癬菌疹

癬菌疹

癬菌疹是一種炎症性皮膚病。本病是皮膚原發真菌感染,其真菌抗原進入血液后,可經血液循環到皮膚,引起過敏反應,出現本病。癬菌疹患者常有皮膚癬菌病(主要是足癬、頭癬)病史,發病後病情較急,會很快出現皮疹,皮疹形態多樣,局部可有瘙癢或壓痛。發疹前可有發熱、厭食、不適等癥狀。癬菌疹出現的發癢、壓痛等癥狀,會讓患者坐立難安,直接影響到正常生活和工作;若治療不及時,可能會繼發感染。本病以抗真菌藥物治療為主,目的是治療原發性癬病,緩解癥狀。當原發性癬病好轉或消退後,癬菌疹可以自行減輕或消退。

就診科室


● 皮膚科、感染科

病因


● 患病前常有皮膚真菌感染灶(主要是足癬、頭癬)病史。其真菌抗原進入血液后,可經血液循環到皮膚,引起過敏反應,出現本病。

癥狀


● 癬菌疹患者常有皮膚癬菌病(主要是足癬、頭癬)病史,發病後病情較急,會很快出現皮疹,皮疹形態多樣,局部可有瘙癢或壓痛。發疹前可有發熱、厭食、不適等癥狀。臨床上將本病分成了3種類型:
● 皰疹型癬菌疹
● ● 本型比較多見,常由足癬誘發。
● ● 起病較急,常位於手指側緣和(或)手掌,為群集性小水皰,皰液清亮,多呈對稱性,劇癢。
● ● 伴有劇烈瘙癢,有時甚至有壓痛,可見繼發性細菌感染。
● 丹毒樣型
● ● 主要見於嚴重足癬的患者。
● ● 皮損為分佈於下肢的單側丹毒樣紅斑,也可見於雙側,紅斑可散在亦可融合成大片。
● ● 紅斑不發硬,水腫不明顯,疼痛輕,一般無全身表現
● 急性播散性癬菌疹
● ● 常見於頭癬患者。
● ● 皮損呈針頭大的尖或平頂狀苔蘚樣丘疹,多分佈於軀幹,常形成環狀鱗屑性斑片,原頭癬部位可出現小水皰。
● ● 可伴有發熱、厭食、全身性淋巴結腫大等全身不適。
● ● 此外還有疹樣癬菌疹的不同表現,如紅斑(結節性紅斑、遠心性環狀紅斑)、蕁麻疹樣等

檢查


● 確診癬菌疹的檢查主要有體格檢查、細菌培養、組織病理學檢查等。
● 體格檢查
● ● 通過視診、觸診、壓診、刮診等,可以對皮膚病損的特徵進行判斷,有利於初步診斷。
● 細菌培養
● ● 對原發病灶進行細菌培養,可以判斷是否感染有真菌。
● 組織病理學檢查
● ● 取病變處的皮損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其發生的病理改變,有利於明確診斷。

診斷


● 主要通過病史、臨床表現、細菌培養、組織病理學檢查等來診斷。
● 有皮膚癬菌病病史。
● 體格檢查:皮疹形態多樣,局部有發癢感或壓痛感。發疹前可先有發熱、厭食、不適等癥狀。
● 毛癬菌素皮試呈陽性反應。
● 組織病理學檢查顯示:中度棘層增厚及顆粒層增加,真皮上部可見水皰,皮膚小血管及毛細血管充血,有時小靜脈可見有血栓,無明顯炎症浸潤。

鑒別診斷


● 汗皰疹、結節性紅斑、丹毒、蕁麻疹等,也會出現與癬菌疹相似的癥狀。因此,當你發現皮膚上出現紅斑、水皰等癥狀時,不要自行用藥,應該儘快到醫院就診,醫生可以通過體格檢查、細菌培養、組織病理學檢查等為你診斷,並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治療


● 本病以藥物治療為主,目的是治療原發性癬病,緩解癥狀。
● 治療原發性癬病、口服抗真菌藥物,如伊曲康唑、鹽酸特比萘芬等。
● 局部可適當外用安撫保護劑如爐甘石洗劑、濕敷等,或外用止癢劑。
● 口服抗組胺藥物(如撲爾敏、西替利嗪等),如發熱、厭食等全身反應較重時應適當加用糖皮質激素等,可以緩解局部皮膚的不適癥狀。

危害


● 影響生活
● ● 癬菌疹出現的發癢、疼痛等癥狀,會讓患者坐立難安,直接影響到正常生活和工作。
● 引發感染
● ● 若治療不及時,可能會繼發感染。

預后


● 當原發性癬病好轉或消退後,癬菌疹可以自行減輕或消退。

預防


● 主要是防治原發病,如足癬、頭癬等。
● 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
● 避免抓撓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