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千佛庵的結果 展開

千佛庵

四川省峨眉山寺廟

千佛庵,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天池峰下,海拔1120米。晉時(公元3世紀)為印度和尚寶掌禪師結茅靜修處。宋代建寺,稱千佛庵。明代初年(約1369)楚山和尚擴建為大寺,名千佛禪林或千佛禪院。明崇禎4年(公元1631年)德心、銳峰和尚重建。清雍正時,峨雲禪師再建。清乾隆43年(公元1779年)毀於火,47年至55年(公元1782~1780年)逐年修復。因寺前原有千年洪椿三株,故稱洪椿坪。

清順治年間,峨雲禪師擴建。乾隆四十三年(1773年)焚於火,以後逐次修復。民國四年(1915年),寺僧心捷、心全重修大雄寶殿。二十七年(1938年),大明、悟定、濟悟合力維修。建國后,1953年、1974年幾經整修,1985年起監院普金、照觀、勝宗等相繼增建客房,完善寺廟配套建設。1983年,國務院頌為全國重點寺廟之一。

概況


千佛庵,又名洪椿坪。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天池峰下,海拔1120米。晉時(公元3世紀)為印度和尚寶掌禪師結茅靜修處。宋代建寺,稱千佛庵。明代初年(約1369)楚山和尚擴建為大寺,名千佛禪林或千佛禪院。明崇禎4年(公元1631年)德心、銳峰和尚重建。清雍正時,峨雲禪師再建。清乾隆43年(公元1779年)毀於火,47年至55年(公元1782~1780年)逐年修復。因寺前原有千年洪椿三株,故稱洪椿坪。寺外現存洪椿古樹二棵,門前一棵是移栽的枯木樁頭,坎下一棵枝葉繁茂,後來又移植了小洪椿數棵。
清順治年間,峨雲禪師擴建。乾隆四十三年(1773年)焚於火,以後逐次修復。民國四年(1915年),寺僧心捷、心全重修大雄寶殿。二十七年(1938年),大明、悟定、濟悟合力維修。建國后,1953年、1974年幾經整修,1985年起監院普金、照觀、勝宗等相繼增建客房,完善寺廟配套建設。1983年,國務院頌為全國重點寺廟之一。
千佛庵是峨眉山重點八大寺廟之一。洪椿坪,始建於明朝,稱千佛庵;清時重修,因寺前有三棵洪椿古樹而得名。傳為寶掌和尚結茅處。分為觀音殿、大雄寶殿和普賢殿,殿後供有達摩祖師象。洪椿坪內珍貴文物數不勝數。一是楹聯眾多,且品位較高;二是寺內藏有清制千佛蓮燈,雕鏤精美;三是寺內存有清朝乾隆年間的木製“正明司碑”,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寺院周圍山抱林擁,蔥鬱幽靜,雨霧蒙蒙,千枝滴翠。

景觀特色


1、洪椿曉雨:峨眉山傳統十景之一。寺院山抱林擁,空氣清新,每當炎夏清晨,常有霏霏的“雨”灑向庭院,四周林中更是蒙蒙一片,並有漸漸“雨聲”,此謂“洪椿曉雨”。這“曉雨”,似雨非雨,如霧非霧,游者或倚立庭院,或漫步寺外,彷彿周身被“曉雨”潤濕,但撫摸衣裝,絲毫沒有被雨水浸濕的痕迹,卻頓感清涼和舒適。
2、雙百字聯:為民國馮慶樾所作,上聯描繪寺周奇妙景色,下聯概述佛教的傳繼源流以及寺僧的無量功德,文詞雋永,對仗工整,為全國最長聯文之一,可與昆明大觀樓百字聯美。
3、木刻千佛蓮燈:製作於民國時期,該燈通高2米,直徑1.2米,七龍繞柱,鏤雕精細,剔透玲瓏,巧奪天工,為全山珍貴佛教文物之一。

小貼士


洪椿曉雨的成因——雨後林中地面濕度較大,水氣不易散去,一到晚上空氣變冷變重,沿山坡下流,把較暖較濕的空氣抬升上去,濕度超過飽和,便會凝結成雨,但因規模不大,所以只能形成如霧如煙的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