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政權

永曆政權

隆武二年(1646)十一月十八日,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擁戴桂王朱由榔於肇慶稱帝,以次年為永曆元年。朱由榔,明神宗之孫,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

歷史


1644年,北京城被起義軍攻破,崇禎帝自盡,明朝中央政府覆滅。后清軍入關,明朝皇室後裔在南方建立了多個地方政權。但是,由於作戰不利,弘光朝和隆武朝先後被擊潰。南明軍民抵抗清軍的活動缺乏統一領導。桂王朱由榔稱帝后,雖然短暫的出現過永曆紹武並立的情況,但是由於紹武朝被擊潰,永曆朝成為最後一個由明朝皇室後裔領導地方政權。永曆依靠原農民起義軍,在西南東南等地區堅持與清軍鬥爭。1661年,永曆帝逃亡緬甸。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殺,南明永曆政權滅亡(永曆帝逃亡緬甸后,永曆政權在中國境內依據沒有土地,也有學者認為此時永曆政權便已經滅亡)。

支持者

自李自成死後,余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和李過、高一功率領,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永曆元年(1647),郝搖旗部護衛逃來廣西的桂王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於全州,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余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清江西提督金聲桓、清廣東提督李成棟、清廣西巡撫耿獻忠、清大同總兵姜鑲、清延安營參將王永強、清甘州副將米喇印先後反正回歸明朝,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另外,永曆帝朱由榔還專門派使節前往川東石柱爭取四川總兵、忠貞侯秦良玉的支持:《春暉堂筆記》寫本卷中《永曆雜記》有一則云:“當入滇之先,遣使往忠州加秦良玉太子太傅,任以四川招討使,仍以鎮東將軍督兵靖川中諸賊。”。一時間,大明名義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還包括北方山西、陝西、甘肅三省一部以及東南福建和浙江兩省的沿海島嶼,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在抗清名將何騰蛟、瞿式耜、堵胤錫、鄭成功等的支持下,尤其是大順、大西農民軍與之聯合抗清,永曆政權得以生存下來,聲勢頗大。永曆二年(1648)春收復了湖廣、桂部分地區。永曆六年(1652)收復廣西全境。接著北取長沙,東掃江西,收復二州16郡,但永曆朝廷內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永曆三年至四年(1649—1650),何騰蛟、瞿式耜、張同敞等人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犧牲,清軍重新佔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復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不久,李過病亡,其子李來亨同其他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大明朝廷,轉移到巴東荊襄地區組成夔東十三家軍,獨立抗清。這支部隊一直堅持到清康熙三年(1664)。

戰鬥

永曆六年(1652),永曆朝接受張獻忠部將孫可望、李定國聯合抗清建議,永曆帝前往安龍。不久,以大西軍余部為主體的明軍對清軍展開了全面反擊。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隨後南下廣西,取得桂林大捷,擊斃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復廣西全省;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州大捷,擊斃清敬謹親王尼堪,天下震動。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取得敘州大捷、停溪大捷,克複川南、川東。孫可望也親自率軍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東南沿海的張煌言、鄭成功等的抗清軍隊也乘機發動攻勢,接連取得磁灶大捷、錢山大捷、小盈嶺大捷、江東橋大捷、崇武海大捷、海澄大捷的一連串勝利,並接受了永曆封號。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制的區域恢復到了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兩省大部,廣東、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二次抗清鬥爭的高潮。之後,劉文秀於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寧戰役中被吳三桂僥倖取勝。而孫可望妒嫉李定國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國,自己統兵卻在寶慶戰役中失利。東南沿海的鄭成功也在漳州戰役中失利。所以明軍在四川、湖南、福建三個戰場上沒能擴大戰果,陷入了與清軍相持的局面。之後李定國與鄭成功聯絡,於永曆七年(1653)、八年(1654)率軍兩次進軍廣東,約定與朱成功會師廣州,一舉收復廣東。雖然李定國部隊先後取得高州大捷和江門大捷,但鄭軍屢誤約期,加上瘟疫流行,導致肇慶戰役和新會戰役沒能成功。但鄭成功部隊並沒有閑著,永曆十年(1656),鄭軍取得泉州灣大捷,十一年(1657)又取得護國嶺大捷,同年王興率部取得文村大捷。永曆十年(1656年),孫可望秘謀篡位,引發了大明內訌,李定國擁永曆帝至雲南,次年大敗孫可望,孫可望勢窮叛變降清。孫可望降清后,西南軍事情報盡供清廷,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永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三路進攻貴州。年底吳三桂攻入雲南,次年正月,下昆明,進入雲南,永曆帝逃往緬甸。李定國率全軍設伏於磨盤山,試圖一舉殲滅敵人追兵,結果因內奸泄密導致未能大獲全勝,南明軍隊精銳損失殆盡,此即磨盤山血戰。這時鄭成功趁清軍主力大舉攻擊西南之際,率領十餘萬大軍北伐,接連取得定海關大捷、瓜州大捷、鎮江大捷一系列的勝利。鄭軍一度兵臨南京城下,並收復長江中下游四府地方,然而鄭軍中了清軍緩兵之計,最終失敗,撤回廈門。清軍派大軍圍攻廈門,企圖一舉殲滅在成功,但鄭成功沉著應戰,取得廈門海大捷的勝利,穩定了東南沿海局勢。

