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寨鄉
河南省衛輝市下轄鄉
龐寨鄉位於河南省衛輝市最東端,三縣交界,東與鶴壁市浚縣的新鎮接壤,東南與延津的豐庄鎮相鄰,引黃七支渠流經南部,北部南北長虹渠橫貫東西。
全鄉現有人口3.1萬人,面積46.76平方千米(2017年),13個行政村,640名黨員,23個黨支部。約有富餘勞動力1萬餘人,常在外務工人員8000餘人。省道新范101公路穿境而過。
龐寨鄉不僅交通便利,更是一個人文底蘊深厚和充滿靈氣的地方。
2006年,全鄉社會總產值達到1.2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26萬元;企業完成增加值980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78萬元,實現利潤288萬元,入庫稅金312萬元,人均現金收入達到3200元。
按照建設生態農業、富民農業、高效農業的總要求,突出特色,擴大規模,大力發展蔬菜、林木、優質小麥三大經濟,鞏固提高傳統養殖,把優質小麥、蔬菜、林木、傳統養殖發展成為我鄉的支柱產業。全年共完成溝渠路等四旁植樹3餘萬株,萬畝速生林面積達到了1.3萬畝。西夾堤村建設大棚100座以上,帶動全鄉蔬菜種植,大田蔬菜發展近2000畝。全鄉優質小麥種植面積達到3萬畝。截止年底,全鄉生豬存欄達到1.5萬頭,家禽存欄37萬隻,大牲畜存欄2100頭,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較往年顯著提高。
龐寨鄉
龐寨鄉轄小屯、東崔庄、梨園一、梨園二、梨園三、龐寨、東紙坊、萬戶寨、孫庄、西夾堤、東夾堤、西柳位、東柳位13個行政村。新(鄉)濮(陽)公路穿境。
行政代碼
龐寨鄉410781206:~201小屯村~202東崔庄村~203梨園一村~204梨園二村~205梨園三村~206龐寨村~207東紙坊村~208萬戶寨村~209孫庄村~210西夾堤村~211東夾堤村~212西柳位村~213東柳位村~214五四農場
1973年建龐寨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49平方千米,人口2.4萬人,轄孫庄、崔庄、犁園一村、犁園二村、梨園三村、龐寨、紙坊、萬戶寨、小屯、西夾堤、東夾堤、西柳衛、東柳衛13個行政村。
劉知俠(1918-1991),河南省衛輝市龐寨鄉柳衛村人,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給後人留下了40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中風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鐵道游擊隊》至今不衰。
劉知俠原名劉兆麟,自幼家貧,跟隨父親在村邊道清(滑縣道口鎮--博愛縣清化鎮)鐵路打工、撿煤核,跟隨母親在外祖母家放豬。劉知俠11歲那年才開始上半工半讀學校,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衛輝一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他隨父親和鐵路員工撤到了黃河以南流落到武漢。1938年夏天,他從報紙上得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招生的消息,懷著抗日救國的熱情,奔赴陝北抗日軍政大學學習。這年冬天,在行軍路上,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39年5月,劉知俠抗大畢業后,又留校學習軍事專業。學習結束后,劉知俠隨分校到了山東抗日根據地,分配到抗大文工團工作。
全國解放后,劉知俠擔任了濟南市文聯主任。1950年山東省文聯成立,他任編創部長、秘書長、黨組委員。在此期間他創作了短篇小說《鋪草》,深受廣大讀者喜愛.1952-1953年他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出版,后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據統計,《鐵道游擊隊》的原本加上各種節編本、縮寫本共出版了300餘萬冊,並譯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國文字在國內外發行。1953年,劉知俠調上海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他將建國后發表的短篇小說編成《鋪草集》,同時創作了《鐵道游擊隊的小隊員們》。1959年,山東省文代會選劉知俠為省文聯副主席兼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主席,並擔任《山東文學》雜誌主編。