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萁科

原始薄囊蕨綱紫萁目下的一個科

根狀莖粗大,直立或橫卧,外圍布滿宿存的葉柄基部往往成樹榦狀,葉簇生頂部,二型或在同一葉上的羽片有能育和不育之分,成年的能育葉(或能育羽片)不具葉綠素,強度狹縮,下表面布滿孢子囊。

本科概述


陸生中型、少為樹形的植物。根狀莖粗肥,直立,樹榦狀或匍匐狀,包有葉柄的宿存基部,無鱗片,也無真正的毛,而幼時葉片上被有棕色粘質腺狀長絨毛,老則脫落,幾變為光滑。葉柄長而堅實,基部膨大,兩側有狹翅如托葉狀的附屬物,不以關節著生;葉片大,一至二回羽狀,二型或一型,或往往同葉上的羽片為二型。葉脈分離,二叉分歧。孢子囊大,球圓形,大都有柄,裸露,著生於強度收縮變質的孢子葉(能育葉)的羽片邊緣,或生於正常營養葉的下表面(後者不產於中國),其頂端具有幾個增厚的細胞。常被看作為不發育的環帶,縱裂為兩瓣形。孢子為球圓四面形。原葉體為綠色,土表生。
本科共有三屬。其中兩屬(Todea和Leptopteris)特產南半球,而紫萁屬則產北半球,它的代表種分佈於歐、亞、北美三洲。

分類系統


紫箕科的科下分類系統目前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分3個屬,即Todea Willd.、Leptopteris Presl和紫萁屬Osmunda L.;而另一種觀點認為分成5個屬比較自然,即再將紫萁屬Osmunda L.分成紫萁屬Osmunda L.、絨紫萁屬Osmundastrum (Presl) Presl及革葉紫萁屬Plenasium Presl ,廣義的Osmunda L.其葉片分裂程度多樣,羽片的著生情況也大不相同,能育葉和能育羽片的著生方式也比較複雜,有常綠的,也有夏綠的,分類特徵的區別明顯,我們認為將廣義的Osmunda L.分成3個屬較為清晰、自然。
共5屬,約20種,其中2屬(Todea Willd.與Leptopteris Presl)特產南半球,而紫萁屬Osmunda L.、絨紫萁屬Osmundastrum (Presl) Presl及革葉紫萁屬Plenasium Presl則產於北半球。中國有3屬8種,雲南有3屬5種。

本科化石


本科化石可追溯至晚二疊世。常見的有莖幹化石和葉化石兩類。
莖幹化石可以二疊紀的具有葉隙的Palaeosmunda(Gould)Li,emend.(古紫萁)為代表。二疊紀其他紫萁科莖幹化石如Thamnopteris(叢蕨)不具葉隙。產於晚二疊世紀以後地層中的Osmundacaulis(紫萁莖),可用作類似現代Osmunda(紫萁)的莖、根、葉柄的石化標本的通用形態屬名。
紫萁科的葉化石主要見於晚三疊世到中侏羅世。Todites Seward(似托第蕨)是根據生殖羽片化石建立的屬名。它和紫萁科現生屬Toden(托第蕨)十分相似,只是化石種類的孢子囊小一點。
Todites Seward(似托第蕨) 裸羽片一般作枝脈蕨形。孢子囊一般成囊群著生在側脈上,具短柄。孢子囊頂短的細胞增厚形成帽狀環帶。晚三疊世至早白堊世早期,以晚三疊世至侏羅紀最盛。
Cladophlebis Brongniart(枝脈蕨) 形態屬名。為Todites的裸羽片,但其他一些真蕨和種子蕨的裸羽片也可包括在這一形態屬名之內。蕨葉二至四次羽狀分裂。小羽片較大,或多或少呈鐮刀形,全緣或具鋸齒,以整個基部著生於羽軸。枝脈蕨是能在形態上可以和現代紫萁科植物營養羽片相比的蕨葉化石。Cladophlebis包含上百個種、二疊紀至白堊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