顎化

語言學名詞

顎化,是一個語言學的名詞,指輔音在發音時變得接近顎輔音。

基本介紹


顎化是一個語言學的名詞,指輔音在發音時變得接近顎輔音。發輔音時,舌面前部略向硬齶方向抬起,使輔音帶一些[i]的色彩。顎化現像在很多語言都有出現。舉個例子,中國的北方方言在近數百年開始出現“尖音”、“團音”的分別。這一種“團音”就是顎音化的形式。另外,在英語里“question”和“nature”里的“t”讀成“/ʧ/”,又或是“soldier”和“procedure”里的“d”讀成“ʤ”音。這是因為這些t或d的後面跟從了/i/和/ju/音,使前面的/t/和/d/發生了顎化現象。顎音化在拉丁語族、斯拉夫語族、漢語、日語、韓語、愛爾蘭語、蘇格蘭蓋爾語、曼島語、馬來語、印尼語塔加洛語、緬甸語、愛沙尼亞語、立陶宛語、拉脫維亞語及印度諸語的發展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這種現象在世界上很多語言都有出現。

用法


● ● 輔音調音時接近硬齶的這一語音特徵。比如英語kite的/k/是個普通的、典型的/k/;而cute的/k/受/ju/影響而通常齶化。俄語中與普通輔音對立的齶化輔音更為典型。我們用上標的硬齶近音符號「j」來標註這種特徵,比如[kʲ]。這種做法有點類似於用上標的「h」來標註送氣(如[kʰ]),大致都是用上標的符號來標明次要特徵。有時不便上標所以也寫[kj],但脫離上下文時這樣是有歧義的。
● ● 歷史上輔音的齶化過程。這是音系層面的歷史事件(歷時)。比如英語future和procedure原來的/tj/和/dj/齶化成了/tʃ/和/dʒ/。可以將/tʃ/理解為/tj/>/tʲ/>/tʃ/這變化過程的結果——此時說的「齶化」是/tj/演變為/tʃ/的過程,不是/tʃ/這一演化結果的特徵。同理,現代漢語的/tɕ//tɕʰ//ɕ/是齶化結果。這就有點像:我們可以把略微偏紅的藍色標記為「藍(偏紅)」,但描述紫色時我們直接寫「紫」,不會寫「紫(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