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缺損

骨缺損

徠骨缺損是指創傷、手術等多種原因所導致的骨質缺失。多為感染、腫瘤、創傷、骨髓炎手術清創以及各種先天性疾病等所致。由於骨缺損的存在,常造成骨不連接,延遲癒合或不癒合,及局部的功能障礙。臨床表現與缺損部位相關。共同表現為缺損部位外形和功能出現缺陷。骨缺損的治療主要是植骨,以修補骨的缺陷。預后與是否及時治療及患者身體狀況相關,早期、及時治療容易取得相對滿意的效果。

就診科室


● 骨科

病因


● 感染、腫瘤、創傷以及各種先天性疾病是導致骨缺損的主要原因。
● 手術等也可造成骨缺損。

癥狀


● 缺損部位的骨骼不完整使其外形和功能出現缺陷,常造成骨不連接,延遲癒合或不癒合,及局部的功能障礙。
● 顱骨缺損可給患者帶來一系列神經癥狀,如嚴重的頭痛、眩暈、易疲勞、易激惹、記憶力下降、抑鬱、尿失禁、對震動及聲響耐受力下降等,有些患者癥狀隨體位變化而加重。

檢查


● 確診骨缺損需要做的檢查有X線檢查、CT檢查等。
● X線平片(包括正、側位及骨軸線位片)一般即可明確診斷。
● 診斷困難者可行CT掃描,可以進一步明確顱骨缺損的部位與範圍,了解周圍組織情況。

診斷


● 骨缺損多有典型的缺損局部臨床表現,正側位及其他不同方位X線平片即可顯示顱骨缺損的部位、範圍等,結合CT掃描,即可明確診斷。

鑒別診斷


● 骨缺損需與骨折、骨關節炎、關節脫位等疾病鑒別。
● 需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檢查和診斷,結合臨床表現,通過影像學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對於小範圍的骨缺損,人體組織自身的修復潛能通過局部骨誘導生成新骨進行填補;而對於大範圍的骨缺損,需要對骨缺損進行修復,臨床上修復骨缺損的方法有骨移植、人工骨、骨組織工程等。
● 骨移植:臨床最常用的是自體骨移植,也應用同種異體骨移植。
● 人工骨:常用的為各種骨水泥和生物陶瓷材料等。
● 骨組織工程:是採用組織工程學的原理和方法,研製具有修復骨缺損能力的骨替代物的方法。

危害


● 骨缺損在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缺損部位的骨骼不完整使其外形和功能出現缺陷,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

預后


● 骨缺損的治療效果受多種因素影響,如骨缺損的位置和範圍、年齡、是否有癥狀及併發症、基礎身體狀況等。
● 早期、規範治療,可促進骨缺損部位快速恢復,有利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預防


● 骨缺損主要是由感染、腫瘤、創傷、骨髓炎手術清創以及各種先天性疾病等導致,故注意上述疾病的預防和及時得當的治療是預防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