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里·康查羅夫斯基
安德里·康查羅夫斯基
安德里·康查羅夫斯基 (英文全名:Andrei Sergeyevich Mikhalkov-Konchalovsky,俄羅斯名:Андре́й Серге́евич Михалко́в-Кончало́вский,1937年8月20日-),俄羅斯電影導演,製片人和編劇。導演過25部電影電視作品,代表作有2002年《精神病院》徠(Dom durakov),1984年《瑪麗亞的情人》( Maria's Lovers),和1979年的《西伯利亞頌》( Sibiriada)等,其中,他 以史詩大作《西伯利亞頌》一片得到戛納影展評審團大獎,晉身國際影壇。編劇了30部電影電視作品,代表作有2002年《精神病院》,1984年《瑪麗亞的情人》,1986年《怨女春曲 》(Duet for One)等。製片了9部電影電視作品,自己也作為演員出演過4部影片。他的哥哥Nikita Mikhalkov 也是一名俄羅斯著名導演。
人物關係
安德里·康查羅夫斯基
1965年,前往吉爾吉斯斯坦,並以改編艾特瑪托夫小說的方式,執導了個人首部長片《第一位教師》,該片入圍第3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同年,執導由伊婭·薩文娜、柳波芙·索科洛娃共同主演的愛情電影《阿霞·克里亞契娜的故事》。
1966年,擔任傳記戰爭電影《安德烈·盧布廖夫》的編劇,該片由安納托利·索洛尼岑、伊萬·拉皮科夫合作主演。1969年,由其執導的愛情電影《貴族之家》上映,該片由伊琳娜·庫普琴科、貝婭塔·蒂希基維茨合作主演。
1970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萬尼亞舅舅》上映,該片因諾肯季·斯莫克圖諾夫斯基、謝爾蓋·邦達爾丘克搭檔主演。1978年,執導由葉蓮娜·科連諾娃主演的戰爭電影《西伯利亞頌》,該片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第3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
1984年,執導由娜塔莎·金斯基、約翰·薩維奇、羅伯特·米徹姆聯合主演的愛情電影《瑪利亞的情人》,該片講述了退伍軍人埃雲在初戀情人瑪利亞的幫助下,走出了戰爭傷害的陰影,重新過上幸福生活的故事,入圍第10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獎、第4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985年,由其執導的動作驚悚電影《逃亡列車》上映,該片由強·沃特、埃里克·羅伯茨合作主演,入圍第3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1986年,自編自導由朱莉·安德魯斯、阿蘭·貝茨共同主演的劇情電影《春天裡的二重奏》。1987年,執導由芭芭拉·赫希、吉爾·克雷伯格、普路特·泰勒·文斯聯袂主演的劇情電影《羞怯的人》,該片入圍第4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989年,由其執導的動作犯罪電影《怒虎狂龍》上映,該片由西爾維斯特·史泰龍、庫爾特·拉塞爾合作主演。1994年,擔任喜劇電影《Kurochka Ryaba》的導演,該片入圍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1997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奧德賽》上映,他憑藉該片獲得第49屆艾美獎限定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導演獎。
2002年,執導由朱莉婭·維斯托斯卡亞、葉甫蓋尼·米羅諾夫共同主演的劇情電影《精神病院》,該片入圍第5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2003年,由其執導的愛情電影《冬獅》上映,他憑藉該片入圍第56屆艾美獎限定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劇情類節目最佳導演獎。2007年,與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奧利維耶·阿薩亞斯等聯合執導喜劇電影《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
2010年,執導由艾麗·范寧、查理·羅搭檔主演的奇幻電影《胡桃夾子:魔境冒險》,該片改編自童話故事《胡桃夾子與鼠王》,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在聖誕夜,進入自己的“夢境”里冒險的故事。2014年,由其自編自導的劇情電影《郵差的白夜》上映,該片入圍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他憑藉該片獲得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最佳導演獎。
2016年,執導由朱莉婭·維斯托斯卡亞、彼得·庫爾特合作主演的戰爭電影《戰爭天堂》,該片入圍第7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他憑藉該片獲得第7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19年,執導由朱莉婭·維斯托斯卡亞、奧爾索·馬利亞·奎利尼共同主演的劇情電影《罪惡》。
2020年7月,執導電影《親愛的同志》,入圍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9月7日在威尼斯電影節上首映。
19徠37年,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的藝術家庭。他原本立志學習音樂,最後進入VGIK學習電影。他的父親謝爾蓋·弗拉基米羅維奇·米哈爾科夫是兒童文學作家,蘇、俄國歌的詞作者,外曾祖父蘇里科夫是19世紀俄國的畫家,外祖父尤特·岡恰洛夫斯基是後印象派畫家,母親娜塔麗亞·彼得羅芙娜·岡察洛夫斯卡婭也是作家、詩人,弟弟則是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2020年 | 《親愛的同志》 | 電影 |
2019年 | 《罪惡》 | 電影 |
2016年 | 《戰爭天堂》 | 電影 |
2014年 | 《郵差的白夜》 | 電影 |
2010年 | 《胡桃夾子:魔境冒險》 | 電影 |
2008年 | 《聖彼得堡的邪魔》 | 電影 |
2007年 | 《華麗人生》 | 電影 |
2005年 | 《莫斯科寒意》 | 電影 |
2002年 | 《精神病院》 | 電影 |
1997年 | 《奧德賽》 | 電影 |
1994年 | 《Kurochka Ryaba》 | 電影 |
1991年 | 《紅色恐怖下》 | 電影 |
1987年 | 《羞怯的人》 | 電影 |
1986年 | 《怨女春曲》 | 電影 |
1984年 | 《瑪利亞的情人》 | 電影 |
1979年 | 《西伯利亞頌》 | 電影 |
1979年 | 《Pervyy den》 | 電影 |
1978年 | 《Krov i pot》 | 電影 |
1977年 | 《Transsibirskiy ekspress》 | 電影 |
1976年 | 《愛情的奴隸》 | 電影 |
1974年 | 《灰狼》 | 電影 |
