢廣場等大型購物中心黨員掛牌上崗,發揚“一團火”精神,誠信經營,爭創一流工作業績,節日期間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服務,展現共產黨員風采。
北京
北京百貨大樓“張秉貴糖果專櫃”
北京百貨大樓“張秉貴糖果專櫃”
“新中國第一店”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恰逢成立50周年。王府井百貨集團黨委向全體黨員提出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活動中要做到“兩不誤、兩促進”。在服務工作上,黨委向黨員提出“一個黨員一面旗”,要帶頭追求最完美的服務,做到“讓服務像呼吸一樣自然”。
作為張秉貴的親傳徒弟和後代,全國勞動模範盧秀岩和北京市勞動模範張朝和積極傳播“一團火”精神。
在百貨大樓於9月份“50周年店慶”時推出的“張秉貴周”特別活動中,他們身著張師傅當年穿過的老工作服,來到張師傅曾經工作過的櫃檯,向廣大消費者展示“一抓准”和“一口清”的絕技,再現了張秉貴當年的風采。剛入黨的預備黨員、導購員李淑換多年來對顧客如親人,潛心摸索出一整套既讓顧客滿意,又大大提高成交率的導購服務方法。百貨大樓大力推廣了“李淑換服務模式”。經過她的言傳身教,已經有十幾名導購員、信息員以及一些專櫃,申報並參加了“李淑換模式”的答辯及測試。一批新的服務品牌又湧現出來。
上海
上海的南京東路被譽為“中華商業第一街”,遊人如織、銷售繁忙。
國慶黃金周期間,東方商廈(南京東路店,原第一百貨東樓)管理層的全體黨員放棄節日休息,到各個樓層擔當“賓客助理”,為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提供“一站式”導購服務。一位外地顧客想給女兒買件衣服,但女兒沒有一同前來,正在犯愁時,二樓區域主管、共產黨員湯美炯熱情地迎上前去。在了解了相關情況后,湯美炯不僅帶著顧客前往各個樓層、品牌專櫃,還主動當起了“試衣模特”。她一件件、一套套地試穿,讓顧客比較挑選。臨走時,這位外地顧客再三感謝,讚揚說:“你們商店推出的黨員為民服務真是及時。”東方商廈(南京東路店)黨總支要求全體黨員佩戴黨旗徽章,27名“服務品牌”掛牌上崗,黨員帶頭從細節入手,為顧客提供完善、周到、溫馨的優質服務。根據黨員們的提議,這家商店專門設立了供顧客免費使用的“兩部車”——嬰兒車、殘疾人車,制定了免費拆換錶帶、免費皮帶打洞、大件物品免費送貨等20項便民措施。國慶黃金周期間,這家商店還推出74個品牌商品“異店退貨”,顧客可以在東方商廈(南京東路店)以及其他3家連鎖百貨商店中的任何一家,方便快捷地辦理退貨手續。
廣州
國慶期間,許多到廣州百貨大廈購物的顧客發現,無論是總店還是在分店,每一個黨員的工號章上,都有一枚鮮艷的黨徽。在先進性教育中,廣百黨員佩戴黨徽上崗的特色做法正產生著積極效應。
“要購物到廣百,到廣百找黨員”是許多廣州人在國慶期間的消費習慣。其實,早在1998年公司就在全行業內率先推行黨員佩戴黨徽上崗。開展的先進性教育中,廣百又再次大力推行這一做法。家電商場電視機崗的黨員陳劍鋒說:“小小的一枚徽章,有著很重的分量,它不僅表明一個共產黨員的身份,而且起到一種自我鞭策、自我約束的作用。戴著它,既有光榮感,又有使命感;對顧客來講,也是一個放心消費的保證。”陳劍鋒的話說出了廣百眾多黨員的心裡話。正是在黨徽力量的感召下,國慶節日期間,廣百黨員的工作幹勁更足了。他們一心為顧客著想,熱心為群眾服務,盡量做到使群眾滿意。黨員們吃苦耐勞、樂於奉獻、不計得失的感人故事在國慶長假中層出不窮。
武漢
