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錄

明代瞿汝稷所著佛門高僧列傳

三十二卷。又稱《水月齋指月錄》。明·瞿汝稷集。萬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萬續藏》第一四三冊。

內容簡介


所謂“指月”,源於六祖慧能與無盡藏尼對話的一個典故:無盡藏尼對慧能說:”你連字都不識,怎談得上解釋經典呢?“慧能回答:”真理是與文字無關的,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並不是明月。“示喻文字所載的佛法經文,都只是指月的手指,只有佛性才是明月的所在。禪宗以“本來無一物”之境界為上乘,以“萬慮皆空”為至德。主張不立文字,不下註腳,親證實相,方為究竟。認為一切言教無非為示機之方便而設,是為成佛的路徑和方法,如以指指月,使人因指而見月。此為書名之大旨。全書系集錄自過去七佛至宋·大慧宗杲之禪宗傳承法系六五○人的言行傳略而成。卷一至卷三收錄過去七佛、應化聖賢、西天祖師(西天二十八祖);卷四收錄東土祖師,從菩提達摩到六祖惠能;卷五至卷三十收錄惠能下第一世至第十六世;卷三十一、卷三十二為徑山大慧宗杲禪師語錄。
又,清代聶先(樂讀居士)撰有《續指月錄》一書,全書二十卷。康熙十九年(1680)刊行。系繼《指月錄》之後所編集的禪門高僧列傳。也收在《萬續藏》第一四三冊。《指月錄》所載僅至六祖下十六世,本書承接其後,所收內容自南宋·隆興二年(1164)六祖下十七世起,迄清·康熙十八年(1679)三十八世為止。此外,在二十卷之前附《卷首》一篇,集錄《指月錄》所遺漏的十六世諸師傳略,以及江湘、余懷的序文,靈岩學人、如是居士的弁語、海印學人的緣起、孫孝則的書問、凡例、倫敘考等文。在二十卷之後,又附有《尊宿集》,集錄法嗣不詳的六十一位禪師傳略。
[參考資料]陳士強《佛典精解》。

原序


嵇叔夜好鍛,阮遙集好蠟屐,當其意之所適,視世之他好雜陳於前無足移也。此不必明哲,第無二子之僻者皆能喻。鍛與屐無足尚,交嗤其失,所好已。而以二子之才之美,方其跌宕爐韛婆娑火蠟之間,雖窮極要眇以開之,使勿好,有嗑然而笑耳,終不為之移已。及其既喻,則天地此爐韛也,萬有此火蠟也,孰足控搏?孰足容與?程伯子浮雲堯舜之業,以玩物喪志,目輯錄五經語者,意不若是乎!人之好不齊,乃或尊鍛而卑屐,君屐而隸鍛,不亦過乎!予垂髫則好讀竺墳,尤好宗門家言。及歲乙亥夏,侍管師東溟先生於郡之竹堂寺,幸以焦芽與沾甘露,開蔽良多。既而師則朝徹蟬蛻五宗掩耳不欲復聞。
予則沈酣。於是恆語同輩。聖人六蓺之精蘊。諸所訓詁。非讀竺墳。不能得其真。生於萬物之中。而得為人。人而男。男而知讀書。於書知竺墳。於竺墳知宗門。是猶[谷-(一/禾)+牛]乳而得雪山之牛。復能得酪於乳。得生酥於酪。而熟酥。而醍醐哉。雖有他好。吾不移矣。此正予跌宕爐韛。婆娑火蠟時語也。於是在架之書。率多宗門家言。每讀之。如一瓶一缽。從諸耆宿於長林深壑。雖人間世波濤際天。埃[土*盍]蔽日。予席枕此如握靈犀。得辟塵分流之妙。彼浡潏堀堁莫能我侵矣。意適處輒手錄之。
當點筆意適。雖圭組見逼必謝之。兒稚牽挽必謝之。寒暑之薄肌骨。饑渴之迫臟腑。有不暇顧。肯復移意他好之雜陳耶。僻而至是。奚必人嗤。予固自嗤矣。至乙未。積錄有三十二卷。適友人陳孟起。見而誤賞焉。孟起遂為錄二本。會有黃州之役。過故里。嚴道徹至齋中。亦誤賞焉。遂以孟起本遺之。道徹遽欲授梓。予笑曰。此予嵇氏之鍜。阮氏之屐也。凡所云意適者。皆鴆毒也。道之所以塞也。予既已喻其僻矣。子乃欲使有目者。共嗤其僻耶。堅止之。逮辛丑。予自昭武乞骸歸。道徹欲梓。此意益堅。且曰。子謂此為僻。子則謂然。然可以已眾僻。古之人不云乎。惟楔出楔。至為發願偈率其弟侄若子梓行之。予既不能止。遂不敢藏其僻。為次第緣起於其端。題之曰水月齋指月錄。水月幻也。而雲指月。果有如盤山所云。心月孤懸。光吞萬象者乎。吾不可得而知也。其質之爐韛火蠟。
萬曆壬寅夏五月戊寅。
指月錄
指月錄
那羅延窟學人瞿汝稷 盤談書。
刻指月錄發願偈(有述)
釋典雖有宗教兩塗。世尊雲。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則何教之非宗乎。顧宗門須憑實悟。毫不容偽。觀古之尊宿。幾十年點胸自許。直至末后。為明眼人煅煉過。方始開省。則悟豈易言哉。及其悟后。奉戒愈精。檢過愈密。甚至向折腳鐺下。入山磨鍊。真悟人氣象如此。豈非識法者懼乎。今之望見門頭戶口者。便謂已證已得。從而呵佛罵祖。放蕩無檢。聲色貨利。居然常人。而高談闊論。明欺一世。噫欺世乎自欺乎。有日鬚眉墮落。嘔血無及在。何得歸罪於宗。偈曰。

