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水塔
漢口水塔
漢口水塔是漢口近代消防標誌性建築物,在很長一段時期,它承擔著消防給水和消防瞭望的雙重任務。水塔塔頂的消防瞭望台,由當地的民辦消防組織和保安會派出望丁4人,日夜輪流巡視。瞭望台設有警鐘一具,重2240磅,現在此警鐘下落不明。
漢口水塔位於江漢區中山大道與前進五路交匯處,1909年建成,主體6層,頂部建有塔樓,總高41.32米。佔地350平方米,建築面積2120平方米。80年代初期,水塔停止供水,現闢為“水塔高場”。該水塔可覆蓋全部租界區和老漢口中心區,是武漢市最早的一座高層建築和標誌性建築。
徠漢口水塔為漢口近代建築群組成部分,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頂白天掛紅旗,夜晚則懸紅燈,表示發生火災。每遇火警,就敲鐘報警,亂鍾三十響后,再以響數告知失火地區。1964年水塔消防瞭望員戴海發被公安部授予"消防瞭望能手"稱號,這是中國消防史上唯一的一人。
水塔是漢口近代消防標誌性建築物,在很長一段時期,它承擔著消防給水和消防�望的雙重任務。水塔塔頂的消防�望台,由當地的民辦消防組織和保安會派出望丁4人,日夜輪流巡視。�望台設有警鐘一具,重2240磅,現在此警鐘下落不明。1964年水塔消防�望員戴海發被公安部授予“消防�望能手”稱號,這是中國消防史上唯一的一人。
背景資料
漢口水塔:舊時消防�望哨
漢口水塔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破土動工,宣統元年(1909年)竣工,由英國工程師穆爾設計監製。水塔現位於漢口中山大道前進五路鬧市區。水塔原來是商辦漢鎮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宗關水廠的一大配套設施,為正八角形七層建築:主體六層,其西南突出的樓梯間,上有鐘樓,超出主體,為第七層。樓梯間有木製轉梯,可登鐘樓(�望台),�望台高4.58米。
水塔是漢口近代消防標誌性建築物,在很長一段時期,它承擔著消防給水和消防�望的雙重任務。水塔建成后,漢口各主要街巷陸續安裝了消防水門,從而有效地改善了救火的水源問題。在上個世紀,消防水門歷經太平水門、消火栓的發展過程。
遇火警拉動繩子敲警鐘
水塔塔頂的消防�望台,由當地的民辦消防組織清和保安會派出望丁4人,日夜輪流巡視。�望台設有警鐘一具,重2240磅(1018.2公斤),價值龍洋2102.16元,現在此警鐘下落不明。
當年此鍾懸掛在�望台的鋼樑軸承橫樑上,橫樑的一端設一晃動輪,用粗繩相聯,拉動繩子可使警鐘來回晃動,發出響聲。每遇火警,就敲鐘報警,很遠的地方都可以聽到。亂鍾三十響后,再以響數告知失火地區:一響,洋火廠至華景街;二響,歆生路至前後花樓;三響,花樓至堤口;四響,堤口至四官殿;五響,四官殿至沈家廟;六響沈家廟至大王廟;七晌,大王廟至武顯廟;八響,武顯廟至仁義司;九響,仁義司至�口。此外,塔頂白天掛紅旗,夜晚則懸紅燈,表示發生火災。
水塔以一位歷史見證者的身份,默默觀察了武漢消防近百年來的歷史變遷。1949年,武漢解放后,水塔回到人民懷抱。1998年5月27日,水塔被武漢市人民政府列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關於水塔
矗立於中山大道江漢路附近歷經95年滄桑的標誌性建築水塔,原名既濟水電公司漢口水塔,是武漢市最早的高層建築、優秀歷史建築、一級保護建築。
1906年,浙江商人宋煒臣邀集浙江、湖北、江西10名鉅賈發起籌辦水電公司,取“水火既濟”之義,定名為“商辦漢鎮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水塔和水廠於1909年8月落成,同年9月投產供水,日供水能力500萬加侖(2.733萬噸),供水人口約10萬。水廠之設,在當年中國時間上處於領先地位,規模上堪稱翹首,也曾是武漢人的驕傲。