1974年 | 《馬梅托娃之歌》 | 電影 |
1973年 | 《第七顆子彈》 | 電影 |
1972年 | 《Zhdem tebya, paren...》 | 電影 |
1970年 | 《萬尼亞舅舅》 | 電影 |
1970年 | 《Konets atamana》 | 電影 |
1969年 | 《貴族之家》 | 電影 |
1966年 | 《塔什干 - 糧城》 | 電影 |
1966年 | 《安德烈·盧布廖夫》 | 電影 |
1965年 | 《第一個教師》 | 電影 |
1962年 | 《伊萬的童年》 | 電影 |
1961年 | 《壓路機與小提琴》 | 電影 |
1961年 | 《鴿子男孩》 | 短片 |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2020年 | 《親愛的同志》 | 電影 |
2016年 | 《戰爭天堂》 | 電影 |
2014年 | 《郵差的白夜》 | 電影 |
2010年 | 《胡桃夾子:魔境冒險》 | 電影 |
2007年 | 《每人一部電影》 | 電影 |
2007年 | 《華麗人生》 | 電影 |
2003年 | 《冬獅》 | 電影 |
2002年 | 《精神病院》 | 電影 |
1997年 | 《奧德賽》 | 電影 |
1996年 | 《盧米埃與四十大導》 | 電影 |
1994年 | 《Kurochka Ryaba》 | 電影 |
1989年 | 《怒虎狂龍》 | 電影 |
1989年 | 《超級拍檔》 | 電影 |
1987年 | 《羞怯的人》 | 電影 |
1986年 | 《怨女春曲》 | 電影 |
1985年 | 《逃亡列車》 | 電影 |
1984年 | 《瑪利亞的情人》 | 電影 |
1982年 | 《櫻桃樹》 | 電影 |
1979年 | 《西伯利亞頌》 | 電影 |
1974年 | 《戀人曲》 | 電影 |
1970年 | 《萬尼亞舅舅》 | 電影 |
1969年 | 《貴族之家》 | 電影 |
1966年 | 《阿霞·克里亞契娜的故事》 | 電影 |
1965年 | 《第一個教師》 | 電影 |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2019年 | 《罪惡》 | 電影 |
2017年 | 《費絲電碼》 | 電影 |
2017年 | 《無底袋》 | 電影 |
2016年 | 《戰爭天堂》 | 電影 |
2014年 | 《郵差的白夜》 | 電影 |
2013年 | 《皇室畫廊》 | 電影 |
2012年 | 《Battle for Ukraine》 | 電影 |
2010年 | 《胡桃夾子:魔境冒險》 | 電影 |
2009年 | 《最後一站》 | 電影 |
2007年 | 《華麗人生》 | 電影 |
2007年 | 《莫斯科殺手》 | 電影 |
2002年 | 《精神病院》 | 電影 |
1994年 | 《蘆花雞》 | 電影 |
戛納國際電影節 |
▪ 1994 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Kurochka Ryaba (提名) ▪ 1987 第4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羞怯的人 (提名) ▪ 1986 第3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逃亡列車 (提名) ▪ 1979 第3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 西伯利亞頌 (獲獎) ▪ 1979 第3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西伯利亞頌(提名)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2020 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 評審團特別獎 親愛的同志(獲獎) ▪ 2016 第7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最佳導演獎 戰爭天堂 (獲獎) ▪ 2016 第7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戰爭天堂 (提名) ▪ 2014 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最佳導演獎 郵差的白夜(獲獎) ▪ 2014 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郵差的白夜 (提名) ▪ 2002 第5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 精神病院(獲獎) ▪ 2002 第5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獎 精神病院(獲獎) ▪ 2002 第5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精神病院 (提名) ▪ 1986 第3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第一個教師(提名) ▪ 1984 第4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瑪利亞的情人 (提名) |
柏林國際電影節 |
▪ 1992 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紅色恐怖下(提名) ▪ 1988 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光榮提及-競賽單元(獲獎) |
黃金時段艾美獎 |
▪ 2004 第56屆黃金時段艾美獎限定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劇情類節目最佳導演 冬獅(提名) ▪ 1997 第49屆黃金時段艾美獎限定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導演 奧德賽(獲獎) |
法國電影凱撒獎 |
▪ 1985 第10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獎 瑪利亞的情人(提名) |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
▪ 1989 第37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貝殼獎 超級拍檔 (獲獎) |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長期探索紀實性美學,他在改編電影原著時,通常保持文學語言的特點,這在電影改編中是難於做到的。在電影《萬尼亞舅舅》中,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並未改編成長篇小說,他進行了一種危險的試驗——不去尋找契科夫的戲劇世界的“電影代替物”,不用架設通常的“電影支柱”。從原舞台劇本的許多可能性當中,導演不選取故事的流暢性,而選取其對比性。整部影片以此為基礎,這就既保全了劇作因素,又為蒙太奇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現代電影美學論集》、《電影改編理論問題》綜合評)。
希特勒在好萊塢
華麗人生
那年我二十歲
伊萬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