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州

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轄市

潯徠州一一唐代分燕州置潯州府,府治在今廣西桂平市區東南。桂平有潯州之稱始於此。明大藤峽-瑤族起義,清-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均在潯州府境內。民國廢府。桂平市潯州高級中學中的“潯州”亦得名於此。桂平市境內山川秀麗,風景名勝薈萃,“別有天地”、“鳳山名勝”、“秀蓋南天”是“遊蹤來絕頂”的旅遊勝地和佛教聖地。

歷史沿革


潯州是公元633年至1944在今桂平境內存在的一個州(道、府、區),存在時間長達1311年。

史前潯州

潯州(桂平)的歷史從公元前214年開始,因此,潯州(桂平)是廣西歷史最悠久的城市。
秦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后,以其地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桂林郡領十二縣:布山、安廣、河林、廣都、中留、桂林、譚中、臨塵、定周、領方、增食、雍雞,其中布山縣(縣治在今桂平蒙圩一帶)和阿林縣(縣治在今桂平東南一帶)的縣治所均在今桂平。
南越國公元前203年,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桂林郡改名為郁林郡,后又恢復為桂林郡,布山縣仍然作為桂林郡的郡治。
漢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擊滅南越國,原來南越國的三郡增至九郡,桂林郡更名為郁林郡,郡治在布山縣。
三國縣境為吳國屬地,隸廣州郁林郡,仍稱布山、阿林縣,郁林郡治在布山縣。
晉仍沿三國舊制。
南朝公元502年,南方的梁朝從原郁林郡的布山縣分置一部分出去設立桂平縣和郁林縣,布山縣、阿林縣仍隸屬郁林郡,桂平縣隸屬桂平郡,郁林郡郡治設在郁林縣,桂平郡治設在桂平縣(今西山大窩坪,即功德山莊附近),“桂平”之稱,始於此時。
隋開皇10年(590年),廢桂平郡,先後置桂平、阿林、皇化、武平、大賓5縣,桂平、阿林、皇化、武平4縣屬郁林郡;大賓縣屬永平郡,其中武平、皇化兩縣分別於大業元年(605年)和二年廢,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置綉州,屬嶺南道。

潯州歷史

唐公元633年置潯州,領桂平、陵江、大賓、皇化四縣,“潯州”之稱,始於此時;公元638年潯州被撤銷,桂平、陵江、大賓、皇化四縣隸屬龔州;公元692年復置潯州,以桂平、大賓、皇化來屬;公元742年,潯州改為常林郡,后復為綉州;公元758年,複名潯州。
五代潯州管轄桂平、皇化兩縣。
宋公元972年廢潯州,其轄地併入貴州(今貴縣)。973年復置潯州,領桂平縣。縣境內之阿林、羅綉、常林、皇化等縣統一併入桂平縣。縣治從西山大窩坪遷到今城區地,今桂平市境內長期分置多縣的局面至此結束。
元置潯州路,路治在今城區。潯州路轄桂平、平南兩縣。
明置潯州府,府治在今城區。潯州府轄桂平、平南、貴縣三縣。
清沿明制屬潯州府,府治在今城區。潯州府轄桂平、平南、貴縣、武宣四縣;
民國初襲清制。公元1913年廢潯州府,由省直轄;公元1916年置潯州行政區,公署設桂平;公元1917年廢潯州行政區,改屬蒼梧道;公元1926年改置潯州區,公署在桂平;公元1944年廢潯州區,改屬梧州區,“潯州”作為地名之稱從此退出歷史。

當今桂平

公元1944年桂平縣屬梧州區;公元1948年桂平縣屬廣西十三區,十三區專員公署在今城區;1951年7月屬容縣專區;1958年7月屬玉林專區;1970年專區改稱地區,屬玉林地區;1994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桂平撤縣設市(縣級市),仍屬玉林地區;1996年10月,地級貴港市成立,桂平市改由貴港市代管至今。

行政區劃


東 區:
木圭鎮木樂鎮石咀鎮馬皮鄉
油麻鎮社坡鎮尋旺鄉
南 區:
羅秀鎮麻垌鎮社步鎮下灣鎮
羅播鄉木根鎮中沙鎮大灣鎮
大洋鎮
西 區:
白沙鎮厚祿鄉石龍鎮蒙圩鎮
西山鎮
北 區:
南木鎮金田鎮江口鎮紫荊鎮
垌心鄉

區位條件

桂平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東經109°41′55〃-110°22′48〃,北緯22°52′02〃-23°48′04〃之間,東和東北鄰平南縣,東南近容縣,南界北流市、玉林市,西連貴港市,西北靠武宣、金秀縣,是廣西一區(北部灣經濟區)一帶(西江黃金水道)的最佳結合部。
境內有西江的幹流黔江和西江最大支流鬱江在市境交匯,另有45條重要支流,主要河流長度為992.95公里全部河流均屬西江水系;有南梧二級公路、玉桂二級公路、武平二級公路3條二級公路。
正在修建的經桂平的鐵路有——南廣快速鐵路,高速公路有——蒼梧~龍邦高速公路(貴梧高速公路)、三江~北海高速公路(來賓至桂平高速公路、桂平至興業高速公路)。
列入規劃修建經桂平的鐵路有——柳肇鐵路、桂林至玉林鐵路,高速公路有——荔浦至鐵山港高速公路、桂平至賓陽高速公路,二級公路有——貴港至岑溪二級公路。
列入國家重點規劃建設的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桂平市區上游12公里處,是紅水河綜合利用第十個梯級水利樞紐,設計正常蓄水位61米,校核洪水位62.02米,庫容25.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15億立方米,全部設置在正常蓄水位以下,與發電結合,裝機160萬千瓦,年發電量71.96億千瓦小時,水資源配置興利庫容15億立方米,形成279公里深水航道、樞紐設置千噸級船閘,是一個集防洪、水資源配置、發電、航運,灌溉為一體的綜合水利樞紐。工程靜態投資超過240億元。工程建成后,將下游的桂平市潯江50年一遇洪水削減為20~30年一遇以下,將下游的梧州市100年一遇洪水削減為50年一遇以下,將流域型和上中游200年一遇洪水削減為50年一遇以下,受益地區包括潯江、西江、西北江三角洲防洪保護區1586萬人、635萬畝耕地,多年平均防洪效益6.24億元,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顯著。

