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加農炮的結果 展開
加農炮
反坦克炮
加農炮是指炮管較長,發射仰角較小,彈道低平,可直瞄射擊,炮彈膛口速度高的火炮,常用於前敵部隊的攻堅戰中。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艦炮和海岸炮也屬加農炮類型。現今攔截加農炮最好的防禦武器是以色列與美國聯合研製的“鐵穹”防禦系統。
加農炮起源於14世紀。16世紀時,歐洲人稱之為加農炮。其名來自拉丁文Canna,意為“管子”。
按運動方式,分為牽引式和自行式。
中國的火藥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加農炮的發展引起了攻城戰的重大變革。加農炮最早起源於14世紀,是由一位德國僧侶發明。14世紀出現了種類繁多的重型加農炮。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種稱為射石炮的巨型炮。這種炮的炮管較短,最早以青銅或鐵澆鑄而成,有時也用紫銅和黃銅製造,口徑600多毫米。由於它發射的石彈重達135公斤(300磅),因此必須使用大量的火藥。火藥常常塞滿整個炮管,石彈則突出在炮管的外面,因此精確度極差,而且初速也極低。為了提高炮的效能,不得不將炮放到離城牆很近的地方,這樣石彈才能轟擊到目標。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法國戰場幾乎成了火炮的試驗場。法軍在戰爭期間,建立了常備炮兵部隊和攻城炮隊。
公元1450年左右,在歐洲開始使用鐵彈取代石彈,使炮彈的威力有所提高。
據記載,15世紀中葉之前已在法國第戎煉出了鑄鐵塊,顯然這是仍處於初級階段而不太成功的一項孤立的技術成果。英國都鐸王朝初期,這種鑄鐵新技術傳到了英國,從而為蘇塞克斯的煉鐵業奠定了基礎。在此之前,蘇塞克斯的煉鐵業一直在歐洲的槍炮製造業中佔據著統治地位。鑄鐵的優點在於價格便宜,而不是它的性能優於別的金屬,無論黃銅或者是青銅,雖然價格昂貴,但質地堅韌,不易爆裂。整個15世紀歐洲出現了三種火炮:即長炮、加農炮(現代榴彈炮的原型)和迫擊炮。
1453年,屹立千年不倒的君士坦丁堡城牆,也在加農炮的炮火下崩裂。事實上,加農炮的出現與發展,迫使大部分的防禦工事要重新設計,因為圍繞大部分城市的直立高牆很容易被直接射擊的方式破壞。
加農炮
16世紀時,歐洲人便開始把這種身管較長的炮稱之為加農炮,當時身管長為16~22倍口徑。
16世紀前期,義大利人N·塔爾塔利亞發現炮彈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發射時射程最大的規律,為炮兵學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16中葉,歐洲出現了口徑較小的青銅長管炮和熟鐵鍛成的長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還採用了前車,便於快速行動和通過起伏地。
1600年前後,一些國家開始用藥包式發射葯,提高了發射速度和射擊精度。
加農炮
西班牙制鑄造青銅艦炮17世紀,伽利略的彈道拋物線理論和牛頓對空氣阻力的研究,推動了火炮的發展。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間(1611~1632),採取減輕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標準化的方法,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1697年,歐洲用裝滿火藥的管子代替點火孔內的散裝火藥,簡化了瞄準和裝填過程。
17世紀末,歐洲大多數國家開始使用榴彈炮。
18世紀,加農炮的身管長增至22~26倍口徑。
拿破崙時代,法國士兵對加農炮的保養最好,因此常常能在戰鬥中佔得先機。
加農炮
19世紀中葉前,在炮的製造上,除了海軍重炮外,青銅炮和黃銅炮始終以優勢壓倒了鑄鐵炮。但是,青銅炮的炮管比較軟,在多次發射圓形炮彈時,炮彈以不正圓的方式穿過炮管,容易使它變形,因此青銅不適宜製造重型炮。
加農炮
20世紀60年代,炮身長達到40~70倍口徑,初速950米/秒,最大射程35公里。
1960年代以後,加農炮基本沒研製新型號,性能仍保持在1960年代水平。同時榴彈炮的性能有了顯著提高,能遂行同口徑加農炮的任務,因而有些國家已用榴彈炮代替加農炮。
牛頓加農炮
加農炮射程較其它類型的火炮都遠,例如美國175mm自行加農炮,最大射程32.7公里;而口徑比它大的203mm榴彈炮,最大射程只有29公里。因此加農炮特別適合於遠距離攻擊敵縱深目標,也可作岸炮對海上目標轟擊。加農炮是一種先進的火炮部隊,能夠炮轟鄰近方格上的敵人部隊,削弱它的實力。加農炮沒有任何的近距離攻擊或防禦力,所以一定要派兵守護。此外,加農炮所使用的車輪也使其無法進入高山或叢林中,除非這些地形上具有道路。城市的戰略資源貯存區中,必須要有鐵以及硝才能生產加農炮。
分類
按口徑可分為小口徑加農炮:75mm以下;中口徑加農炮:76—130mm;大口徑加農炮:130mm以上。
按運動方式和結構
可分為牽引式、自運式、自行式和運載式(安裝在坦克、飛機、艦艇上)加農炮。
加農炮
包括殺傷榴彈、爆破榴彈、殺傷爆破榴彈、穿甲彈、脫殼超速穿甲彈、碎甲彈、燃燒彈等。
59-1式
59-1式加農炮
美國M-2式
美國M-2式加農炮
59式
59式130毫米加農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