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中央文獻出版社圖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通過解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發展過程中的重點文獻,系統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形成發展的背景、過程、基本規律以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實現中國夢的重大意義。
中國道路
導言回望中的思索與期待 | ||
第一章民主政治建設在撥亂反正中邁開新的步伐 | ||
一、鄧小平開啟新時代的政治宣言:“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 | 二、反對個人專斷,加強黨的集體領導制度新的嘗試 | 三、重樹黨紀國法的權威與尊嚴,揭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新篇章 |
四、“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 ||
第二章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建立幹部隊伍新老交替的體制機制 | ||
一、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吹響新時期政治體制改革的號角 | 二、恢復成立中央書記處,加強和完善中央集體領導體制 | 三、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改善幹部隊伍結構,成千上萬地選拔培養中青年幹部 |
四、解決幹部隊伍老齡化,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正式出台《關於建立老幹部退休制度的決定》 | 五、中共十二大:設立“顧問委員會”,以“組織上實現新老合作和交替的大會”載入黨的史冊 | |
第三章構建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創造生動活潑的民主政治局面 | ||
一、鄧小平《新時期的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的任務》:奠定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理論基石 | 二、撥亂反正,全面落實各項統戰政策,在全社會營造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氛圍 | 三、在新的方針政策指引下,愛國統一戰線高揚前進的時代風帆 |
第四章八二憲法——奠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的基本框架 | ||
一、“黨的意見和人民意見的統一” ——八二憲法的起草與誕生 | 二、奠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的基本框架 | 三、八二憲法——當代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里程碑 |
第五章中共十三大前後政治體制改革的構想與實踐 | ||
一、鄧小平集中系統地闡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 二、中共十三大繪就政治體制改革藍圖 | 三、十三大后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取得新成效 |
第六章在堅持中發展和完善——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民主政治建設 | ||
一、高揚社會主義民主的旗幟 | 二、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 三、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
四、堅持民族區域自治,發展平等、互助、團結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 五、堅持和完善基層民主制度 | |
第七章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新路徑 | ||
一、關於法治和人治的思考 | 二、江澤民首次對依法治國進行全面闡述 | 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戰略目標的正式確立 |
四、中國法治建設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 ||
第八章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 | ||
一、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 二、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 |
第九章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求,推進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 | ||
一、機構改革的艱辛探索 | 二、1993年機構改革: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后的過渡性改革 | 三、1998年機構改革:加快朝著轉變政府職能的方向邁進 |
第十章“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以及世紀之交中國的政治文明建設 | ||
一、“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 | 二、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 三、堅持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政治發展道路 |
四、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 ||
第十一章提出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明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路徑 | ||
一、“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 | 二、堅持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 | 三、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的發展戰略和具體路徑 |
第十二章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 | ||
一、不斷擴大人民民主 | 二、深入發展協商民主 | 三、繼續激發民族區域自治的活力 |
四、大力推進基層民主 | ||
第十三章堅持依法治國,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 | ||
一、推進依法行政 | 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 三、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
第十四章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 | ||
一、黨內民主的發展歷程 | 二、尊重黨員主體地位,維護黨員基本權利 | 三、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健全黨內選舉制度 |
四、強化全委會決策主體地位,建立健全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 | ||
第十五章擴大選人用人上的民主,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 | ||
一、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擴大選人用人上的民主 | 二、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 |
第十六章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 ||
結語 | 大事記 |
本書課題組成員:孫業禮、王駿、王香平、毛勝、胡曉青。該課題組成員多為相關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