自然資源


桂平地處嶺南,地勢西北、東南高,中間低,略呈馬鞍形。平原與盆地佔土地總面積的41.55%,丘陵佔52.29%,山地佔6.16%。主要山脈有北部的大瑤山的南端海拔1313.6米的紫荊山,南部海拔1206米的大容山,西北海拔1158.2米的大平山,西部的五指山等。東南部是大容山的余脈。廣西最大的平原¬——潯江平原的主體在本市境內。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在21.4°C以上,一月平均氣溫為12.4℃,七月平均氣溫28.6℃,極端最高氣溫39℃,極端最低氣溫-3.3℃,年均降水量1726.70毫米,全年無霜期337天。
桂平主要河流長度為992.95公里,年徑流量40.56億立方米,全市河網密度為0.24千米/平方千米,水資源較為豐富,地表水總量為38.53億立方米,地下水總量0.73億立方米;建有水庫、水渠、堤、排灌等配套水利工程網,其中中、小型水庫146座,總庫容量34629萬立方米(不包括達開水庫),灌溉面積4.64萬公頃。土壤質地有壤土、粘土和沙土,其中潯、鬱江沿岸的沖積平原多為沙質紅壤土,山區多為紅壤土,大平山區為丹霞地貌,屬泥盆系蓮花山組。市內土壤肥沃,水、熱資源充足,是水稻和甘蔗的產區,兼種玉米、大豆、紅薯、木薯、芋頭、黃麻、花生等。
山林類型繁多,有國家一類保護植物樹蕨和樟、格木、紫荊、楠、觀光木、豬血木、華南五針松、鋸葉竹節樹以及大平山動植物保護區。用材林以杉、松為主,經濟林有肉桂、八角、烏桕等,果樹有荔枝、龍眼、柿子、柑、橙、桔、香蕉、菠蘿等。

礦產資源

桂平境內主要的礦產種類有煤、鈾、鐵、錳、鈷、銅、鉛、鋅、錫、金、銀、輕稀土、硫、磷、鉀、重晶石、螢石、石灰岩、麥飯石、陶土、磚瓦用粘土、建築用砂、建築用花崗岩、大理岩、礦泉水、溫泉(低溫泉)等共26種——其中1、錳礦資源儲量錳礦石儲量2469萬噸,排在廣西第三2、石灰石儲量估計在200億噸以上3、約100平方公裡面積有陶土4、重晶石儲量約750萬噸,品位在80^95%之間。

人口及土地資源

2010年末總人口185多萬人,其中市城區人口25萬人,有漢、壯、瑤等12個民族,轄21個鎮5個鄉,是廣西最大的縣級市。
桂平土地總面積4074.51平方公里,全市農用地面積352690.4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6.56%。
1、耕地
面積為138757.23公頃,其中水田80235.86公頃,佔總耕地面積的57.82%。灌溉水田為79902.58公頃,佔全部水田面積的99.58%;旱地面積為58521.37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42.18%;水澆地面積為3.91公頃,占旱地面積的0.007%。主要分佈在:①南部鬱江兩岸平原地帶,主要是尋旺、蒙圩、社步、下灣、白沙、大灣、大洋、厚祿等鄉(鎮);②北部大藤峽出口處的黔江以北及潯江兩岸,黔江支流南木江兩岸的平原地區,即石咀、馬皮、江口、金田、思宜、南木、木圭等鄉(鎮)。耕地中坡度大於15°的佔總耕地面積的0.92%,坡度大於25°的幾乎沒有,可見在現有耕地中因坡度引起的水土流失嚴重的耕地所佔比例很小,地形因素並未成為現有耕地生產的制約因素。
2、園地
面積為8772.70公頃,其中果園面積為8416.52公頃,占園地總面積的95.94%。茶園面積為148.96公頃,占園地總面積的1.70%,桑園面積為94.06公頃,占園地總面積的1.07%,其他園地(主要是劍麻園)面積113.16公頃,園地總面積的1.29%。果園主要分佈在:①桂(平)—玉(林)公路沿線鄉(鎮),以麻垌為中心的低坡地旱地區,其中麻垌果園面積佔全市果園面積的37.30%;②平(南)—玉(林)公路沿線鄉(鎮)。桑園主要分佈在木圭、江口和羅播等鄉(鎮)。則其他園地則主要分佈在江口鎮和石龍鎮。
3、林地
面積為177364.47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為109335.54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61.65%,森林覆蓋率達26.88%(以有林地佔全市面積計),灌木林面積9832.53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5.54%,蔬林地面積6299.92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3.55%,未成林造林地面積51758.02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29.2%,跡地面積113.51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0.07%,苗圃面積24.96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0.01%,是自治區造林滅荒達標合格市。林地主要分佈在金田林場以及垌心、紫荊、石龍、西山、理端、尋旺、社步、油麻、羅秀、木根、羅播、中和、中沙等鄉(鎮)。
4、牧草地
面積為6370.5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56%。全部為天然草地,且主要是河漫灘及低洼地的天然草地,部分為旱地撩荒地,面積較多的有白沙、厚祿、大灣、下灣、麻垌等鄉(鎮)。
5、水面
面積21425.5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26%,其中河流面積10597.05公頃,占水面總面積的49.46%;水庫用地面積5218.08公頃,占水面總面積的24.36%;坑塘水面5610.37公頃,占水面總面積的26.18%。河流水面及坑塘水面主要分佈在木圭、石咀、尋旺、社步、下灣、大灣、白沙、白龍、蒙圩、西山、南木、江口等鄉(鎮);水庫則主要分佈在紫荊、南木、馬皮、理端、尋旺、社坡、油麻、社步、麻垌、木根、大洋、下灣、石龍等鄉(鎮)。