歷年大事


公元1646年,隆武帝朱聿鍵在福建汀州被清軍俘虜,隨即被害。國不可一日無主。按照明朝的當時的繼承製度,皇位應該由明神宗的直系男性後裔繼承。而當時明神宗的男性後裔只剩下朱由榔一人。於是在廣西巡撫瞿式耜等人的擁立下,同年十月初十日(一說十四日)朱由榔稱監國於肇慶,以丁魁楚為首席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瞿式耜為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左侍郎管尚書事,同時任命了各部院官員。
監國七天之後,十六日贛州失守(十月初四日)的消息傳到肇慶。肇慶距離贛州還有相當一段路程,但舉朝洶洶,監國的喜慶氣氛消失得無影無蹤。司禮監太監王坤主張立即逃難,首輔丁魁楚隨聲附和,大學士瞿式耜等力主鎮定,也只推遲了四天。十月二十日,朱由榔逃往梧州。這種行為無異於放棄廣東,導致永曆朝廷在廣東人心盡失。
十一月初二日,隆武朝大學士蘇觀生同廣東布政使顧元鏡、侍郎王應華等在廣州奉請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監國,並且搶在朱由榔之前,在同月初五日正式稱帝,改第二年為紹武元年。
十一月初八日,朱聿鐭在廣州即位的消息傳到梧州,為收拾廣東民心,朱由榔於十一月十二日東返肇慶,十八日宣布即皇帝位,改第二年為永曆元年。同時,追尊其父朱常瀛為端皇帝,兄朱由(木愛)為桂恭王;嫡母王氏為慈聖皇太后,生母馬氏為昭聖皇太后。
十二月十五日,正當紹武政權在同永曆朝廷激戰正酣,並且佔據上風的時候。清軍在佟養甲、李成棟統率下,偽裝成明朝軍隊,出其不意地攻佔廣州。紹武帝及首輔蘇觀生自殺殉國,廣東淪陷。
十二月二十六日永曆朝廷離開肇慶再度逃入廣西。
公元1647年正月初一日,朱由榔到達梧州,仍恐不安全,又經平樂府(今桂林市東南)逃到桂林。
公元1647年正月十九日,李成棟部於順治四年正月十九日由三水進至高明,留守肇慶的明兩廣總督朱治澗不戰而逃。李成棟即命部將羅成耀留鎮肇慶,自己領主力進攻梧州。梧州守將陳邦傅棄城而逃。二十九日,李成棟佔領梧州。二月間,明內閣首輔丁魁楚投降,被殺。
公元1652年(清順治九年、明永曆六年)春,清廷命定南王孔有德由桂林出河池,進攻貴州,命吳三桂由嘉定(四川樂山)出敘州(四川宜昌)進攻川南。清廷的目的是要用兩路夾擊之策,實現對大西軍抗清基地的包圍。面對緊迫局勢,李定國給孫可望寫信,要求出兵湖廣,粉碎清兵圍剿。孫可望表示同意,決定大西軍兵分兩路出擊,北路軍以劉文秀為主將,白文選、王復臣為副將,進攻四川;東路軍以李定國為主將,馬進忠、馮雙禮為副將,進攻湖南。孫可望則統率”駕前軍”留守滇黔,大西軍從此開始與清軍主力正面交鋒。
三月,李定國率步騎八萬和五十頭戰象出征。臨行前訂約法五條:不殺人、不姦淫、不搶財貨、不宰耕牛、不放火,有力地保證了軍紀和部隊戰鬥力。五月,北路軍連克沅(湖南芷江)、靖(湖南靖縣)、武崗諸州。鎮守寶慶(湖南邵陽)的清將沈永忠急忙向孔有德告急,孔有德從桂林分兵救援。李定國搶在援敵之前,從楓木嶺渡江直取寶慶,消滅清軍五千。
六月,李定國出兵祁陽,準備奪取廣西的門戶全州,消滅桂林孔有德。他兵分三路,由馮雙禮率左路取全州,張勝率右路攻嚴關(廣西興安縣嚴關鄉),自己親率一路攻桂林外圍據點,然後三路合攻桂林。在桂林之役中,大西軍作戰勇猛頑強,速戰速決。左路出奇制勝,很快攻克全州,李定國當機立斷,命令部隊勿入全州,與自己合兵推進,直趨嚴關。這個決策為取得桂林大捷打下了基礎。
嚴關位於桂林以北,搶佔它便扼住了桂林的通道。六月三十日,清軍來奪嚴關,大西軍奮勇抵抗,死者不計其數。七月初一,孔有德又率精銳來攻,只見兩軍還沒有交戰,大西軍的戰象就撲來,清軍馬匹都受驚了,孔有德大敗而跑,大西軍趁勢掩殺過去,只有孔有德一人逃回桂林城。大西軍乘勝追至桂林,將城包圍。七月初四,大西軍登雲梯攻城,孔有德額頭已中一箭,他自知走投無路,於是把所有的家產放在一個屋子裡,然後又親自把自己的愛妻們殺掉,最後自焚而死。僅有一女孔四貞逃脫。
桂林大捷后,廣西全境很快被收復,有些地區的百姓,不等大西軍到,便自動將清軍驅逐,李定國下令不要亂殺無辜,先安置百姓,明將胡一青、趙印選、馬寶等相繼歸順李定國。為此,李定國在桂林七星岩擺下酒宴,慶祝勝利。他對兵部尚書劉遠生說:“文、張諸公(指文天祥、張世傑)其精忠浩氣,固足以光昭青史,為天地生色,然吾儕之對於國家,竊不願有此結果也。”表達了他決心收復被清軍佔領的土地,恢復明朝的志向。
