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血劑

理血劑

凡以理血葯組成為主,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主治瘀血或出血病症的方劑,通稱為理血劑。

簡介


● 英文名稱:Blood-regulating Formula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方劑學

古籍摘選


● 乳香氣香竄,味淡,故善透竅以理氣。沒藥氣則淡薄,味則辛而微酸,故善化瘀以理血。其性皆微溫,二葯並用為宣通臟腑,流通經絡之要葯……不但流通經絡之氣血,諸凡臟腑中,有氣血凝滯,二葯皆能流通之。(《醫學衷中參西錄·乳香、沒藥解》)

名詞解釋


● 以理血葯為主配伍組成,具有活血化瘀、止血作用,治療瘀血證和出血證方劑的統稱。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凡以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為主,用於治療瘀血或出血證的方劑,統稱為理血劑。理血劑分為活血祛瘀劑與止血劑兩類。《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堅者削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等治法是活血祛瘀葯的立法依據。

理血劑的功效與主治

● 活血祛瘀劑: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適用於瘀血證,臨床表現有疼痛、癥瘕、經閉、痛經、舌質黯紅或有瘀點瘀斑等。
● 止血劑:具有涼血、止血等作用,適用於血溢脈外而出現的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種出血及外傷出血等。

理血劑常用藥物及代表方劑

● 活血祛瘀劑
● ● 以活血祛瘀葯為主組成,如川芎、桃仁、紅花、丹參、水蛭等。
● ● 常用配伍有:①配消除瘀血病因的藥物:寒瘀者配溫經散寒葯,如桂枝、吳茱萸等;熱瘀者配清熱葯,如黃芩、大黃等;氣虛血瘀者,配補氣葯,如黃芪、人蔘等;外傷瘀血者,配化瘀定痛葯,如乳香、沒藥、三七等;②配補血藥以生血養血,如血府逐瘀湯中的當歸、地黃等;③兼氣機不暢者配理氣葯,如血府逐瘀湯中的枳殼、柴胡等。
● ● 活血祛瘀劑的代表方有桃核承氣湯、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復元活血湯、溫經湯、生化湯等。
● 止血劑
● ● 以止血藥或收澀葯為主組成,如小薊、側柏葉、藕節、棕櫚炭、灶心土、烏賊骨等。
● ● 常用配伍有:①配伍消除出血原因的藥物,如熱迫血行者,配生地、牡丹皮等清熱涼血之品;陽虛不統血者,配乾薑、附子等溫里助陽之品;氣虛不攝血者,配人蔘、黃芪、白朮等益氣健脾之品;瘀阻血不循經者,配桃仁、川芎等活血葯;②兼有陰虛血熱者配滋陰養血葯,如當歸、地黃、阿膠等;③兼有瘀血者配活血葯,如十灰散中的牡丹皮等;④上部出血,宜配牛膝、代赭石、龍骨、牡蠣等沉降葯;下部出血,宜配荊芥、防風、升麻、黃芪等提升葯。
● ● 止血劑的代表方有十灰散、咳血方、小薊飲子、槐花散、黃土湯等。

理血劑使用注意事項

● 活血祛瘀劑
● ● 注意根據瘀血的病因論治以治本。
● ● 祛瘀峻猛之劑,易耗血傷正,中病即止,不可久服,或配伍養血益氣之品佐以偏性。
● ● 月經過多、血虛無瘀之證及婦女胎前產後均當慎用。
● ● 新瘀宜用湯劑,以求快速起效;久瘀宜用丸劑,使瘀消而不傷正。
● 止血劑
● ● 注意根據失血的原因論治以治本。
● ● 有瘀血者應兼顧祛瘀。
● ● 上部出血,忌用發汗、催吐、升散之法;下部出血忌用沉降之法。
● ● 方劑中有些藥物宜炒炭存性。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李飛。方劑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 [3] 李冀,連建偉。方劑學.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