旅遊


潯州美景

桂平市境內山川秀麗,風景名勝薈萃,“別有天地”、“鳳擅名勝”、“秀蓋南天”是“遊蹤來絕頂”的旅遊勝地和佛教聖地。以“南天第一秀山”而著稱的西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金田起義地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潭國家森林公園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綠色翡翠;白石洞天是全國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一洞天;羅叢岩是全國七十二福地中的“天南福地”;東塔是廣西第一高古塔;大藤峽是著名江流峽谷、明朝瑤民起義的根據地,毛澤東主席曾親筆寫下“大藤峽”三字;釋寬能法師靈骨舍利是世界上有史料記載的第一個比丘尼舍利子;廣西第一座北回歸線標誌塔等景區景點,令人留連忘返。

桂平西山風景名勝

桂平西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桂平市區內,以城郊1公里處的西山名勝為主體,包括太平天國金田起義遺址,太平山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紫荊山壯村瑤寨風情,天南福地洞天羅叢岩及白石洞天、麻垌荔枝之鄉和潯州古城風光,北回歸線標誌等景觀景點組成的集錦式大型風景名勝區。總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
桂平西山素以“林秀、石奇、泉甘、茶香、佛聖”著稱。峰巒嵯峨,數十乃至百餘立方米的巨石疊嶂,中有怪石嶙峋,石徑曲幽。石樹參天,綠蔭匝地,自然景觀壯麗。西山茶名聞遐邇,清香可口,遠銷各地。泉甘歷來為世人所稱道。近年來,人們利用優質的乳泉水,釀製成了不少甘美的瓊漿,有被譽為"廣西茅台"的乳泉酒,有含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微量礦物元素的"羅漢果露"等飲料,甘冽爽口。每值盛夏,乳泉邊備有竹筒,供過往行人取水暢飲,舀一筒子泉水,慢慢啜飲,誠是一大樂事,被譽為西山一絕。
桂平市區以西為廣西中部龍山山脈的一部分,素"乳泉搖籃"之稱。因這一帶系中生代花崗岩,地下水附存於岩體的理裂縫之中,積水成泉。這種泉水的水分子密度高,表面張力大,含有一種特殊的物理現象,據說只有杭州的虎跑泉才能與之媲美,有人作過一次表演:直至投入113枚,水在杯口鼓得像麵包一樣,卻未外溢,把"滿則溢"的規律打破了。看到這種特殊物理現象的人,無不叫絕。當地群眾更加引以自豪。桂平有一首采荼調,就是讚美乳泉的:"花罅石,花罅石,乳泉水,西山茶。此話不與俗人講,俗人聽了要出家。"
在一塊花崗苦巨石之上,一棵根須裸露的奇妙大樹,盤根錯節長在石上。巨石底下就是"乳泉"二字,為古人所書。泉深1米許,冬不涸,夏不溢。據《潯州府志》記載,乳泉"清冽如杭州龍井,而甘美過之。時有汁噴出,白如乳,故名乳泉。"現代科學化驗證實,這種現象為氡氣所。當氡氣隨泉水噴出,速度很快,便出現乳白現象。
西山景區歷史悠久,原是佛教勝地,現仍保留有較為完整的佛教建築、廟宇,如龍華寺、李公祠、洗石庵、乳泉亭和飛閣等。歷代文人學士留下讚賞西山的詩詞對聯達4000多首。

大藤峽

大藤峽位於黔江下游,其出口處距桂平市區約8公里。據傳古時候,在大藤峽峽谷中橫跨一條如碗口般粗大的藤條,大藤峽因此得名。大藤峽以桂平、武宣縣交界的橫石磯為入口,弩灘為出口,全長44公里,均在本縣境內。峽的兩岸奇峰聳峙,急流險灘時隱時現,陡坡、深谷、懸崖、峭壁、支流相間。夏日灘濤翻滾,洪波擊岸;秋天碧波蕩漾,江山輝映,是廣西境內最典型的峽谷風景。
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遊歷到此,曾作《大藤峽遊記》一文記之。
明代初年,大藤峽爆發了大規模的瑤族農民起義。起義軍前赴後繼,堅持武裝鬥爭近200年。峽的北岸碧灘、仙人閣、三妹洞、九層樓等處,均為當年的古戰場。