理解


世皆懺罪造福 我亦作福滅罪
惟有流傳法寶 續佛慧命為最
願我生生世世 不迷正路修行
直取菩提上果 遍度法界眾生

細說

還願眾生覺悟 修行不迷正路
聊憑標月指頭 正見雲開月露
逍遙性海之中 當體與佛全同
逐一銷除夙習 次第到岸登峰
慎勿撥無因果 莽莽蕩盪招禍

細說二

殺盜淫妄不除 豈得泥犁免墮
還有向上一言 頭上便是青天
秋月梧桐滴露 春風楊柳含煙
萬曆辛丑歲八月初三日 吳郡嚴澄和南書。

作品目錄


卷之一七佛
毗婆屍佛
屍棄佛
毗舍浮佛
拘留孫佛
拘那含牟尼佛
迦葉佛
釋迦牟尼佛
附諸師拈頌諸經語句
卷之二應化聖賢
文殊菩薩 天親菩薩
維摩大士 善財
須菩提尊者 無厭足王(緊那羅王附)
舍利弗尊者 鴦崛摩羅尊者
賓頭盧尊者 障蔽魔王
那吒太子 廣額屠兒(文殊思業禪師附)
秦跋陀禪師 金陵寶志禪師
雙林善慧大士 南嶽慧思禪師
天台智者禪師 泗州僧伽大聖(萬回附)
天台豐干禪師 天台寒山子
天台拾得子 明州布袋和尚
法華志言大士 扣冰澡先古佛
千歲寶掌和尚 懶殘
法順大師 清涼澄觀國師
卷之三西天祖師
一祖摩訶迦葉尊者 二祖阿難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四祖優波鞠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彌遮迦尊者
七祖婆須密尊者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九祖伏馱密多尊者 十祖脅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馬鳴尊者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十四祖龍樹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羅睺羅多尊者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尊者(章次列於東土祖師)
卷之四東土祖師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
二祖慧可大祖禪師
三祖僧璨鑒智禪師
四祖道信大醫禪師
五祖弘忍大滿禪師
六祖惠能大鑒禪師
卷之五六祖下第一世
南嶽懷讓禪師 青原行思禪師
六祖下第二世
江西馬祖道一禪師(南嶽讓嗣。南嶽一世)
南嶽石頭希遷禪師(青原思嗣。青原一世)
卷之六二祖旁出法嗣
僧那禪師 向居士
四祖旁出法嗣
牛頭山法融禪師 牛頭山智岩禪師(融禪師嗣)
牛頭山智威禪師(法持禪師嗣。持慧方禪師嗣。方岩禪師嗣)
安國玄挺禪師(威禪師嗣) 天柱崇慧禪師(二人)
