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

藥物

桔梗是桔梗科植物桔梗的乾燥根。桔梗藥性平,味道苦、辛。歸肺經。桔梗的化學成分包括三萜皂苷、黃酮、甾體、揮髮油、脂肪酸、聚炔、氨基酸等。其中,三萜皂苷是桔梗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規定,乾燥的桔梗中,桔梗皂苷D的含量不得低於0.10%。

簡介


● 正名:桔梗
● 英文名:Jiegeng
● 拉丁名:Platycodonis Radix
● 別稱:白葯、苦梗、符蒽、梗草、利如、盧如、房圖、薺苨

功效與作用


● 桔梗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桔梗有保護肝臟、降低血糖、降低血脂、鎮咳等作用。
● 桔梗可以用來治療胸悶不暢、咳嗽痰多、肺癰吐膿、音啞咽痛等。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如果您有桔梗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桔梗。
● 陰虛久咳、咳血者禁止使用桔梗。
● 胃潰瘍者,請謹慎使用桔梗。
●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它藥物,請務必告知醫生。
● 孕婦使用桔梗前請務必諮詢醫生。
● 哺乳期女性使用桔梗前請務必諮詢醫生。

如何使用桔梗


● 桔梗可煎汁或入丸散劑內服,服用時要按照醫生的囑咐用藥。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的每日常規用量為3~10克。
● 桔梗燒灰研末敷於患處,可治療牙疳臭爛。
● 桔梗還可以泡酒飲用,例如:
● ● 麻黃桔梗酒:將麻黃和桔梗浸泡在黃酒中飲用,可發汗、宣肺、利水,用於治療小便不利、頭面浮腫等症。
● ● 五加薑桂消腫酒:與五加皮、丹參、橘皮、地骨皮等中藥配伍使用,可補益正氣、利水消腫,用於治療虛脹。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服藥期間,不要服用白及、龍眼、龍膽。
● 豬肉等油膩、腥膻的食物,以及酒類,可能會降低藥效,食用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如果桔梗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目前,沒有查到相關資料顯示桔梗有毒性作用,也沒有文獻資料顯示按規定劑量服用桔梗會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
● 如果有長期服用的需求,請諮詢專業醫生,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

我該如何選購桔梗


● 桔梗的道地產區為山東省沂源縣,遼寧、安徽、河北、吉林和內蒙古等地區也有分佈。
● 桔梗多為白色或淡黃白色的圓柱形,下部逐漸變細,部分長有扭曲的分枝。不去外皮時,表面常為黃棕色至灰棕色,表皮有縱向皺溝和橫長的皮孔樣斑痕,上部有橫向紋路。部分桔梗的頂端長有較短的根莖,以及很多半月形的莖痕。質地脆,斷面不平整,木部為淡黃白色,皮部為類白色,有裂隙。桔梗氣味輕微,味道微微發甜,之後有些許苦味。
● 好的桔梗藥材多為白色,肥大,質地堅實,有菊花樣紋路,味道發苦。
● 桔梗的飲片為不規則厚片,外皮多已除去或有些許殘留。切麵皮部比較窄,為類白色;形成明顯的棕色層環樣紋路;木部比較寬,有比較多的裂隙。桔梗飲片氣味輕微,味道微微發甜,之後有些許苦味。
● 放於通風、乾燥的地方保存,並注意防蟲蛀。

含桔梗的中成藥有哪些


● 祛痰平喘片:具有平喘祛痰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咳嗽、咳痰及痰喘。
● 桔梗冬花片:可止咳祛痰,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支氣管炎。
● 止嗽片:可止咳化痰、疏風解表,用於治療感冒所致的咳嗽、咳痰不爽等。
● 外用止咳散:可宣肺平喘、止咳祛痰,用於治療風寒或風熱感冒引起的鼻塞、咳嗽及流涕。

桔梗和陳皮功效一樣嗎


● 桔梗是桔梗科植物桔梗的乾燥根,陳皮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成熟果皮。兩者的功效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 ● 桔梗和陳皮都具有祛痰的功效,可治療咳嗽咳痰。同時二者都具有理氣的功效,但側重不同,桔梗可治療胸悶不暢,陳皮多用於脘腹脹滿。
● ● 桔梗還具有宣肺、利咽、排膿的功效,可以用來治療音啞咽痛、肺癰吐膿等;陳皮還具有健脾燥濕的功效,可用於食少嘔吐等。

用藥誤區


● 誤區:桔梗可以隨意儲存
● ● 桔梗是桔梗科植物桔梗的乾燥根,不可放在潮濕的地方,而應放於乾燥、通風的地方保存,並注意防蟲蛀。此外,如果服藥期間,桔梗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下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