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氣

滯氣

滯氣,中醫病證名,即鬱氣,指氣機淤滯不暢,指人體某一部分或某一臟腑經絡的氣機阻滯,運行不暢,以脹悶、疼痛、脈弦等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常併發血瘀證。臨床也常稱為氣滯、氣鬱、氣結、氣聚、或多稱肝鬱證等。確切地說,滯氣是正氣中的動氣停滯不行。臨床多見於頭痛、胸痹、脅痛、鼓脹、郁證等證。

病因病機


1.多因憂鬱悲傷,思慮過度,而至情志不舒,導致氣機郁滯。
2.或痰飲、淤血、食積、蟲積、砂石等外邪之氣阻遏氣機,而至氣滯。
3.或陰寒凝滯、濕邪阻遏等導致氣機淤滯。
4.或因臟氣虛弱,運行乏力而氣機阻滯。

臨床表現


“不通則痛”,氣滯多表現為脹痛;“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能夠推動血液的運行,若氣滯不通,則血液運行無力,故氣滯常伴發血瘀,從而加重疼痛。氣機不利,脈氣不舒故見脈弦。其臨床特點如下:
1.脹
脹是氣滯不行的典型癥狀之一。氣滯於頭則頭脹,氣滯於胸則胸脹,氣滯於腹則腹脹。
2.痛
氣滯不通,不通則痛。氣滯性疼痛的特點如下:
(1)呈脹痛,攻痛樣,脹甚於痛。
(2)串痛不定,呈遊走性,痛無定處。
(3)疼痛時作時止,時輕時重,呈陣發性或發作性。
(4)脹痛常在噯氣、腸鳴、矢氣、嘆息之後減輕。
(5)隨情緒的憂思惱怒與喜悅而加重或減輕。
(6)按之無形,揉按可使疼痛減輕或緩解。
3.痞塞、瘕聚
痞滿滯塞不通之感。痞滿無形的腹內腫物,邊界不清,質軟,時聚時散,聚散無常,推之浮移可動,揉之氣過有聲,為瘕為聚的特徵性表現。
4.氣滯、氣鬱可致氣逆
氣鬱可以化火;氣滯可令血瘀。從而成為氣滯氣逆,氣鬱化火,氣滯血瘀等證。

辨證施治


1.肝氣鬱結
證候:精神抑鬱,情緒不寧,喜太息;脅肋脹痛,痛無定處,女子月事不調或經前乳脹;胸部滿悶,脘悶噯氣,不思飲食,大便不調,苔薄膩,脈弦。治則:疏肝解郁,理氣暢中。主方:柴胡疏肝散加減。方葯:陳皮、柴胡、枳殼、白芍、炙甘草、香附、川芎等。
2.肝鬱化火
證候:性情急躁易怒,胸脅脹滿,口苦而干;或頭痛、目赤、耳鳴;或胃脘灼痛,嘈雜吞酸,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治則:疏肝解郁,清肝瀉火。主方:丹梔逍遙散。方葯:當歸、白芍、白朮、柴胡、茯苓、甘草、煨生薑、薄荷、牡丹皮、梔子。
3.痰氣鬱結
證候:精神抑鬱,胸部悶塞,脅肋脹滿;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膩,脈弦滑。治則:行氣開郁,化痰散結。主方:半夏厚朴湯。方葯:法半夏、厚朴、茯苓、生薑、紫蘇。
4.氣滯血瘀
證候:精神抑鬱,性情急躁;頭痛,失眠,健忘;胸脅脹痛,或成刺痛且痛有定處,或身體某部發冷發熱感;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治則:活血化瘀,理氣解郁。主方:血府逐瘀湯加減。方葯:當歸、生地、桃仁、紅花、枳殼、甘草、赤芍、柴胡、川芎、桔梗、牛膝。

預防保健


1.日常保健
在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應該保持愉快的情緒,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避免大怒、驚恐、憂思等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皆會影響正常氣機。堅持體育運動,運動量因人而異,每次運動鍛煉應達到微微出汗為宜。“寒則氣滯”、“寒則血凝”,氣滯血瘀體質除衣被保暖外,在寒冷的環境中也不應逗留過長時間。冬季時,室溫不低於20攝氏度。夏季使用空調降溫時,也不宜溫度過低,一般保持在25~26度左右。每天用熱水泡浴,有助於改善全身氣血運行,如能進行葯浴、按摩,則效果更佳。
2.食療保健
氣滯血瘀體質者宜選用有行氣、活血功能的飲食。例如:
(1)白蘿蔔、柑橘、大蒜、生薑、茴香、桂皮、丁香、山楂、桃仁、韭菜、黃酒、紅葡萄酒、洋蔥、銀杏、檸檬、柚子、金橘、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
(2)桃仁、油菜、黑大豆具有活血祛瘀作用;據報道,黑木耳能清除血管壁上的淤積;適量的紅葡萄酒能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山楂或米醋,能降低血脂、血黏度。
氣滯血瘀體質宜少吃鹽和味精,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例如:不宜吃甘薯、芋艿、蠶豆、栗子等容易脹氣的食物;不宜多吃肥肉、奶油、鰻魚、蟹黃、蛋黃、魚籽、巧克力、油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管,影響氣血運行;不宜吃冷飲,避免影響氣血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