徑山道欽禪師(鶴林玄素嗣。素牛頭威嗣)
天台雲居智禪師(佛窟惟則嗣。則牛頭慧忠嗣。忠牛頭威嗣)
鳥窠道林禪師(徑山欽嗣)
五祖旁出法嗣
嵩岳慧安國師 壽州道樹禪師(北宗秀嗣)
嵩岳破灶墮和尚(安國師嗣) 嵩岳元圭禪師(二人)
終南惟政禪師(嵩山普寂嗣。寂北宗秀嗣)
嵩山峻極和尚(破灶墮嗣)
六祖旁出法嗣
司空山本凈禪師 南陽慧忠國師
永嘉玄覺禪師 西京荷澤神會禪師
圭峰宗密禪師(遂州道圓嗣。圓荊南惟忠嗣。忠磁州法如嗣。如荷澤嗣)
卷之七未詳法嗣
泗州塔頭 講肇論僧
道流在佛殿(法師入佛殿) 六通院僧
聖僧像 死魚浮水
馮延巳 問聖僧年
偃台感山主 僧見地藏
鷂子趁鴿 問無揀
廣南住庵僧 圓通和尚
童子上經 先凈照禪師
曹溪主衣缽僧 高麗觀音
長明燈 護國天王
五蘊偈 犬傷持缽僧
宋太宗 茶陵郁山主
因禪師 樓子和尚
神照本如 上竺圓智
公期和尚 雲頂禪師
終夏不說(老宿畜童) 二庵主
舉九年面壁 師子捉兔
婆子燒庵 婆子到趙州
跨驢人 肇法師
雙溪布衲 法海立禪師(天寧明附)
幽棲和尚 老洞華嚴
太瘤 歐陽文忠公
醫官僧 無鬼論
古德油糍 定僧問彌勒
元曉 修雅法師
文通慧
卷之八六祖下第三世上
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南二。馬祖嗣)
池州南泉普願禪師
卷之九六祖下第三世下
杭州鹽官海昌院齊安國師(南二。馬祖嗣)
廬山歸宗智常禪師 明州大梅法常禪師
池州魯祖山寶雲禪師 洪州泐潭常興禪師
洪州泐潭法會禪師 洛京佛光如滿禪師
婺州五泄山靈默禪師 幽州盤山寶積禪師
蒲州麻谷寶徹禪師 湖南東寺如會禪師
虔州西堂智藏禪師 越州大珠慧海禪師
池州杉山智堅禪師 水潦和尚
澧州苕溪道行禪師 撫州石鞏慧藏禪師
袁州南源道明禪師 朗州中邑洪恩禪師
潭州三角總印禪師 汾州無業禪師
信州鵝湖大義禪師 京兆興善惟寬禪師
常州芙蓉大毓禪師 利山和尚
松山和尚 唐州紫玉山道通禪師
五台山隱峰和尚 泉州龜洋無了禪師
南嶽西園曇藏禪師 磁州馬頭峰神藏禪師
潭州華林善覺禪師 烏臼和尚
石臼和尚 鎮州金牛和尚
亮座主 百靈和尚
則川和尚 忻州打地和尚
潭州秀溪和尚 江西椑樹和尚
浮杯和尚 潭州龍山和尚
蒙溪和尚 襄州龐蘊居士(四十七人)
澧州葯山惟儼禪師(青二。石頭嗣)
鄧州丹霞天然禪師 潭州大川禪師
潮州靈山大顛禪師 潭州長髭嚝禪師
潭州招提慧朗禪師 長沙興國振朗禪師
汾州石樓禪師 鳳翔法門佛陀禪師
澧州大同濟禪師(十人)
荊州天皇道悟禪師(據符碑嗣石頭)
天王道悟禪師(據丘碑嗣馬祖。未定宗派。二人)
卷之十六祖下第四世
洪州黃檗希運禪師(南三。百丈嗣)
卷之十一六祖下第四世
福州長慶大安禪師(南三。百丈嗣)
福州古靈神贊禪師 杭州大慈寰中禪師
天台平田普岸禪師 瑞州五峰常觀禪師