在國慶黃金周期間,武漢廣場的108名共產黨員,與3000多名員工一起,堅持節假日不休息,連續7天加班加點,為百萬顧客提供一流的優質服務。珠寶櫃共產黨員吳紅鷹被命名為“黨員示範崗”,在三尺櫃檯上帶頭推廣微笑禮貌服務,帶頭說好英語100句。當顧客來到珠寶櫃檯前,會體驗到他們獨特的“奉茶、奉盤和白手套服務”。奉茶是指營業員帶上白手套溫馨地沏上一杯香茶,奉盤是指營業員雙手托盤,將商品端給顧客。這一切,讓顧客覺得舒適和滿意。吳紅鷹在黨員責任區內對員工搞好傳幫帶,全櫃18名員工個個都做到了微笑禮貌服務,被顧客稱為“貼心人”。總服務台是武漢廣場為顧客服務的窗口。“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得完美無瑕”的服務理念,“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送給顧客”,成了總服務台20多名員工的座右銘。在共產黨員駱非的帶領下,他們先後推出了諮詢導購、免費包紮、免費送貨、醫藥箱、針線盒、便民傘、嬰兒車、迷童認領、廣播尋人服務等22項服務便民措施,把服務宗旨和理念具體化為一個個優質服務項目,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70年代的“營銷大師”
1978年的春節,北京百貨大樓第一次在門前廣場設立年貨售貨攤點,白天彩旗招展、夜晚燈火輝煌,到處都顯示出一派春節的熱鬧景象。這是百貨大樓自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第一次開展的節日營銷活動。北京百貨大樓後來在1993年進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為了北京王府井百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年,這家商店的營業員張秉貴已是60高齡。這名在糖果櫃檯前站了23年的勞模是北京百貨大樓的服務標桿,一手獨特的“一抓准”和“一口清”絕活更是為人所津津樂道:所謂“一抓准”,就是指張秉貴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顧客要一兩、二兩、一斤,張秉貴一把抓下去,分量絲毫不差。而“一口清”則是指他那非常神奇的算賬速度,他也同時報出了應交的錢數。
如今有著計算器等工具輔助的我們已經很難理解張秉貴為什麼要這樣做,但在那個物資匱乏且商店稀少的年代,排隊購物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張秉貴練就的這一手絕活,像科學管理之父泰勒提倡的精確方法一樣,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那個勞動最光榮的年代,一個經常見諸報端的勞模自然是人們崇敬的對象。寫信,則是對勞模表示敬意的流行方式。”這封信儘管表達了對張秉貴的敬意,但顯然也說明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張秉貴的專業技能和服務態度並不具有普遍性。
那麼,當時在中國普遍的服務態度又是怎麼樣的呢?或許我們從外國人的眼裡能得出一個更為客觀的結論。在外國人看來,1978年時的中國商店的服務是“可怕”的,甚至有些女營業員被他們稱為“可怕的姑娘”。在商店裡,如果年輕的服務員說一聲“沒有”,那就不能再去多問了。因為再問也是白搭,只會遭到這些姑娘的白眼,不湊巧遇上心情不好的還會加上一句“說沒有就沒有,煩不煩啊”之類的呵斥。微笑服務自然更是奢侈品,沒有給你白眼就已經算是對面的那位同志心情不錯了。
相對於大多數人的“可怕”,張秉貴則要“可親”得多。儘管此時的他已經60高齡,但一旦站上了櫃檯,張秉貴就像戰士進了陣地,不僅容光煥發,而且注重儀錶,天天服裝整潔。
從清晨開門接待第一個顧客,到晚上送走最後一個客人,他自始至終都能春風滿面,笑容可掬。這種既不受白眼、又能看笑臉的購買體驗相較於“可怕的姑娘”自然是更受顧客的歡迎,於是張秉貴的櫃檯前總是人頭攢動,外三層圍里三層。