八月,李定國以明巡撫徐天佑守桂林,又率軍北上直搗湖南,連取全州、永州(湖南零陵)。九月,李定國進攻衡州(湖南衡陽),守將沈永忠再次棄城逃跑,長沙巡撫金廷獻沿長沙逃至郫州,監司以下官員都逃遁一空,清軍還沒有到來,整個湖南的清軍卻都跑光了。李定國在衡州安設官員,休整部隊,準備繼續北進。
同時,李定國又命令馬寶率廣西明軍東取陽山、連州,佔領廣東西北部,派馬進忠、馮雙禮北取長沙,攻佔常德、岳州,命高文貴東進江西,連下永新、安福、永寧、龍泉,圍攻贛西重鎮吉安。李定國自七月出兵以來收復兩個州,十六個郡,大致有三千里的土地重新回到南明政權手裡。取得了史稱“湘桂大捷”的勝利。
李定國的部隊不僅戰鬥力強,而且紀律嚴明。明遺老李寄描述說:“定國兵律極嚴,駐師半載(指在長沙),居民不知有兵,入市輸買。定國所將半為羅倮傜佬,雖其士官極難鈐束,何定國御之有法也。”
清軍在湖廣接連失利,使清政府大為震驚,急忙命洪承疇經略湖廣、雲貴、兩廣,趨長沙。十一月,清廷又派敬謹親王尼堪任定遠大將軍,率領三貝勒、八固山共十五萬精兵朝長沙撲來。面對強敵,李定國進行了周密的布署:大西軍暫退出長沙,引誘清兵渡湘江,將馮雙禮、馬進忠部埋伏白杲市,待清兵過衡山,李定國從蒸水(衡山西南)正面攻擊,馮、馬二將背後出擊,兩軍相夾,合殲尼堪。但這一計劃卻被馮雙禮透露給孫可望,孫可望不想讓李定國立功,卻暗自想著怎麼陷害他。密令馮雙禮退出伏擊,馬進忠見狀也撤離了戰場。
十一月十九日,尼堪進抵衡州,李定國在蒸水率軍出擊,接著轉戰到城北香草庵、草街,不分勝負,為此李定國準備採用伏擊戰術。二十四日,雙方再戰,李定國佯裝敗退,尼堪緊追不捨,追至演武亭,一聲炮響,大西軍伏兵四起,團團圍住尼堪,李定國手舉大刀,將尼堪一劈兩半。清軍失去主帥,大敗而逃。李定國繳獲了尼堪的鎧甲、綉旗,正準備乘勝追擊,才發現馮雙禮、馬進忠未到,派人偵察說已走湘鄉。李定國才知自己是孤軍作戰,無法擴大戰果,只得收兵向武崗轉移。衡州戰役后,李定國叫人繪製孔有德、尼堪畫像,刊布粵楚,“露布告捷”。
桂林、衡州兩次大捷,使得清廷朝野震動,一聽到李定國的名字就顫慄不已,甚至還有放棄西南各省與李定國平分天下講和的打算。李定國出征不足一年,縱橫數省,收復湘、桂,擊敗清軍數十萬,掀起了繼1647年第一次抗清高潮后的第二次抗清高潮。黃宗羲贊道:“逮夫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公元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永曆帝流亡緬甸首都曼德勒,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后吳三桂攻入緬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繼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髮動咒水之難,殺盡永曆帝侍從近衛。
莽白得到清軍進入緬境的消息后,曾寫信給吳三桂,到1662年1月22日,莽白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明朝皇統徹底滅亡。1662年6月1日,永曆帝父子及眷屬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終年40歲。

終結


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朱由榔,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永曆帝交於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七月,李定國在勐臘得知永曆帝死訊,亦憂憤而死。其後退守台灣鄭成功集團沿用大明永曆法統直到永曆三十七年十二月鄭克塽降清止,鄭氏政權名義上一直奉永曆帝為正朔,使用永曆年號。
這次抵抗鬥爭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它的影響和意義是極其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