上世紀70年代以前,水塔是武漢市為數不多的高層建築之一,塔高41.3米,與它比肩的則是江漢關和濱江防汛抗洪紀念碑。小時候,每當走到它腳下,總會不由自主地駐足仰望,其身姿巍峨而可親,顏色樸實而誘人。透過臨街大院門口,可以張望裡面停放著一輛輛“救火龍(消防車)”,還有身著雨衣(防水服)、腳穿套鞋(雨靴)、精神抖擻的消防戰士。看著他們出警時帶著頭盔,搖響警鈴夾雜著剌耳的汽笛聲急速開路的情景,緊張、欽佩、安然瞬時如交響曲旋律在內中起伏回蕩。
文革期間,水塔一度成為全市新聞信息策源地,那時本就不多的報紙紛紛停刊,廣播里放的全是一個聲調,而更豐富敏感的信息,往往最先來自水塔下的大字報欄。水塔附近的中山大道,曾是一座小型廣場。我在那裡領略到無數的漫畫、大幅美術字標語和毛筆書法,也曾劇烈感受過那個時代脈搏的跳動。而水塔依然無言地注視著人們時而歡欣時而憤激的一切,它儼然是一位見證城市興廢的歷史老人。
我在武漢生活了48個春秋,一直沒機會親自登上塔頂,觸摸這積澱著厚重的科技文化歷史,眺望江城日新月異的繁華市景。從資料上得知,水塔由英國工程師穆爾設計,廣榮興營造廠施工。混合結構,7層。主體平面為正八邊形(或暗含《易經》八卦),每邊長8.2米,西南突出的樓梯間為方形,長4米。佔地面積為350平方米,建築面積2120平方米。塔有六層(樓梯間超出主體部分為7層),一至五層為房室,六層承放水箱。因建在湖沼地,塔基深15米左右,用混凝土澆築。塔身外殼,第一層為花崗岩塊石壘砌,二層以上均為紅磚清水牆。每層各面有高2.44米、寬1.18米木窗二樘,窗眉砌飾磚線。每層樓都是在鋼架支撐下鋪設木樓板。塔正中為特製法蘭管柱,下端埋置地基下,上端支托設於六樓的水櫃。圓桶形水櫃,底面直徑17.2米,壁高6.5米,用兩層半英寸鋼板鉚接而成,水櫃容量1477噸。水塔的主要用途為調節市區中心供水壓力。塔樓由198步木製轉梯繞三根鐵管盤旋而上,可登塔頂鐘樓,原鐘樓內有一鑄銅警鐘,發生火災,則以警鐘次數報火警地段,白天掛紅旗,夜間懸紅燈為標誌。
看著日漸老化的水塔,我在思考:如果人們不能親自領略到水塔內部的風采,這“優秀歷史建築”又何以體現呢?水塔的蓄水和�望台原始作用已經為新科技所取代,而它的歷史人文和建築藝術價值正在煥發新生,什麼時候,它能否成為武漢市一個新增的旅遊觀光景點呢?在保護中開發利用,在開發利用中得以保護,豈非兩全齊美?
漢口水塔,存留在武漢人心目中不朽的記憶。
水塔在抗戰時還是一個宣傳陣地呢,武漢淪陷前,來自朝鮮的抗日誌士利用了水塔主體建築的“身高優勢”在上面刷寫了大幅抗日標語,在漢口的稍遠處都可清晰看見。
徠相關新聞
專家建議漢口水塔建成消防博物館
(2007-01-10 07:48:14)
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 (記者江卉、塗亞卓、通訊員李真)位於漢口中山大道的水塔曾是老武漢的第一標高。昨日,武漢市文史館館長吳勝家遞交提案建議,將漢口水塔改建成武漢消防博物館。
漢口水塔於1909年竣工,高約41.32米,曾是武漢最高樓。那時,它承擔著消防給水和消防�望的雙重任務,是武漢最早的、專門�望火情的�望哨。1998年5月27日,水塔被武漢市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水塔是漢口近代消防的標誌性建築,見證了武漢消防近百年的歷史變遷。”吳勝家委員認為,如今,水塔位於武漢市公安消防局院內,地處歷史人文建築集中的江漢區鬧市,在此建設一家高水平的專業博物館可進一步提升這一地段的文化品位。
吳勝家介紹,武漢消防歷史文物資料豐富,不久前700餘件武漢消防歷史文物在香港展出,這些文物都需要展示和保護的場地。
提案建議,儘快收集整理武漢消防歷史文物,並向社會徵集原來位於水塔塔頂�望台的一口警鐘以及其他消防歷史文物。此外,提案還提出,對水塔及裙樓商鋪統一規劃改造,按照整舊如舊的原則重現歷史風貌,將展館建成全國一流的專題博物館。
漢口水塔位於,武漢市江漢區中山大道佳麗廣場和王府井百貨正對面、萬達商業廣場購物中心斜對面,地處武漢核心商業區,交通四通八達,人流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