大平山自然保護區

大平山位於縣境西北部大藤峽腹地,距市區約35公里。這裡山體陡峻,溝壑縱橫,雨量充沛,有節理髮達而奇特的地理結構,壯麗多姿的山水風光,芬芳醉人的奇花異草,罕見的熱帶林木和珍禽異獸,是桂東南較為完整的熱帶、亞熱帶自然季雨林區。有“小西雙版納”之稱。1983年縣人民政府發布公告,劃為動植物自然保護區。
大平山地形複雜、構造奇特,溝谷多呈“V”字形,有的呈“U”字形,成90度角的懸崖峭壁隨處可見,從溝底抬頭仰望,往往只見藍天一線。由盤迭至上的岩石形成的一座座山峰,有如其大無比的千層糕。由峰頂俯瞰山下,只見叢林莽莽,在茫茫雲海中時隱時現,變幻無窮。由於林木蔥鬱,水源豐富,大平山瀑布特多,小平山天橋瀑布飛流直下,一瀉百餘米,響聲如雷,水花飛濺數十米以外,景象尤為壯觀。

北回歸線標誌公園

北回歸線是赤道以北的一個緯度圈,也是太陽垂直照射北半球的極限。夏至正午,陽光直射其上,豎竿無影,其北諸域物影亦最短;夏至過後,太陽直射逐漸南移。冬去春來,太陽再度直射於此,致有四時炎涼。"回歸"者,此之謂也。
北回歸線是熱帶與北溫帶的天文分界線,沿線區域為亞熱帶。北回歸線橫貫我國台、粵、桂、滇四省區,陸地線總長兩千多公里,在廣西經過梧州、桂平、上林、平果、那坡等十六個市縣,長達五百多公里。故廣西氣候得天獨厚,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草木蔥蘢,物產豐富。北回歸線於天文、地理、氣象、農業和生態等科研領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桂平古郡,素以人文勝跡和綺麗風光聞名遐邇。桂平北回歸線標誌的建立,更使潯江兩岸錦上添花;科學普及、國情教育又增新苑,規劃建設、旅遊開發亦得其利。
該標誌位於東經110°08′37″.34、北緯23°26′15″.67,佔地2462平方米,高17.2米,為廣西第一座北回歸線標誌,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貴港市人民政府與桂平市人民政府撥款,廣西壯族自治區測繪局承建。主體工程於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一日動工,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一日落成。

天南福地羅從岩

羅叢岩坐落在蓮花山脈前沿零星分佈的岩溶殘丘地帶,東南距鬱江河畔的白沙圩約8公里,距市區35公里,屬思建村範圍。在方圓五六公里的平原上,平地崛起石山9座,當中一座高70米,長約350米,寬80米,坐北朝南,狀若覆舟,被譽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天南福地”和桂平八景之一的“羅叢岩月”,指的就是這座石山。
羅叢岩內有古人類洞穴遺址,1980年,自治區和縣文物考古工作人員,在岩洞內發現了大量夾砂陶片、磨光有肩石斧、螺獅膠結層、獸骨、野豬牙齒等遺物,說明在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人曾在這裡生活棲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龍岩附近的一個小岩洞里,至今還保留著相當明顯的文化層,文物考古人員在這裡採集到石器、陶片、螺獅殼等遺物,現存縣博物館。
羅叢岩成為風景名勝,始於宋代皇祐年間(1049年至1054年)。那時,程頤、程顥自洛陽至龔州(今平南縣)省父,隨同他們的老師周敦頤一道“遍游潯郡諸名勝”,曾經在這裡築室為居,讀書講學。後人在他們的舊居遺址建周程三夫子祠,今祠已不在,但用大塊石灰石壘砌的牆基猶存。明崇禎十年(1637年),徐霞客曾專程前來遊覽考察羅叢岩,並在他的《粵西遊記》中有所記述。

白石洞天

白石山在桂平市區東南35公里,麻垌圩西北8公里處。海拔650米,道書稱“白石洞天”,在全國三十六洞天中名列第二十一。宋代開始在山上修建寺觀,明代以後成為遊覽勝地。明崇禎十年(1637年),徐霞客曾到此考察,並寫了《白石山遊記》。山之東為獨秀峰,孤峰插天,西為蓮花蕊,又稱鵝頭峰,奇怪險陰,是白石山的主峰,山麓有壽聖寺,煉丹灶,不遠處還有飛鼠岩,都是吸引遊人的奇特景觀。
白石山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道家活動場所,有壽聖寺、三清觀、會仙岩等寺觀。山以獨秀和蓮蕊兩大石峰為主,中有五姥峰,山之東為獨秀峰,拔地而起,四面絕壁,直指霄漢,海拔648.8米,相對高度500米;山之西為蓮蕊峰,殊為險絕,勢若游龍。山體景觀獨特,氣勢宏大,上山必經之路一線天,寬2米多,是由石峰隙形成,破壁直上約300餘級,仰頭上望只見悠悠白雲。走出一線天,舉目峭壁又是雲梯,70多級石磴,是在石壁上鑿出,這正是勇敢攀登者的情趣所在,登頂回首,自豪感油然而生,正是升天不信無階級,透出風雲數十層。
交通
桂平客運站乘車到麻垌鎮或者油麻鎮下車,然後請麵包車前往白石山。

