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亞雪

董亞雪

北京時間11月6日凌晨3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馬文號)探測任務發現了過去40億年中火星大氣演變的關鍵因素:太陽風“偷”走了火星大氣。這是繼在火星上找到液態水存在的證據后,NASA科學家關於這顆紅色星球的又一重要發現。

這個全球多所研究機構一起參與的項目中,一名中國成都籍年輕科學家董亞雪參與其中,董亞雪本人也在發布會現場擔任嘉賓發言。董亞雪每天的工作就是分析馬文號衛星數據,與星星打交道。“‘浩瀚星空’絕對是這世間最浪漫的四個字,沒有之一。”董亞雪如是說。

身在美國,研究空間物理,董亞雪本人卻覺得“感覺就像沒有離開過成都一樣”,愛火鍋、愛冒菜,最愛高中學校門外的蛋烘糕。

NASA歷史上第一位在新聞發布會上發言的中國女性學者

人物履歷


2003年畢業於成都石室中學理科實驗班,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大學畢業后,董亞雪進入美國萊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攻讀研究生,2010年獲天體物理學碩士學位,2014年獲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董亞雪研究工作為NASA的火星探測研究,以及研究火星演化史和其他星球環境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董亞雪博士畢業后,進入美國大氣與空間物理實驗室工作。

研究方向


火星的數據分析和預測
目前大部分的理論都推測火星曾經有類似地球的厚實大氣和液態水。但是幾十億年以來火星大氣層在太陽輻射和太陽風的作用下逐漸逃逸,演化為現在乾燥寒冷大氣稀薄的環境。火星大氣是如何逃逸和演化的一直是關於火星的重點和熱門話題。”據了解,馬文號(MAVEN)是火星大氣與揮發分演化探測器的英文縮寫,是第一顆專門研究火星高層大氣的探測器,目的是探測火星大氣的逃逸。
從去年9月進入火星軌道以來馬文號觀測到了一些新的大氣現象,仔細測量了太陽風暴對火星大氣的影響,更準確地估計了現階段的大氣逃逸率,對大氣逃逸的過程和原理也有了新的理解。”董亞雪表示,此次發現非常重要,“這些結果都是關於火星大氣重要的新的認知,可以改寫一些教科書中的內容,也為未來對火星進一步的探測提供了新的信息和方向。”
此次NASA公布的內容,董亞雪稱“是基於馬文號去年9月進入火星軌道到今年七八月份以來採集的第一批數據得到的最新結果。目前馬文號還在不停地傳回新的數據,相關的研究也在繼續進行。”
之所以能參與其中,董亞雪解釋:“去年夏天,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大氣與空間物理實驗室公開招聘一名博士后職位參與馬文號科學團隊的工作。我剛博士畢業不久,通過投簡歷和電話面試之後加入了這個團隊。主要工作是分析衛星數據並和理論預測進行比較。我個人比較喜歡技術性的工作,也就不覺得枯燥。接下來的一年還是會繼續做馬文號數據分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