同年被選為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60年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和中篇小說《沂蒙山的故事》等,后又將這些作品彙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劉知俠任山東省文聯黨組書記期間,寫了中篇小說《芳林嫂》。1986年劉知俠定居青島后,在垂暮之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萬字的長篇小說《沂蒙飛虎》與40萬字的《知俠中短篇小說選》以及20萬字的《戰地日記》(即淮海戰役見聞錄)。
龐寨鄉
他用稿費資助過別人,用稿費繳過3萬元黨費,而他自己卻克勤克儉,艱苦樸素。用過的火柴盒他總捨不得丟掉,去買些零散的火柴棒裝進去繼續用。
1991年9月30日上午,劉知俠因腦溢血猝發去世。但他的作品仍在鼓舞、教育著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說生而有芳,死也留芳。
盧光照,字春塘,別署三不子老人,河南汲縣(今衛輝市)龐寨鄉龐寨村人,1914年4月24日生。國畫家、美術編輯,為北京齊派四大家之一的花鳥畫家。
1932年,盧光照在河南省立第五師範學校肄業,后在農村任小學教員一年。1934年考入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國畫系,受業於齊白石、溥心畲、黃賓虹諸家。深得白石老人賞識,有“光照弟畫此粗葉,有東坡意,乃同校之龍也”(題墨竹)題句。又賜贈一紙,題詞“吾賢過我”,可謂獎譽備至。1937年在該校畢業。其時,經白石老人提示,並親選盧光照和二位同窗好友謝炳焜、雒達之佳作,出版了《三友合集》。白石老人還為之撰序言、題封鑒,稱許他們“心無妄思,互相研究,其畫故能脫略凡格。即大葉粗枝,皆從苦心得來。三年有成,余勸其試印成集以問人”。
盧光照於1934年考入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師從齊白石、傅心畲、黃賓虹等國畫大師。“七七”事變后參加張自忠所部五十九軍從事抗日宣傳工作,歷經臨沂、台兒庄、徐州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后在人民美術出版社長期從事美術編輯工作。盧光照在國畫藝術領域探索60多年,特別是在中國大寫意花鳥畫方面獨樹一幟,享有很高的聲譽,曾獲日本富士美術金章。他的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曾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並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等收藏。
龐寨鄉
募化漁歌
募化漁歌:募化潭位於龐寨鄉東紙坊村的正東方600米處,距衛輝市20公里。相傳,在很久以前,募化潭原是一個很大的土墳墓,也不知是哪個朝代,何人之墓。忽然一日,墳墓坍陷,平落地下有十幾米之深,隨冒出一股清泉,面積達30000平方米,這就是傳說中墓化潭的成因。墳墓化潭以後,傳說與與浚縣新鎮鎮淇門村南關一口水井相聯,自墓化潭以後,井口天天噴放水蓮花,觀賞的人絡繹不絕。群眾在打水時不慎將桶掉入井中,在這口井中是打撈不上來的,只有跑到我們衛輝市龐寨鄉的募化潭邊。面對潭水,唱起漁歌,桶就會從潭中湧出來。這就是俗語所講的“淇門井裡掉只桶,要到募化潭邊等”的來歷。
由於觀賞的人多,遊人因擁擠無意間落入井中。但當地人認為這是井中水妖作祟,於是淇門人就在井口邊立了一塊大石碑,又在井上面建一磚塔,以此作鎮,以降此妖。此井和磚塔依然存在。
募化潭由於常年積水不漏,魚蝦很多。所產紅鯉魚與眾不同,紅尾金邊,色澤艷麗。
募化潭四周蘆葦環繞,綠樹成蔭,潭內碧波如漣,風光迤邐,是您休閑觀光的好去處。
柳毅傳書
柳毅傳書:柳毅故里位於龐寨鄉柳位村東部,現建有柳毅廟一座。相傳古時候黃河泛濫成災,為了治理黃河,皇帝派柳毅為特史治理黃河。柳毅為官清正廉明,盡職盡責,率領民眾日夜奮戰在黃河大堤上,為百姓除害驅難保平安,百姓安居樂業,盡享太平,成為百姓心中大英雄。西至孟津,東至東明沿村百姓無不敬仰。公元六七六年天降大雨,黃河泛濫,柳毅在東明縣境內一次搶險中壯烈殉職。唐太宗下旨敕封柳毅為黃河上的河神,位居大王之職。
為了紀念柳毅,黃河沿岸都蓋有他的廟宇,故里柳毅屯不但修建廟宇,還把他的生日農曆三月二十二日定為廟會會期,傳說中柳毅大王多次顯靈,使百姓免遭劫難,保佑民眾平安。
柳毅真正的故里在柳位,現有柳毅故里碑為證,此外還有“柳毅史考”、“柳衛村名考證碑”等,柳毅在群眾中被敬為河神,作為楷模搬進電影,寫進高中教課書,名揚全國,流芳千古,是中華民族之瑰寶,
2007年,“柳毅故里”已通過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