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脂囊瘤
多發性脂囊瘤
徠多發性脂囊瘤是發生於皮膚的多個半球形囊腫。本病可發生於各年齡段,但大多數為十多歲的男孩或青年。本病往往有家族史,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有時伴先天性厚甲病,可能為皮樣囊腫的一種類型。皮損好發於前胸中下部,也可侵犯面額、耳、眼瞼、頭皮、臂、軀幹與大腿等處,偶可見於女陰、陰莖、陰囊與腋窩。少則數個,多則數百個。早期皮損小、圓形、半透明狀囊腫或結節。一般不需治療。較大者可手術切除。多發性脂囊瘤影響美觀,有感染時可出現疼痛,有可能形成瘢痕。經過規範治療后,多發性脂囊瘤可緩解,但尚無根治方法。
● 皮膚性病科
● 大多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電鏡下檢查證實囊壁由角質形成細胞組成,細胞由橋粒互相連接,囊壁內可見皮脂腺小葉,提示腫瘤為毛-皮脂腺交界處的痣樣或錯構瘤性疾病。
● 本病可發生於各年齡段,但大多數為十多歲的男孩或青年,也可見於出生或生活不久,特別是有家族史者發病較早。
● 皮損好發於前胸中下部,也可侵犯面額、耳、眼瞼、頭皮、臂、軀幹與大腿等處,偶可見於女陰、陰莖、陰囊與腋窩。少則數個,多大數百個。早期皮損小、圓形、半透明狀。直徑數毫米至1-2cm,通常隆起,可移動。其表面皮膚可正常,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呈黃色。較大囊腫柔軟,較小者如橡皮樣硬度。有時在其頂部中央有一凹陷,從中可擠出油狀皮脂樣物質,味臭。通常無自覺癥狀,無壓痛,有感染時則有疼痛,最後形成瘢痕。
● 少數患者損害為原發性,無家族史,可稱為單純性脂囊瘤。本病可併發誕生牙、化膿性汗腺炎、雙側耳前竇道、多發性毛母細胞瘤、家族性低β脂蛋白血症、小腦共濟失調、顱內皮樣囊腫、Leopard綜合征和Alagille綜合征等,但不常見。
● 主要是視診,組織病理學檢查可作為診斷依據。
● 醫生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組織病理學檢查即可確診。
● 皮損好發於前胸中下部,也可侵犯面額、耳、眼瞼、頭皮、臂、軀幹與大腿等處,偶可見於女陰、陰莖、陰囊與腋窩。少則數個,多大數百個。
● 組織病理 囊腫位於真皮內,有上皮包繞,類似皮脂腺導管或毛囊上皮,囊壁為數層鱗狀上皮組成,厚薄不一,常有摺疊,壁內面有一層嗜伊紅均質化角質層,無顆粒層,表面有小的突起,似大汗腺的斷髮分泌,囊內有皮脂及少許角化細胞,可見多數毳毛,囊壁內及鄰近可見皮脂腺小葉。皮脂腺小葉可開口於囊腫內,也可沿囊壁分佈,但囊壁完全閉鎖,因此並不開口於毛囊。與表皮之間可有未分化的上皮細胞短束條相連。囊腫可有不同發育時期的表現,早期為小囊腫,主要為角質囊腫,外圍有表皮,內含脫落的角質。電子顯微鏡下證實囊壁與表皮相同(其中含有基底膜及表皮各層細胞)。小囊腫中充滿固體角質。陳舊而較大的囊腫更類似毛皮脂囊結構。此外,上可見成簇的毳毛伴有毛囊,許多毛可呈毛刷狀排列於囊內。如向皮脂腺分化時,則在囊內形成皮脂腺巢。
● 需要與粟丘疹、表皮囊腫、Gardner綜合征的多發性表皮囊腫、尋常痤瘡等疾病鑒別,可通過病史、臨床表現、組織病理檢查等區別。
● 一般不需治療。較大者可手術切除,亦可表面切小口或用激光在囊壁表面穿孔后,擠出內容物,可能時牽引出囊壁。囊壁未切除者,常易複發。
● 多發性脂囊瘤影響美觀,有感染時可出現疼痛,可形成瘢痕。
● 多發性脂囊瘤經過規範治療后,多數患者可緩解癥狀,尚無有效根治方法。
● 本病系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尚無有效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