龍潭國家森林公園

龍潭森林公園內群山連綿、峰巒疊嶂、千峰如屏、劈地摩天、怪石林立、神奇峻秀。連綿的群山猶如上下飛舞的綠龍。山的脈絡主次分明,層次豐富。遠眺群山前擁后簇,高矮參差,綿綿不斷地伸展開去。最高峰大平山頂海拔1158米,相對高度780米,四周眾山簇擁,呈現出一派頂天立地的雄偉氣勢。
高峰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這裡峽谷遍布,狹窄的峽谷在群峰之間,曲折迴繞。遊人穿行於峽谷中,忽而從險峻的、滿是荊棘的山坡間走過,忽而涉足於溪流之中,忽而在尖突的岩石潛行,濤聲、溪水聲交融在一起,在濕潤的空氣中回蕩。空氣中瀰漫著多年苔蘚的清香,泥土的芬芳,一派原始、自然的氣氛,野趣濃郁。在這遠離塵囂的山野去處,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靜觀滿目濃蔭,聽著鳥叫蟬鳴,整個身心彷彿都被大自然洗滌乾淨,為其融化,進入了忘我的境界。
春天,這裡繁花似錦,百草含芳,樹枝生出清香的綠葉,漫山翠綠,蜂飛蝶舞,五彩繽紛,色彩各異的鮮花點綴其中,散發著陣陣花香。漫步於龍潭,時刻感覺到強烈的春天氣息。盛夏,濃蔭密枝,萬木向榮。這裡也成了綠色的海洋:新綠、翠綠、濃綠、黛綠、墨綠、深綠交融在一起,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使人振奮,催人向上,給人以希望。金秋時節,龍潭披上了富麗的色彩,烏桕、楓香的紅葉,浸入綠色之中,紅綠相間,組成了一幅絢麗無比的巨幅油畫。
龍潭森林公園溝谷縱橫,溪流密布,瀑潭眾多。從深山裡流出來的溪水,彎曲蜿轉穿林過石,分合起落,構成了一級級激流飛湍和層層疊疊的潭瀑奇觀。瀑布為公園的一大奇觀,具有生動的動態美。這裡有的瀑布高達100米,在高高的翠岩上懸瀉傾掛,似巨幅晶簾凌空飛落;有的瀑布在山谷中騰越呼嘯,幾經躍碰,聲若滾雷。石泉激濺起的無數水珠,化作迷濛的水霧,在陽光照耀下,常常變幻出一道道七色彩虹,像彩橋飛架,整個山谷也好像籠罩在一片金色輕紗之中。近觀瀑布如龍飛鳳舞,充滿活力;遠望瀑布如白練垂簾,寧靜清雅。好一個多彩多姿的瀑布奇景。
眾多的溪流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水潭。大的500平方米以上,小的也有10平方米。潭水清碧,生棲著多種魚類。有些潭邊綠樹蔥籠,紛紛前傾,探向水面,猶如一張張綠色的大傘,遮蓋在潭面上,形成天然的室內游泳池。有的潭水面寬闊,倒映著藍天、白雲、遠山、近樹,渲染出美麗無比的水中畫。

太平天國起義遺址

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革命,於1851年1月11日在桂平縣金田村爆發。金田村位於紫荊山南麓,縣城以北27公里,村中的韋昌輝故居遺址和村邊犀牛嶺上的古營盤、練兵場,不遠的紫荊山區,以及附近的新圩三界廟、江口石頭腳等處,都是當年太平天國進行重要活動的地點。其中金田起義地址已於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圩三界廟列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內外前來參觀遊覽的人,絡繹不絕,著名史學家黃現璠、胡繩、羅爾綱等,都曾來此進行學術考察。據不完全統計,1978年至1987年,共接待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瑞士、民主德國以及非洲的一些國家的專家、學者和友好人士250多人,1987年接待國內外遊客約1.3萬人次。

紫荊山景區

紫荊山屬大瑤山余脈,在市境北端,東邊平南縣鵬化山區,西北與武宣、象州、金秀等縣相鄰。幅員遼闊,面積270平方公里。境內峰巒重疊。林海茫茫,大坪、田心、花蕾三水由北至南,至舊三江圩匯合,再經風門坳破峽而出,奔向金田平原。
紫荊山區山雄水奇,洪水項海拔1313米。由於“山高皇帝遠”,明代大藤峽瑤民起義曾“據為窟宅”(舊縣誌)。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於金田村,紫荊山又成為這場農民起義的搖籃。至今,兩次農民起義的遺跡隨處可見。紫荊山內,壯、漢、瑤三個民族毗鄰而居,壯村瑤寨,風光獨特。
紫荊山位於數縣交界處,清代中葉以後,一度為潯州、柳州、梧州三府的陸路交通孔道。舊《武宣縣誌》在一幅地圖中,將武宣縣東鄉通往紫荊山區的一條羊腸小道—東張界,標明為“通衢大道”。解放后,研究經濟史的學者絡繹而來,沿著這條“通衢大道”,去尋找廣西近代資本主義商業經濟發展的脈絡。
這樣的“通衢大道”,還有從紫荊山區北面經洪水界至象州縣境一條。據史料記載以及紫荊山區老人世代相傳,清道光末年(19世紀40年代末)以後,大批“過山客”沿著這條崎嶇小路,經過紫荊山區往南再經金田平原,將各種山貨、土特產挑運至潯江邊上的大湟江口,經水路運梧州、廣州;往西、北翻越東鄉界和洪水界,將大批經由大湟江口運來的當時所謂“洋貨”,如“東鹽”、“洋紗”、“火油”等,挑運到武宣、象州,然後運銷柳州、貴州。這些絡繹於途的“過山客”,少者每天數十人,多時每天可達二三百人。
洪水界下的界腳、深水和東鄉界下的花蕾等村,是“過山客”必經之路。當年,村民開設不少路店,專供來往客商食宿。至今,當地老人還可給來訪客人指點,那裡就是當年開設路店的地方,歷歷如數家珍。
紫荊山區曾經孕育了大藤峽瑤民起義和太平天國起義,洪秀全、馮雲山曾在這裡秘密進行反清活動數年,留下了許多吸引中外遊人的史跡。
紫荊山內,居住著壯、漢、瑤三個民族。壯村瑤寨,風光奇異,瑤寨風情尤為獨特,近年前來觀光瀏覽的人漸多。

