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員令

動員令

動員令是為使國家武裝力量從平時狀態迅速轉入戰時狀態並對用於戰爭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統一指揮,使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一律服從戰爭狀態的命令。有全國總動員令和局部地區動員令兩種。

動員令發布后,一切被動員和徵招的人員和物資,必須按照規定的時間和地點到達,聽候調配。任何違反動員令的行為都要受到刑事處罰或軍法制裁。中國憲法規定:國家主席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決定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發布動員令。

解釋


動員令,指發動人們參加某項活動或積極投入備戰的命令,言辭多富有鼓動性和煽動性。

詳細解說


◎如果您查詢的是關於戰爭動員方面的內容,請直接參見詞條戰爭動員或動員。
動員令一般常見於戰爭動員中,其內容依照動員的內容而定。所謂戰爭動員,是指國家或政治集團由平時狀態轉入戰時狀態,統一調動人力、物力、財力為戰爭服務所採取的措施,簡稱動員,也有的稱國防動員,通常包括武裝力量、國民經濟、科學技術、人民防空和政治等幾個方面的動員。戰爭動員按照規模、方式和戰爭進程等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決定動員實施的許可權屬於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動員令通常由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發布。

概念歷史


動員令的概念伴隨動員的概念產生,在古代雖然沒有“動員”的概念,但在戰爭爆發前後已有發布誓言或檄文、徵募兵士、徵用車馬、籌措糧草、擴編軍隊等活動,這就是古代的戰爭動員,其中發布誓言或檄文便相當於動員令。“動員”一詞迄今最早見於18世紀末的法國。1789年法國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引起了國內外敵對勢力的恐懼和反抗,歐洲君主國家結成同盟,對法國革命進行武裝干涉。法國資產階級為了保衛革命成果,國民公會於1793年8月23日頒布《全國總動員法令》,宣布“從現在起到一切敵人被逐出共和國領土為止,全法國人民始終處於徵髮狀態”。總動員令發布后在很短時間內就組建了一支42萬人的軍隊,還動員生產了大量武器裝備,使戰爭獲得了有效的物質保障。法國的這次總動員,明確提出了“動員”概念,制定了動員法令,豐富了動員內容,促進了動員的發展,是近代戰爭動員史上的一個範例,《全國總動員法令》也成為最初的動員令。

類型


動員令限定了生物動員令、翻譯動員令、寰宇動員令、體育奧運動員令、音樂動員令和暗黑動員令六個主題;第五次是在2007年7月15日始到8月31日,第五次動員令指定了消滅外文、歷史與世界遺產三個主題,編輯者既可以編寫這三個主題的條目,也可以編寫其他領域的條目,但編寫特定三主題條目有額外加分。一些維基人樂於接受這種活動,但亦有人表示反對。總的看動員令確實對中文維基條目質量產生一定促進作用,但因參加人數有限而效果平平。關於動員令是否應該繼續舉辦下去也多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