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熱病

兔熱病

兔熱病是由土拉弗朗西斯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主要感染嚙齒動物並可傳染給其他動物和人類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兔熱病出現季節性發病高峰往往與媒介昆蟲的活動有關,但秋冬季也可發生水源感染。土拉弗朗西斯菌儲存宿主主要是家兔和野兔以及嚙齒動物。家禽也可能作為本菌的儲存宿主,人因接觸野生動物或病畜而感染。臨床表現為感染者會出現高熱、渾身疼痛、腺體腫大和咽食困難等癥狀。兔熱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兔熱病是通過黏膜或昆蟲叮咬侵入臨近組織后引起炎症反應,在巨噬細胞內寄生並擴散到全身淋巴和組織器官,引起淋巴結壞死和肝臟、脾臟膿腫。未經抗菌藥物治療的潰瘍腺型病死率約為5%,傷寒中毒型伴發肺炎者約30%。經有效抗菌治療后很少死亡,病死率低於1%。

就診科室


● 感染科

病因


● 兔熱病是由土拉弗朗西斯菌引起,該菌儲存宿主主要是家兔和野兔以及嚙齒動物。家禽也可能作為本菌的儲存宿主,人因接觸野生動物或病畜而感染。

傳染源

● 本病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界帶菌的動物約百餘種,但主要是野兔,其次是鼠類和羊,人不是傳染源。

傳播途徑

● 直接接觸:狩獵野兔、剝皮割肉,或接觸病死動物的血、肉、排泄物而受染,病菌通過皮膚、黏膜、結膜侵入人體。
● 人被吸血昆蟲叮咬,或昆蟲壓碎后體液沾染皮膚及黏膜而受染。作為媒介的吸血昆蟲有蜱、蚊、蚋、斑虻、家蠅等。
● 吃了未煮熟的含菌兔肉或為鼠糞污染的食物和飲水而受染。
● 病鼠的排泄物使草垛帶菌,農民打穀、簸揚、運送乾草引起塵土飛揚,病菌隨塵土經由呼吸道吸入或自眼結膜及皮膚創口侵入。
● 實驗室暴露后感染。

易感人群

● 男性成人的發病率較高(約佔總數的2/3)。獵民、屠宰工人、肉類皮毛加工廠工人、農民、牧民、實驗室工作人員等因接觸機會較多,故發病率也高。

癥狀


● 大多急性起病,出現高熱,伴寒戰及毒血症癥狀如頭痛、肌肉酸痛、出汗、明顯乏力等。由於感染途徑和受累臟器不同,臨床表現呈多樣化的特徵。

潰瘍腺型和腺型

● 該兩型多因節肢動物叮咬或處理染菌動物皮毛而得病。病原菌侵入后1~2天,局部皮膚出現丘疹,繼而化膿、壞死,中心脫落而形成潰瘍,邊緣隆起有硬結感;周圍紅腫不明顯,伴一定程度的疼痛,有時覆以黑痂。局部淋巴結腫大,多見於腹股溝及腋下,伴有明顯疼痛。

肺型

● 現為上呼吸道卡他癥狀、乾咳和胸骨后鈍痛,咯血少見。

胃腸型

● 病菌由小腸進入體內,臨床表現為腹部陣發性鈍痛,伴嘔吐和腹瀉,偶可引起腹膜炎、嘔血、黑便等。

傷寒型或中毒型

● 起病急,體溫迅速升至40℃以上,伴寒戰、劇烈頭痛、肌肉、關節顯著疼痛以及大汗、嘔吐等。

眼腺型

● 眼部受染后表現為眼結膜高度充血、流淚、怕光、疼痛、眼瞼水腫等,並有膿性分泌物排出,一般為單側。結膜上可見黃色小結節(肉芽)和壞死性小潰瘍。角膜上可出現潰瘍,繼以瘢痕形成,導致失明。

咽腺型

● 病菌經口進入后被局限於咽部,扁桃體和周圍組織水腫、充血,並有小潰瘍形成,偶見灰白色壞死膜。咽部疼痛不顯著,頸及頜下淋巴結腫大,伴壓痛,一般為單側。潰瘍也可出現於口腔硬齶上。

檢查


● 確診兔熱病需要進行病原學檢查。

病原學檢查

● 血液、胸水、痰液培養出土拉弗朗西斯菌即可明確病原診斷,但需要特殊培養條件。臨床多採用凝集試驗、ELISA等血清學輔助診斷方法。分離出該細菌可確診。

診斷


● 醫生根據接觸史、臨床表現、微生物學表現診斷本病。
● 人接觸家兔和野兔以及嚙齒動物。
● 土拉弗朗西斯菌通過黏膜或昆蟲叮咬侵入臨近組織后引起炎症反應,在巨噬細胞內寄生並擴散到全身淋巴和組織器官,引起淋巴結壞死和肝臟、脾臟膿腫。表現為出現高熱、渾身疼痛、腺體腫大和咽食困難等癥狀。
● 血液、胸水、痰液培養出拉熱弗朗西絲菌即可明確病原診斷,但需要特殊培養條件。臨床多採用凝集試驗、ELISA等血清學輔助診斷方法。分離出該細菌可確診。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鼠疫、鼠咬熱進行鑒別。
● 如果出現高熱、渾身疼痛、腺體腫大和咽食困難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治療


● 兔熱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是一般治療、藥物療法。

一般治療

● 飲食應含足量熱量和適量蛋白質。
● 局部潰瘍無須特殊處理,腫大淋巴結若無膿腫形成,不可切開引流,宜用飽和硫酸鎂溶液作局部濕敷。
● 對於兔熱病累及頸部的慢性難治性膿腫,採用手術切除的辦法則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藥物治療

● 鏈黴素是治療土拉菌病的首選葯,特別是與四環素合用對殺死病菌十分有效。

危害


● 兔熱病是通過黏膜或昆蟲叮咬侵入臨近組織后引起炎症反應,在巨噬細胞內寄生並擴散到全身淋巴和組織器官,引起淋巴結壞死和肝臟、脾臟膿腫。

預后


● 給葯大后多病人可改善,很少複發。

預防


● 應強調個人防護,預防接種尤為重要。應用減毒活菌苗行皮上划痕,疫區居民應普遍接種,每5年複種1次,每次均為0.1ml,預防效果較好。也有採用口服減毒活疫苗及氣溶膠吸入法者。
● 疫區居民應避免被蜱、蚊或蚋叮咬。剝野兔皮時應戴手套,兔肉必須充分煮熟。妥善保藏飲食,防止為鼠排泄物所污染,飲水須煮沸。實驗室工作者須防止染菌器皿、培養物等沾污皮膚或黏膜。
● 應結合疫區具體情況開墾荒地、改進農業管理,以改變環境,從而減少嚙齒類動物和媒介節肢動物的繁殖。
● 儘管不建議對患者進行隔離,但對其排泄物、膿液等仍應進行常規消毒。

參考文獻


● [1] 魏來,李太生。內科學:感染科分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 [2] 李蘭娟,任紅。傳染病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