廣西第一古塔東塔

“東塔回瀾”是桂平八景之一。正對東塔的一段潯江河面,位於揚瀾灘之下,水下暗礁遍布,黔郁兩江匯合后,水流湍急,為礁石所阻,激起陣陣漩渦,在長達數里的江面上,波瀾泆起,迴環激蕩,變化無窮,蔚為奇觀,遂被稱為東塔回瀾。
東塔坐落在潯江南岸、桂平市尋旺鄉境內,因在城區東郊而得名,距城區4千米,是廣西境內最高的一座古塔。1963年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塔始建於明萬曆初年,由桂平知縣劉萬安倡議集資興建,后因劉萬安去世,僅建成兩層。到了崇禎年間,才由御史李促熊、潯州知府葛元正增建成九層寶塔。
關於東塔的建造,當地盛傳這樣一種說法:過去有個風水先生對人說:“兩江夾一舟,當官難長久”,說桂平地形狹長,是塊竹排地,兩條大江左右衝擊,竹排搖曳不定,所以在這裡當官的總是當不長。風水先生出主意說,只要在兩江匯合處建一座寶塔,好比在竹排上插一根竹篙就行了。據說劉萬安當了桂平知縣后,他對風水先生的說法深信不疑,於是大興土木建造此塔。不料塔未建成,這位縣官大人便死在了任上。
歷經400多年風吹雨打,東塔破敗不堪。20世紀90年代中期,桂平市人民政府按原貌對東塔進行了維修。
該塔為八角空筒倚柱式磚塔,底徑12米,高50米,每層飾以九疊重檐,塗硃砂。每層有圭角式拱門8個,其中2個是真門,6個是假門。塔內有穿壁式盤旋而上,直達頂層。塔頂安置著一個銅葫蘆,原是為了“鎮邪”及裝飾,實際上起到了避雷針的作用。每層8個檐角原來裝有銅質鈴,共64個,遇風丁當響,聲聞數里,可惜現已不存。
東塔地處潯江平原,周圍大地蒼茫,車來人往,塔畔江水長流,百舟競賽,東塔平地拔起,狀若文筆,直指雲天,與西山、白石山遙相呼應,氣勢雄偉,蔚為壯觀。過去,塔畔潯江水下多礁石,江水受阻迴環激蕩,塔影搖蕩於江中,非常好看。

交通


市內還有多條線路公交車,遍布市區各個範圍,涵蓋各個角落。市內還用三輪摩托車,的士,這些都大大方便了市民和來玩的旅遊者。公交車都是無人售票,票價1元。計程車起步價3元/2千米,摩的起步價3元。

經濟


2007年桂平經濟發展

1、生產總值92.54億元;
2、財政收入5.17億元,增長15.04%;
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18億元,增長29.39%。
4、工業總產值94.32億元,增長41.09%;工業增加值33.09億元,增長26.2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8.42億元,增長75.2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上年的43家增加到72家,提供稅收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由上年的4家增加到7家。
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06億元,增長17.78%。
6、全年招商引資新上項目60個,合同投資總額53.27億元。其中,引進東部產業轉移項目38個,合同投資43.84億元。全年簽約項目總投資165億多元,其中在第四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籤約項目19個,簽約投資額140多億元,是前三屆簽約項目總投資額的6.3倍,簽約項目數和投資額分別占貴港市的44.19%和76.97%。外貿出口總額1192.82萬美元,增長66%;實際利用外資236萬美元,增長136%。

2008年桂平經濟發展

1、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1.5億元。
2、財政收入6.35億元,增長23%。
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6.3億元,增長15.2%。
4、工業總產值146億元,增長54.2%;新增10家規模以上企業,全市規模以上企業達81家,其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12家,全市工業增加值52.2億元,增長24.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0億元,增長84.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7億元,增長38%。
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5億元,增長24.2%。
6、全年招商引資項目61個,新增合同投資總額149.8億元,增長181.3%;實際到位資金16.9億元,增長16.6%。在第五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共簽約項目6個、簽約投資額108.7億元,分別占貴港市簽約項目總數、簽約投資額的19%和63%。

2009年桂平經濟發展

1、實現生產總值128.37億元。
2、財政收入7.35億元,增長15.8%。
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3.28億元,增長79.1%。
4、全部工業總產值140.7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7.79億元。年產值超億元的工業企業達24家,納稅超千萬元的企業達5家,規模以上企業有101家。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8.0:41.6:30.4調整為25.2:43.8:31.0。
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08億元,增長2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85元,增長14.1%;農民人均純收入4241元,增長12.3%。
6、全年招商引資簽約項目32個,簽約合同額96.86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3.79億元,增長85.33%。項目的履約率、開竣工率和資金到位率均超額完成自治區下達的任務。
7、。“桂平市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土資源部批准建立,獲得國家地質遺跡保護資金1200萬元。住宿、餐飲、娛樂、購物等旅遊配套設施不斷完善,乳泉井酒店成為我市首家國家四星級旅遊飯店。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77.9萬人次,旅遊總收入4.7億元,分別增長16%和20%。

