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

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

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是一種腸腔梗阻疾病。隨著診斷技術的不斷發展,此病發病率逐漸上升,以瘦長體型年輕人多見。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是由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夾角過小壓迫十二指腸水平部引起的腸腔狹窄或梗阻。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反覆發作的餐后噁心、嘔吐、腹痛、腹脹。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主要通過保守治療,嚴重者可考慮手術治療。病程一般較長,長期食慾缺乏可致消瘦、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預后與多方面因素有關,早期、規範治療,可以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或內科、普通外科或外科

病因


● 腸系膜上動脈的病因複雜,既有先天性因素,又有後天性因素。

先天性因素

● 腸系膜上動脈起始點位置過低或其與腹主動脈間的夾角過小,則對橫過其間的十二指腸水平部形成機械性壓迫。
● 此外十二指腸懸韌帶(屈氏韌帶)過短、肥厚等而導致十二指腸位置過高,使得十二指腸水平段進入相對較小的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夾角內,十二指腸水平段受壓變窄,出現十二指腸梗阻癥狀。

後天性因素

● 後天性因素主要包括腸周圍疾病和術后危害。
● 腸周圍疾病
● ● 十二指腸周圍炎症粘連從而形成對腸系膜上動脈的牽拉引起十二指腸受壓,。
● ● 包括惡性腫瘤、營養不良等各種原因導致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交接處脂肪組織減少、脂肪墊變薄,引起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間夾角與距離減小,從而出現十二指腸梗阻癥狀
● ● 體型瘦長的青少年,腰椎前凸增加口、身高快速增長,體重卻沒有等比例的顯著增加。
● 術后
● ● 食管癌等手術后胃十二指腸被牽拉上移,使腸系膜上動脈開口位置相對下移。
● ● 脊柱前凸及嚴重的腰背畸形矯正後,有時可使腹主動脈、SMA夾角變小,引起完全或不完全性腸梗阻。

癥狀


● 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多慢性發病,早期一般無明顯不適,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餐后腹痛、噁心嘔吐及其它不適。

典型癥狀

● 腹痛
● ● 間斷出現
● ● 反覆發作
● ● 餐后數分鐘或1~3小時發生
● ● 多為隱痛和脹痛
● 噁心嘔吐
● ● 嘔吐物含膽汁及所進食物
● ● 嘔吐后腹痛可減輕

其它癥狀

● 營養不良
● 體重減輕

檢查


● 確診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需要做上消化道X線鋇劑造影、彩色多普勒超聲、CT和磁共振成像、內鏡檢查。
● 上消化道X線鋇劑造影
● ● 可通過觀察鋇劑的流動情況,了解腸腔受壓程度,是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首選的檢查方法,其診斷準確率較高。
● 彩色多普勒超聲
● ● 可以測量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之間的夾角。
● CT、磁共振成像
● ● 可顯示腸系膜上動脈與十二指腸關係,可以排除腫瘤性疾病。
● 內鏡檢查
● ● 有助於排除腸內病變,觀察腸內形態和外在壓迫。

診斷


● 醫生診斷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主要依據典型癥狀及上消化道X線鋇劑造影。
● 出現腹脹、嘔吐等不適,可隨體位變化而緩解。
● 上消化道X線鋇劑造影:
● ● 十二指腸有明顯擴張或者胃擴張。
● ● 鋇劑通過受阻,改變體位可通過。
● ● 鋇劑數小時內不能從十二指腸內排空。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腹部疼痛、噁心、嘔吐等癥狀,容易與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混淆,這些疾病有結核、消化性潰瘍、胃炎、胃腫瘤、功能性消化不良、胰腺疾病、功能性膽囊疾病、奧迪括約肌功能障礙、右側輸尿管結石、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腹部超聲等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對於治療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主要依靠保守治療和手術。

保守治療

● 急性期禁止進食物和水,胃腸減壓,糾正紊亂的電解質,給予營養支持,必要時採用全胃腸外營養。
● 可酌情使用阿托品等M受體阻斷劑。
● 癥狀緩解后,逐漸調節飲食,少食多餐,避免食用纖維素過多的食物。

手術治療

● 常用的手術方式分為以下二種:
● 十二指腸-空腸吻合術
● ● 對於有癥狀和(或)併發症的膽囊結石,首選此方式治療。可有效改善夾角過於狹窄。
● 十二指腸懸韌帶松解術
● ● 主要用於十二指腸懸韌帶過短的治療。

危害


● 腹部疼痛和不適等癥狀反覆發作,會影響生活和工作。
● 反覆發作噁心、嘔吐可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維生素缺乏。
● 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會可繼發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下垂等,會造成相關消化系統器官嚴重損害。

預后


● 本病一般採取內科保守治療,嚴重者可採用手術治療,治癒率高。總體來說,早期、規範治療,可以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預防


● 早診斷早治療。
● 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少食多餐,盡量避免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等。
● 戒煙、酒。
● 不濫用藥品、保健品。
● 加強主動及被動鍛煉。
● 定期體檢,以便於及早發現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