指導著張秉貴完成如此優質服務的,是他經年累月站櫃檯后總結出的服務經——“五個勁”:站櫃檯的精神勁、服務態度的熱情勁、售貨中的迅速勁、始終如一的持久勁、堅持不懈的虛心學習勁;“十個字”:主動、熱情、誠懇、耐心、周到;“四個一樣”:買與不買一個樣,買多買少一個樣,生人熟人一個樣,本市外埠一個樣。如此服務水準,不要說是在當時,也是難能可貴的——從如今服務態度歷來皆是零售業的投訴熱點就可見一斑。遠在1978年的張秉貴,卻在當時沒有任何理論的指導下把服務營銷做到了極致。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張秉貴不但有著專業的服務技能和熱誠的服務態度,對於顧客購物心理也有研究,並總結出了“接一、問二、聯繫三”的售貨法:在接待第一個顧客時,便問第二個顧客買什麼,同時和第三個顧客打好招呼,做好準備。這種做法的確是十分超前的,在若干年後中國營銷界開始“終端大戰”時,大多數專櫃售貨人員所受的服務訓練也和此無甚區別。哪怕是最講究品牌的寶潔、CD的化妝品專櫃,導購小姐接受的培訓也沒有跳出張秉貴在數十年前劃定的框框。
服務營銷和客戶關係管理這一類的專有名詞,還要很多年後才能成為中國商業領域常常談論到的術語,1978年的張秉貴顯然不會懂得這些專業名詞。
對於服務的理解,他可能也是單純地停留在“為人民服務”的概念上。甚至於他所在的王府井百貨,也要很多年後才會被市場營銷人士稱之為“終端”或者“分銷網點”。
但若干年後終端上不斷進化、更新數代的服務技巧,也沒有超過張秉貴為革命站櫃檯的那些總結。在那個商業的蠻荒年代,他的服務技術和理念卻能衝破環境和視野的桎梏,具有很強的超前性。張秉貴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成為了計劃經濟時代的一個營銷大師。
張秉貴
張秉貴
作家冰心在寫報告文學《頌‘一團火’》時,還回憶起這個曾被她兒女們提過的售貨員。“您知道這位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張秉貴同志,就是我們小時候常對您講的那位張師傅呵!那時我們去買的只是五分錢的糖果,三分錢的冰棍,可是張師傅對我們可親啦",兒女們告訴冰心,這個位於北京東城大華電影院旁的德昌厚食品店,也是他們以前經常光顧的地方。
在冰心的兒女們看到北京市委財貿部發出的“認真學習張秉貴同志先進事迹的通知"后,用著70年代末期的表達方式對她說“我們就是要向他學習這‘一團火’精神……"他們每次到百貨大樓去,都看見糖果部櫃檯旁邊,里三層外三層地圍著人,因此也不大敢過去招呼,也沒有給張秉貴寫信,怕耽誤了他寶貴的時間。寫信的確是那個年代流行的對勞模表示敬意的方式。一位北京的高中畢業生給張秉貴的信中這樣寫到“我幾乎天天和售貨員打交道,但像您這樣的售貨員極少見。多麼希望像您這樣的售貨員,星羅棋佈於天下。"這封信儘管表達了對張秉貴的敬意,但顯然也說明了在計劃經濟年代,張秉貴的服務態度並不具有代表性。
我們已經很難考證這位糖果部工人最後有沒有把畢生精力貢獻給“革命事業"了。正如我們所見,對商業系統服務態度的抱怨,在1978年之後,依然持續了20多年。時至今日,壟斷行業的服務也還是投訴熱點。但商業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競爭不斷迫使零售和服務業提高服務水準並做出新的創新。
張秉貴一生站了50年的櫃檯,他那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那種為共產主義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張秉貴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一團火”精神將千秋萬代永放光芒。
媒體信息
冰心三訪張秉貴
“一團火”精神光耀神州
“一團火”精神光耀神州