2010年桂平經濟發展

1、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1.7億元,增長14.6%,經濟總量在廣西109個縣市區中躍升到第3位。
2、財政收入8.56億元,增長16.4%。
徠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5.6億元,增長38.9%。
4、完成工業總產值201.6億元,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45.5%;工業增加值74.4億元,同比增長21.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0.4億元,增長5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8.9億元,增長26.6%。年產值超億元的工業企業56家,納稅超千萬元的工業企業1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0家。
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8億元,增長19.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57元,增長11%;農民人均收入4936元,增長16.4%。

潯州美食

桂平市是廣西歷史最悠久的城市,距今已有二千兩百多年的歷史。所擁有的美食更多不勝數。其擁有的美食有羅秀米粉、綠豆糕、豬腳粉、香辣糟、狗肉、田螺湯等。

羅秀米粉

羅秀米粉因產於桂平市羅秀鎮一帶而得名。是桂平最著名的特產之一,被譽為“中國一絕”。羅秀米粉的主產地為桂平市羅秀鎮,現有21個村共120多個粉坊,年產量超過100多萬公斤,產品供不應求,並遠銷廣州、深圳等區內外以及港澳地區、東南亞一帶。羅秀米粉以條細勻稱,外觀潔白、油亮,質地柔韌,耐煮,細膩,潤滑,食之爽脆而聞名遐邇。有人做過試驗:將曬好的米粉摺成一卷,用力向牆壁猛擲20次而不碎;用剛切好的粉絲150根(重約200克)掛在橫木上,能將70公斤重的小夥子吊起並在上面盪鞦韆。1985年,中央電視台、深圳都樂影視公司以《奇特的米粉》為題,將羅秀米粉攝入大型電視系列片《中國一絕》后,知名度更高。羅秀米粉具有悠久的歷史,清末民國初期就已成名。其手工製作工藝獨特,以其山區特有的水質,配以當地所產的優質白米精製而成。整個生產流程包括選米、浸米、磨漿、蒸粉、曬粉、以及摺粉皮、切粉絲、曬粉絲、扎米粉等。羅秀米粉可煮可炒,可根據不同口味烹製成肉湯粉、老友粉、螺絲粉、涼拌粉和炒粉等。冬天打火鍋吃狗肉,以狗肉湯煮羅秀米粉,加少許辣椒、蔥花、其味妙不可言。

綠豆糕

而桂平綠豆糕作為桂平的美食代表。其中宏發祥綠豆糕便是典範。宏發祥綠豆糕是桂平宏發祥餅家的傳統產品,早在解放前已聞名廣州和港澳等地。
宏發祥綠豆糕細嫩、甘滑、清香,甜而不膩,融糕點和清涼補品兩特點於一體。宏發祥綠豆糕如檸檬,嫩綠瑩潤,有如碧玉。品嘗時佐之以西山茶,味道更佳。
宏發祥綠豆糕暢銷於廣西、廣東等大陸省份,並遠銷到、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等地。
到桂平旅遊,購其綠豆糕曾予親朋好友更是每個遊客的習慣。

敬慈齋館素餐

敬慈齋館在廣西桂平市西山風景區洗石庵內。由桂平城區佛教協會營辦,可預約承辦港澳台胞、華僑和各界人士的素餐,並供應素麵、粉餃等風味小吃。在敬慈齋館進餐,不僅可以領略素食的特殊風味,還可以了解到一些關於吃在佛教文化中的淵源。
敬慈齋館製作的素食受廣東的影響,有相似之處,又有別於廣東佛教界製作的素食。素餐宴席上經常出現的菜色有“繡球玉液”、“彩菇爭艷”、“杏林春滿”、“百花拼盤”、“千層百葉”、“芙蓉酥酡”、“酥脆香卷”、“如意吉祥”、“不可思議”等。有的菜名詩意盎然,表現了出家人的幽默。如“杏林春滿”、“不可思議”等。“杏林春滿”用冬菇、杏仁、胡蘿蔔、絲瓜、竹筍、作料,切粒混合炒制而成。紅、綠、黃、白、褐五色相間,清雅素淡,春意盎然。用沙田柚皮泡製的“不可思議”皮酥肉嫩,甘香可口,如無人介紹,吃時不知是何物所制,令人有不可思議之感。“如意吉祥”用荔浦芋製作,形狀酷似“五柳魚”,甜、酸、酥、嫩皆備,聞其味即令人食慾大增。

豬腳粉

【豬腳】豬腳粉是桂平著名的特色美食。桂平傳統工藝製作的豬腳粉工藝、用料都十分講究,其中,主菜豬腳肥而不膩,皮略脆,不軟不硬。豬腳性平,味甘咸,具有補血益氣、通乳、去毒功效,適合氣虛體弱者食用。豬腳骨中的膠質含有鈣、磷等礦物質,能強化人的牙齒和骨骼。搭配粉面一起食用,更能起到補充體力和補血益氣的作用。豬腳與章魚相宜,同食可潤澤肌膚,益氣養血。
【粉】桂平豬腳粉選用河粉。原料:大米。製作流程:將米洗凈后磨成粉,加水調製成糊狀,上籠蒸製成片狀,冷卻后劃成條狀即成。手工製成的河粉色白。桂平豬腳粉所使用的粉是自己手工蒸的,從選米到磨漿到蒸粉,均為人工製作,絕不使用機器製作,因為這樣才能保證粉的質量和口感。蒸粉最關鍵是火候,多一把火則過老,少一把火則不熟。

