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食管炎

病毒性食管炎

病毒性食管炎是指有單純皰疹病毒或巨細胞病毒感染食管所致炎症。病毒性食管炎多見於惡性腫瘤、免疫功能紊亂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病毒性食管炎主要是單純皰疹病毒感染,也可由巨細胞病毒感染引起,但很罕見。主要癥狀為胸骨后異物感或胸骨后疼痛,吞咽痛和吞咽困難,偶有食管出血。輕微感染多無癥狀。本病以抗病毒治療、對症治療為主。本病可併發食管黏膜出血、食管瘺及病毒擴散引起感染。晚期合併症為食管狹窄。病毒性食管炎屬於自限性疾病,上述癥狀可在數天內消失。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感染科

病因


● 病毒性食管炎主要是單純皰疹病毒感染,也可由巨細胞病毒感染引起,但很罕見。
● 本病多見於惡性腫瘤、免疫功能紊亂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
● 化療、放療、激素治療、艾滋病及局部創傷均可增加機體對皰疹病毒感染的敏感性。
● 許多患者有近期病毒感染的病史。
● 近年隨著腎移植和應用免疫藥物的增加,本病發病率有所增加。

癥狀


● 病毒性食管炎患者多有近期病毒感染的病史,輕微感染多無癥狀。具體臨床表現如下:
● 胸骨后異物感或胸骨后疼痛。
● 吞咽痛和吞咽困難。
● 偶有食管出血。

檢查


● 確診病毒性食管炎需進行細胞學、病理學和病毒培養、免疫組化和原位雜交方法、食管鋇餐、內鏡等檢查。

實驗室檢查

● 細胞學、病理學和病毒培養檢查可確診本病:利用毛刷細胞學採集標本,在鱗狀上皮細胞內找到包涵體,24小時可獲結果。利用纖維胃鏡在潰瘍邊緣處取材活檢陽性率高。病程晚期取材難度大,利用病毒培養可在24~72小時獲得結果。
● 免疫組化和原位雜交方法可作出診斷:免疫組化染色用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連續切片,用抗單純皰疹病毒Ⅰ型多克隆抗體、多抗體ABC法進行;原位雜交用單純皰疹病毒DNA探針進行。免疫組化染色病變上皮細胞的細胞質、細胞核、巨細胞包涵體等均呈強陽性,原位雜交見細胞核陽性。

其他檢查

● 食管鋇餐檢查:在正常的黏膜上發現孤立的潰瘍為特徵,病變早期呈淺圓或卵圓形,後期潰瘍融合形成斑塊。但多數患者該項檢查往往未見異常。
● 內鏡檢查:早期可發現在完全正常的黏膜上有淺表孤立的小潰瘍,數毫米至幾十毫米,潰瘍間黏膜完好;後期可見潰瘍融合,黏膜變脆,呈瀰漫性破潰和出血,並可有白色斑塊樣改變。

診斷


● 醫生根據病因、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診斷本病。
● 患者於病毒流行期間發病。
● 患者以全身酸痛、咽喉痛、上呼吸道感染者,或免疫受損者伴有胸骨后異物感或胸骨后疼痛,吞咽痛和吞咽困難,應疑有病毒性食管炎。
● 內鏡檢查見有典型鑽孔樣潰瘍。食管餐檢查有散在淺表潰瘍則支持皰疹病毒感染,再進一步做活體組織檢查或培養等確診。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與真菌性食管炎、化膿性食管炎、放射性食管炎、食管結核等疾病相鑒別。
● 如果出現胸骨后異物感或胸骨后疼痛,吞咽痛和吞咽困難等表現,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通過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

治療


● 病毒性食管炎以抗病毒結合對症治療為主。
● 阿昔洛韋和更昔洛韋能抑制皰疹病毒多聚酶,對病毒性食管炎均有明顯療效。
● 近年由於病毒發生突變,已出現抗阿昔洛韋病毒株,可換用膦甲酸鈉,但可導致腎功能不全及血清Ca²+濃度下降,進而引起心臟和神經方面的不良反應。
● 阿糖腺苷(Ara-A)亦具有廣譜抗DNA病毒作用,對人類皰疹病毒有抑制作用,用藥期間需注意其神經毒性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
● 免疫功能受損者抗病毒藥物與效價較高的抗病毒人血丙種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合用可獲得更好療效。
● 伴有念珠菌感染者可同時服氟康唑或伊曲康唑,連續10天,療效顯著。

危害


● 病毒性食管炎可併發食管黏膜出血、食管瘺及病毒擴散引起感染。晚期合併症為食管狹窄。

預后


● 病毒性食管炎屬於自限性疾病,上述癥狀可在數天內消失。

預防


● 對皰疹頻繁複發的患者,應盡量去除或避免誘發因素。
● 目前,預防單純性皰疹的疫苗已進入臨床實驗階段。
● 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注意均衡膳食。
● 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