冰心應《人民文學》之約,采寫一篇關於張秉貴的報告文學,在記者的陪同下,到了西苑飯店
一見面,張秉貴首先客氣地說:怎麼讓您老到我這兒來了,實在不敢當。冰心誠懇地說,我是來看你的。兩人交談中,當張秉貴說起他解放前曾在東單大華電影院旁邊的德昌厚食品店當過售貨員時,冰心突然想起她的兒女們曾熱烈議論起張秉貴,因為當時正號召大家學習張秉貴的先進事迹和為人民服務的“一團火”精神。兒女們笑著對她說:“您可知道這位張秉貴,就是我們小時候常常對您講的那位張師傅啊!那時我們去買的只是五分錢的糖果,三分錢的冰棍,可是張師傅對我們可親啦……真的應該向他學習。”那時,冰心正在日本,她的兒子和大女兒在國內,就住在東單德昌厚食品店旁的新開路她大弟媳家裡。有了這段淵源,冰心和張秉貴立刻拉近了距離,兩人交談也更為自然、親切。冰心開門見山地說:“我知道您是個忙人,我只問您兩個問題:第一是請把您解放之前的生活仔細地說一說,讓我好有點感性認識。”因為冰心知道,張秉貴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動力,在平凡的崗位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是由於他有新舊社會的對比和深刻感受。
提起從前,張秉貴不堪回首。在舊社會他是生活在最底層的勞苦百姓。他對冰心說:“我是地道的北京人,父親是一個售貨員,在金山汽水公司工作。我一家八口人,六個弟兄姐妹,全靠父親每月六塊錢的微薄收入養活。那哪能養活得起啊!母親含著淚讓我們往外闖闖,自謀生活吧!那時我家住在東鐵匠營。我上不起學,七歲就出去撿柴、挖野菜。”
冰心問他後來又做什麼活兒?張秉貴說:“哎,窮人家的孩子,還能做什麼呢?只要是能混口飯吃,什麼都干。您老一定想不到,八歲那年我就出去‘打執事’,就是哪家有娶親的,出殯的,我就去跟班。到了十歲,由於父親在天津,我和三哥便也到天津的一所地毯廠學徒。學的是繞毛線,因為太小,老繞不達標,被資本家攆出廠了。後來又回北京,到崇文門外一家織布廠學徒。正當我學到了點手藝會織布的時候,臘月里這家織布廠卻著火了!您看命苦不命苦!此後,又經師傅介紹轉到乾祥瑞織布廠,幹了兩年多。我想我已經長大了,該找個‘買賣地’,踏實點,免得老失業,老得求人找工作。十七歲便到了米市大街的德昌厚食品店當了夥計,從1936年直到1955年,將近二十年。後來就調到了王府井百貨大樓。”他說:我最有體會,真是新舊社會兩重天,一個苦來一個甜呵!
冰心一直神情專註地傾聽著張秉貴坎坷的苦難經歷。她忽然又問:那你百貨大樓糖果部“一把抓”、“一把准”的功夫是怎麼練成的?張秉貴說,干食品行當幾十年,只要用心就能練成。是啊,張秉貴始終心中裝著顧客,心中想著顧客,在百貨大樓的二十多年,他腰板挺直地站三尺櫃檯,接待了幾百萬顧客。對於顧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兩;你要10兩,他瞬間就會給你抓出一斤。放在秤上一稱,真神!不多不少。而且最重要的是,張秉貴對待顧客始終是微笑服務。
財貿大會結束,張秉貴便回到崗位上。七月初,烈日炎炎的一天,冰心第三次來到百貨大樓糖果部採訪,只見櫃檯前人山人海,都在圍著張秉貴。冰心說咱們別打擾他,從旁邊看。只見張秉貴忙得不可開交,顧客一個接一個,這個要一斤,那個要二斤半……張秉貴始終鎮定應對。顧客要多少糖果,他都是一抓准!那麼熟練,那麼準確,服務態度又熱情,在場人不時鼓掌叫好!隨後我們又到百貨大樓辦公室採訪了商店負責人和張秉貴的幾位同事,也在現場訪問了幾位顧客。至此,冰心在“消化”和思索這前前後後的採訪情況后,又專門跟張秉貴進行了一次深談,她要多對人物有一些實際感受。真實是報告文學的生命。她始終保持嚴肅認真的態度採訪。因而後來她發表在《人民文學》那篇報告文學《頌“一團火”》,引起社會上的熱烈反響。她在這篇報告文學的結尾,激情洋溢地呼籲:讓我們都來接過這一團火!讓我們都來讚頌這一團火!
