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夏家村

童夏家村

童夏家村隸屬於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塘溪鎮,位於位於鄞州區塘溪鎮邊緣,全村區域面積9.5平方公里,全村現有住戶1139戶人口2354人。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童夏家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村莊概況


村莊在群山環抱中:獅山、白象山、乾隆山、菩提嶺……一座座綿延向前,都不高,其中最高的當數白岩山了。白岩山海拔628米,是一座奇特的山,山頂為白色的岩石覆蓋,岩石下才見草木蔥蘢。岩石頂隱約還可見一杆子,據說,這是一個航空標誌,1953年至1954年我軍解放一江山島時所立,當時採用的是木料,現已改成了鐵塔,還在發揮著作用。白岩山是我區和奉化兩地的分界嶺,也是兩大水系的分水嶺,一大水系流向奉化,一大水系流向我區。流向我區的水系在山腰形成了幾個瀑布,瀑布流入溪中,溪水漸漸大了起來,一路潺潺,流到童夏家村。這條溪坑就叫梅溪,它最後流入以溪為名的梅溪水庫。梅溪清可見底,流水常年不斷,就是在去年那樣的大旱之年,它也水流不絕。到村莊前,溪坑變得寬多了。村人在溪中築起了一道又一道的攔水壩,人們不時可見到溪水越過攔水壩時濺起的白色浪花,併發出嘩嘩的悅耳之聲。岸上是一棵又一棵的樟樹、楓楊樹,村口的幾棵枝葉特別繁茂,粗壯得得幾人合抱。民居沿溪而築,順著山勢緩緩向上。

村莊歷史


古老的村莊
古老的村莊
村莊不大,由沿溪上下兩個村組成,上為雁村,下為夏家。這兩村原是兩個行政村,前不久剛並在了一起。其實,這兩個村在40年前就同屬於一個大隊,是上世紀60年代初期才分開的。雁村是由於整個村莊 形狀像一隻展翅的大雁而得名,它是由下游的童村童家人遷居而成,因此村民多姓童。夏家顧名思義是夏姓居民繁衍而成。兩村人口都不多,雁村800餘人,夏家更小,才177人,現在合在一起還不到1000人。其實,常住在村裡的人還要少。由於建設梅溪水庫,1994年起,村人就陸續搬到了山下鎮建成區里的新村或是邱隘、橫溪、寧波等地居住,目前居住在村裡的人多是40歲以上的,才600餘人。
古老的村莊
古老的村莊
這也是一個古老的村莊,距今大約有400多年的歷史。在村后的乾隆山上就有始祖的墳墓,現在仍然保存完好,墳前植有樟樹、楓樹、梓樹等,每棵約有4人合抱粗。村裡有一宗祠,在梅溪左邊一塊比較開闊的土地上。宗祠漆成紅色,看起來保存得很好。村人說是1999年剛修過的。祠前原掛有一塊匾,上書“童氏宗祠”,因匾上的油漆有些剝落而正在重新油漆。走進宗祠,只見大殿上掛著一塊橫匾:孝思堂。字跡雄渾遒勁,是原來就有的。下面的對聯則是新寫的:“為人孝是本,處世思當先。基奠堇山麓龍蟠獅踞共萃一堂秀色,脈衍梅溪首源遠流長再創百代文明。”我們從中看到了童夏家人的為人處世之道,也看到了他們的追求。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童半夜,周不困,童夏家人全夜奔。“過去,我們童夏家村山路難走,生活艱苦。”提起這,村人頗多感慨。童夏家離山腳下的鎮建成區有7公里多路,別看現在有公路直通,每半個小時就有班車進出,但在以前,全是崎嶇不平的山路,翻過一座嶺又翻過一座嶺,看到的還是山。山裡人靠山而謀生,童夏家人賣山貨趕集市,往東到橫溪,往北到韓嶺,都需翻山越嶺走15公里。因此村人常常是夜裡出發,摸黑去趕集。
而且那時還沒有一座連接溪坑兩岸的橋樑。最早的一座橋大約是80年前建起來的,是上海寧波同鄉會的村人募捐而建的,橋名為鎮安橋,是一座石拱橋,位於雁村和夏家之間,現在早已廢棄,上面長滿了青草。現在村裡的橋(包括鎮安橋)多達7座:永晏橋、永靖橋、中興橋等,這些橋將兩岸緊密地聯在一起,組成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動人畫卷。

村莊旅遊


茶園
茶園
因耕地面積少(以前也只有400畝,現在退耕還林就只有100多畝了,而且一部分分佈於鎮建成區周 圍),再加上地理位置偏僻,童夏家人只能在3200畝的山林上做些文章,他們開發了1000畝的竹山和200畝茶山,經濟收入可想而知。至今,童夏家村的脫貧工作被列入區“欠發達村奔小康工程”。
但是,村人有信心早日摘掉這頂“貧困村”的帽子。他們計劃將村裡那麼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推向市場,讓更多的人看看他們的小橋、流水、人家,看看路邊的“夫妻樹”、獅子岩、山上的瀑布、溪中的龍潭……
近年來,童夏家村漸被眾人識,來該村旅遊的人逐年增多。被網民們譽為“寧波的香格里拉”,為打響“寧波的香格里拉”這一品牌,塘溪鎮把整治環境放在重要位置,他們整治露天糞缸、建造公廁,營造整潔的村居環境;注重水源保護,規範工廠污水排放;整治溪坑,在溪面上設了九道壩,建造了五座橋樑。民居的地基多用山石壘起,一塊塊顯得乾淨而質樸。綠樹、溪水、村居,就這樣簡簡單單,又是如此的和諧,就如一幅濃淡相宜的中國畫,令人神往。怪不得,這幾年來,上海人一撥又一撥地慕名前來旅遊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