香辣糟

廣西桂平市的香辣糟製作獨特,味道極好。現今在該市的城廂,金田、江口、紫荊、南木等鄉鎮的人家幾乎都愛吃香辣糟並會製作。
據說清末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在金田、紫荊、江口一帶活動時,受到當地農民的歡迎和支持。由於當時的農民生活比較貧困,平時一般都沒有好酒好肉招待客人,所以當地家家戶戶都準備了大瓮細瓮的香辣糟,煮好米粥或蕃薯芋頭飯,盛情招待義軍,讓將士們吃得津津有味。
【製作工藝】
這香辣糟的製法是:把5公斤上好糯米煮飯涼至28至36度左右,加入10隻(約50克)研成粉末的酒餅拌勻,裝入盤中用棉布蓋緊,溫度保持25度以上,3天後發出酒香就可待用。將剪了葉柄的指天椒、牛角椒成只洗凈涼干切段共約2公斤,加300克熟鹽,然後和糯米酒飯一起拌勻,放入洗凈滴干水了的、特製的嘴凸肚大的瓦瓮里,先用平蓋蓋住,再用倒鍾型的蓋罩住,在凸咀的邊緣加清水封口,以防漏氣腐爛。半月後即變成香甜酸辣咸俱佳的食品。
【食用方式】
可隨時享用,取后馬上蓋緊,並注意在邊緣加水密封。一般家庭都制有幾瓮,輪流吃。還有的家庭將經過加工的豆角、木瓜、蘿蔔、菜頭、黃瓜、蒜、姜、蕹菜桿等做料,製成各色香辣糟,如密封得好,可保存至對年。此糟用來送飯送粥,或當作佐料制配宴席佳肴,都可令人食慾大開,讚不絕口。

狗肉

桂平人素有吃狗肉的習慣,舊時縣城內有狗肉塘,城外有狗橋。近年,桂平市內五花八門的熟食攤檔中,以狗肉最為吃香。在桂平飯店和各大酒館,同樣可以品嘗到各種風味獨特的狗肉。本地人對狗肉的吃法很多,花樣不同,風味各異。或紅燒、紅扣,或清燉、白切,或生燜。小攤擋、小飯店則以狗肉火鍋招待顧客。
【食用價值】
狗肉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有大量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食用價值很高。
狗肉不僅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具有入葯療疾的效用。狗肉味甘、咸、酸、性溫,具有補中益氣、溫腎助陽之功。《普濟方》說狗肉“久病大虛者,服之輕身,益氣力。”《本草綱目》中載,狗肉能滋補血氣,專走脾腎二經而瞬時暖胃祛寒‘補腎壯陽’,服之能使氣血溢沛,百脈沸騰。故此,中醫歷來認為狗肉是一味良好的中藥,有補腎、益精、溫補、壯陽等功用。桂平本地有句俗話語:“狗肉滾三滾,神仙企唔穩”。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狗肉中含有少量稀有元素,對治療心腦缺血性疾病,調整高血壓有一定益處。狗肉還可用於老年人的虛弱症,如尿溺不盡、四肢厥冷、精神不振等。用狗肉加辣紅燒,冬天常服,可使老年人增強抗寒能力。但要注意的是,由於狗肉性溫,所以有陽虛內熱,脾胃溫熱及高血壓患者應慎食或禁食。另外,狗肉食后易口乾,喝米湯可糾正這一副作用。
【烹飪指導】
1.一般用炒、爆、燒、燉、鹵等烹調方法。
2.狗肉用白酒、薑片反覆揉搓,再用稀釋的白酒泡1-2小時,清水沖洗后入熱油鍋微炸再烹調可有效降低其腥味。

田螺湯

【簡介】
在桂平市,各種小吃攤檔琳琅滿目。在五花八門的小吃食品中,田螺湯是特別引人的一種。田螺的吃法很多,最常吃的是田螺湯。田螺湯不僅螺肉爽口,而螺湯之鮮,尤為令人稱道,既似海味,又有別於海味,因此食客甚多。
【製作工藝】
田螺湯的製作方法很講究,首先將買回的田螺放在有鐵性物的清水中養數天,每天換水兩次,讓其肚內雜物全部排掉。
下鍋前,先用刷子將附在外殼的青苔及泥漬洗凈,然後剪刀去田螺尾部尖端,置鍋內以過面水煮沸,將螺撈起,剝掉螺蓋,以利油鹽、配料進入螺內。開始先用猛火炒田螺,加少量油、鹽、酒以除去腥味,再投入薑片、桂枝以及豬骨湯同煮。起鍋前,再放少許油、鹽、蒜泥、辣椒、紫蘇、畢遲或假蔞合炒片刻,吃時再配上螺湯。
經泡製后田螺肉脆爽口,湯鮮味美,別具一種說不出的野味。
【食用價值】
田螺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C以及鈣質等,中藥可入葯,有清熱、生津、明目、利水通淋之功能,對人體很有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