家庭記錄
張秉貴家六個兄弟,兩個姐妹,在六個兄弟中,他排老四。和妻子崔秀萍生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其中一個兒子在不到一歲時,過繼給了沒有子女的張秉貴的五弟。這個兒子上小學五年級時,不小心摔折了胳膊,住進了天壇醫院。張秉貴天天到醫院去看他。這個兒子有一天問到:“四大爺,你為什麼老來看我啊,別的大爺叔叔為什麼就不像你這樣老來看我?”張秉貴不願向孩子透露身世,就說:“我每天下班順道,順便來看看。”後來這個兒子從別處知道了自己的身世,長大以後,他對自己的養父母和親生父母都侍奉至孝。
二兒子張朝和成了“小張秉貴”
在百貨大樓見到張秉貴的二兒子張朝和時,發現他掛著的胸牌上寫的是“張朝和北京市勞動模範小張秉貴”。張秉貴有三子一女,四個孩子個個都干過商業。大兒子從百貨大樓後勤部病退,女兒從紅都服裝公司內退,二兒子即是張朝和,小兒子以前也在本市一家商業企業工作。在他們的生活中,父親的影子無處不在。
張秉貴同志在為顧客服務
張秉貴同志在為顧客服務
1999年,張朝和接到了去百貨大樓糖果組上班的通知,當時張朝和的心裡直打鼓,他說,顧客要是知道自己是張秉貴的兒子,肯定都等著看“一抓准”的絕技呢!可他在大樓賣了7年玩具和書,秤都沒摸過。張朝和說,當時就一個念頭,不能丟父親的臉。下班回家的路上,他專找糖果品種多 的大商場進。在菜市口一家商場的糖果櫃檯前,他一站就是半小時,看得太入神兒了,人家的值班經理出來問他:“您這是幹嗎,想買糖嗎?”“不買。”張朝和這才回過神兒來:“我是百貨大樓的……”當人家知道他是張秉貴的兒子來這兒取經時,馬上熱情地讓他進櫃檯里練手兒,還一樣一樣地告訴他:“水果糖有兩克的、有4克的,奶糖有5克的、有6克的,椰子糖……”張朝和趕緊往本上記。他見家門前有個糖果攤兒,就主動跟人家套近乎,終於,人家答應晚上收攤兒,讓他連糖帶秤搬回家去練“一抓准”。
開業不久的一件小事,更讓張朝和難忘:一位40多歲的女顧客,好不容易排隊排到了櫃檯前卻說,“小張,我今天不是來買糖的”。“我就為看看你——1979年,我在這兒買過一次糖,當時,我向你父親提出讓他幫著找個糖盒,櫃檯里沒有,你父親就跑到庫房給我找來一個。那個糖盒並不精緻,可我一直保存到今天,還經常跟我孩子念叨這段事兒,那是你父親對人民的一片心啊!”。
國慶50周年大慶時,張朝和登上觀禮台,江澤民同志說到:“你可一定要接好你父親的班啊。”
張朝和說,父親已經去世這麼多年了,許許多多人都沒忘記他,而他自己也覺得,父親在天國仍然在微笑著注視著他們兄弟姐妹,激勵著他們努力工作,好好做人。

主要榮譽


1957年,張秉貴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
張秉貴
張秉貴
1958年9月加入共產黨。
1959年參加了全國群英會。
1978年,他被北京市授予特級售貨員稱號。
197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成為商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多次被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當選為黨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和常委。
北京有燕京八景,張秉貴售貨被稱為“燕京第九景”。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張秉貴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外界評價


全國著名勞動模範,他在平凡的售貨員崗位上練就了令人稱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藝和“一團火”的服務精神,成為新中國商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張秉貴多次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他還曾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五、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和常委會委員。
