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入血室
熱入血室
熱入血室是古代中醫文獻中記載的一個病名。最早記載出於中醫經典名著《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熱入血室”見於《傷寒論》第143,144,145及216條及《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病治第二十二篇》第l~4條。經過歷代中醫學醫家的討論和完善,現特指“婦女經期、產後或施行人流,引產術后等,在血室(子宮)空虛之際,感受外邪所致病者。主證見下腹部或胸脅下硬滿,發熱惡寒,重則可有白天神志清醒,夜晚則胡言亂語,神誌異常等。“熱入血室”現多認為屬於盆腔炎性疾病(包括子宮體炎、輸卵管卵巢炎、盆腔結締組織炎、盆腔腹膜炎)和產褥感染的範疇,常發生在宮腔操作術后和產後,也有現代研究按照“熱入血室”理論治療經期感冒、經期神誌異常、產後發熱、產褥期精神病、產後陰道血腫、流產後眩暈等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1.中醫病因病機
● 熱入血室一般說來,邪熱乘虛(經期、產後、流產後等)而入,由表入里,與血相搏結,脈道阻滯;血室瘀熱致肝之經脈不利;血室之熱上擾心神血分;邪熱內傳,月經不當停而停,必有瘀血與邪熱相搏,血室瘀阻,氣血不通,正邪相爭,故使寒熱交替;邪熱迫血下行等。且火熱熾盛,可出現損傷陰液的表現。總之“熱入血室“的病機應該是中醫六經辨證中太陽或陽明邪熱乘虛內陷血室,侵入少陽,與血搏結,心神被擾,少陽經氣不利,樞機不運而致,日久則可出現中醫溫病中灼傷津液,邪熱入心營的表現。
● 2.西醫病因
● 根據感染或病變部位不同,病原體不同而有相應不同的表現。
● 臨床表現可見多在行經前後或經期、產後、流產後發病,出現惡寒發熱,寒熱往來如瘧,胸脅小腹滿痛,嚴重者出現神昏譫語等精神癥狀。可表現出經血驟止或量多、淋漓不凈等。同時可兼見火熱熾盛,損傷津液,舌紅干,苔黃燥,脈細數等證候。
● 應與其他較嚴重的可引起發熱惡寒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炎、心肌炎、腎炎甚至軍團菌病等相鑒別。
● (一)中醫辨證施治
● 1.少陽邪熱
● 證候:寒熱往來如瘧,胸脅脹滿,經水時來時斷,量多或少,色紅。舌質紅,舌苔薄黃,脈弦數。治則:和解少陽。主方:小柴胡湯加減。
● 2.瘀熱內阻
● 證候:身熱,胸脅小腹脹滿疼痛,經水驟止或下血色紫夾塊。舌紫暗,脈弦滑數或澀。治則:活血祛瘀。主方:少腹逐瘀湯加減。
● 3.熱入心營
● 證候:高熱煩躁,日輕夜重,神昏譫語,口渴不飲,經水時來時斷,量多色紅。舌絳,少苔,脈細數。治則:清熱涼營。主方:清營湯加減。
● (二)西醫治療
● 根據病原體敏感試驗可選擇合適的抗生素,足療程應用,發熱期間對症退熱補液處理。
● 注意女性經期間和產後的調理。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也是本病預防和治療的關鍵。萬一發病,應積極治療,主動干預,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加重的情況出現。飲食宜清淡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忌辛辣。忌油膩忌煙酒。忌吃生冷食物。
● 附:熱入血室張仲景論述
● 《傷寒論》原文4條:
● 第143條“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 第144條“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 第145條“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 第216條“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病治第二十二篇》:
●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讝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脅滿,如結胸狀,讝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 “陽明病,下血讝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