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悸

驚悸

徠驚悸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jīng jì,是指無故自驚而悸動不寧之證;因驚而悸之證;突然心跳欲厥之證。《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均有相關記載。

簡介


● 英文名稱:Fright Palpitations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

名詞解釋


● 自覺易驚善恐的心悸。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心悸,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其中因驚而悸,病情較輕者為驚悸。

疾病特點

● 多呈發作性,每因受到驚嚇,情志波動而發作。
● 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
● 一般病情較輕。

病因病機

● 平素心虛膽怯,突遇驚恐,忤犯心神,心神動搖,不能自主而發驚悸。大怒傷肝,大恐傷腎,怒則氣逆,恐則精卻,陰虛於下,火逆於上,動撼心神亦可發為驚悸。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中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心功能不全等,以驚悸為主症者,可參照本病辨證論治。

病證鑒別

● 怔忡:無所觸動而悸謂之怔忡,發作無時,病情較重;因驚而悸謂之驚悸,時作時止,病情較輕。
● 奔豚:發作之時,亦覺心胸躁動不安,乃沖氣上逆,發自少腹。

治則治法

● 虛證應予以補氣、養血、滋陰、溫陽;實證則應清火、祛痰、化飲、行瘀。同時酌情配合寧心安神或鎮心安神之法。

預防調護

● 患者應經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樂觀,情緒穩定,避免情志為害。
● 居住環境宜安靜,避免噪音、突然響動等一切不良刺激因素。
● 患者宜參加適當活動,有利於調暢氣機,怡神養心。但久病或心陽虛弱者以休息為主,避免過勞耗傷心氣。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