“一團火”精神光耀神州。(陳雲評)
發揚一團火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江澤民評)

相關傳記


作者:祝曉虎
叢編項:中外名人傳記故事叢書
裝幀項:平裝32開/93
出版項:中國和平出版社/1996-04
ISBN號:9787800374906/7800374904
主題詞:文學藝術-傳記紀實
摘要:1978年的春節。北京百貨大樓第一次在門前廣場設立年貨銷貨攤點,這是百貨大樓自文化革命結束之後,第一次開展的節日營銷活動。這家商店糖果櫃檯的營業員、勞模張秉貴這一年已經60歲了。1955年秋,新建的北京百貨大樓開張招聘營業員,37歲的張秉貴也前去參加招聘。雖然當時只招25歲以下的,但張秉貴因有“多年的經商經驗”而被破格錄取。開始了他傳奇的營業員生涯......

永遠的豐碑


張秉貴:商業戰線的旗幟“一抓准”
張秉貴,全國著名勞動模範。他在平凡的售貨員崗位上練就了令人稱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藝和“一團火”的服務精神,成為新中國商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多次被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當選為黨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和常委會委員。
張秉貴1918年出生於北京,只在一所貧民學校上過半年學,11歲時便到紡織廠當了童工,17歲到北京德昌厚食品雜貨店當學徒。1955年秋,新建的北京百貨大樓開張並招聘25歲以下營業員,36歲的張秉貴因有多年的經商經驗被破格錄取。
北京百貨大樓當時是全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客流量大,張秉貴堅持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從1955年11月到百貨大樓站櫃檯,30多年的時間接待顧客近400萬人,沒有怠慢過任何一個人。他認為,“一個營業員服務態度不好,外地人會說你那個城市服務態度不好,港澳同胞會感到祖國不溫暖,外國人會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文明。我們真是工作平凡,崗位光榮,責任重大!”從為國家爭光、為人民服務的政治信念出發,他在問、拿、稱、包、算、收六個環節上不斷摸索,練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過硬本領,接待一個顧客的時間從三四分鐘減為一分鐘。他通過眼神、語言、動作、表情、步伐、姿態等調動各個器官的功能,幾乎成了那個時代商業領域的服務規範。
商業服務業的簡單操作,被張秉貴升華為藝術境界。在北京,傳統的“燕京八景”名揚天下,而他的售貨藝術被人們譽為“燕京第九景”。看張秉貴工作,也成了許多人的一種享受。有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經常來欣賞他售貨。這位老人說:“我是個病人,每天來看看您站櫃檯的精神勁兒,為人民服務的熱情勁兒,我的病也彷彿好了許多。”一位音樂家看他售貨后說:“你的動作優美,富有節奏感,如果配上音樂,是非常動人的旋律。”隨著張秉貴名聲的升高,來買他的東西的顧客也越來越多。為了看他的表演,熱情的顧客曾經將百貨大樓的玻璃櫃檯擠碎。
在北京街上,張秉貴非常受人尊敬,他坐公共汽車有人讓座;去洗澡時有人願給他搓背。1987年患癌症病重住院期間,探望的人絡繹不絕,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有教授、專家,更多的是熱愛他的顧客。一位看過他售貨的國際友人曾經感慨地說:“這種場面,在國外只有名聲好的政治家和紅得發紫的影視明星才能遇到,而中國的一名普通售貨員能享此殊榮,真了不起!”
1987年9月18日,張秉貴因患癌症去世,終年6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