潭州石霜性空禪師 廣州和安寺通禪師
洪州東山慧禪師 百丈山涅盤和尚(十人)
趙州觀音從諗禪師(南泉嗣)
湖南長沙景岑禪師 鄂州茱萸山和尚
衢州子湖利蹤禪師 終南雲際師祖禪師
鄧州香嚴義端禪師 池州靈鷲閑禪師
日子和尚 蘇州西禪和尚
池州甘贄行者(十一人)
洪州雙嶺玄真禪師(鹽官嗣)
芙蓉靈訓禪師(歸宗嗣) 漢南高亭和尚
新羅大茅和尚 五台山智通禪師(四人)
鎮州普化和尚(盤山嗣) 壽州良遂禪師(麻谷嗣)
虔州處微禪師(西堂嗣) 金州操禪師(章敬腪嗣。腪馬祖嗣)
戒靈禪師(永泰湍嗣。湍馬祖嗣) 五台秘魔岩和尚
湖南祇林和尚(三人)
卷之十二六祖下第四世
潭州溈山靈佑禪師(百丈嗣。溈仰宗)
潭州道吾宗智禪師(青三。葯山嗣)
潭州雲岩曇晟禪師 華亭船子德誠禪師
宣州椑樹慧省禪師 鄂州百岩明哲禪師
澧州高沙彌(六人)
京兆翠微無學禪師(丹霞嗣)
吉州孝義性空禪師(二人) 仙天禪師(大川嗣)
漳州三平義忠禪師(大顛嗣)
馬頰山本空禪師 本生禪師(三人)
潭州石室善道禪師(長髭嗣)
澧州龍潭崇信禪師(天一)
卷之十三六祖下第五世
睦州陳尊宿(南四。黃檗嗣) 福州烏石靈觀禪師(二人)
益州大隨法真禪師(長慶安嗣)
福州靈雲志勤禪師(二人)
洪州新興嚴陽尊者(趙州嗣)
揚州光孝慧覺禪師 婺州木陳從朗禪師
婺州新建禪師 杭州多福和尚
益州西睦和尚(六人)
明州雪竇常通禪師(長沙嗣)
石梯和尚(茱萸嗣) 紫桐和尚(子湖嗣)
日容遠和尚(二人)
襄州關南道吾和尚(關南常嗣。常鹽官嗣)
漳州羅漢和尚(二人)
瑞州末山尼瞭然禪師(高安愚嗣。愚歸宗常嗣)
婺州金華俱胝和尚(天龍嗣。龍大梅常嗣)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溈仰宗。溈山嗣)
鄧州香嚴智閑禪師 杭州徑山洪諲禪師
滁州定山神英禪師 京兆府米和尚
元康和尚 襄州王敬初常侍
鄭十三娘(八人)
卷之十四六祖下第五世
鎮州臨濟義玄禪師(黃檗嗣。臨濟宗)
卷之十五六祖第五世
潭州石霜慶諸禪師(青四。道吾智嗣)
潭州漸源仲興禪師(二人) 僧審禪師(雲岩晟嗣)
澧州夾山善會禪師(船子誠嗣)
舒州投子大同禪師(翠微學嗣)
郢州清平令遵禪師(二人)
鼎州德山宣鑒禪師(天二。龍潭嗣)
卷之十六六祖下第五世
瑞州洞山良價禪師(青四。雲岩晟嗣。曹洞宗)
卷之十七六祖下第六世
睦州刺史陳操居士(南五。陳尊宿嗣)
袁州南塔光涌禪師(溈仰宗仰山嗣)
杭州無著文喜禪師(二人) 雙峰古禪師(先雙峰嗣。峰溈山嗣)
魏府興化存獎禪師(臨濟宗。臨濟嗣)
魏府大覺和尚 鎮州寶壽沼禪師
鎮州三聖慧然禪師 定州善崔禪師
幽州談空和尚 虎溪庵主
覆盆庵主 桐峰庵主
杉洋庵主 定上座
奯上座(十二人)
瑞州九峰道虔禪師(青五。石霜諸嗣)
台州湧泉景欣禪師 邵武龍湖普聞禪師
潭州雲蓋志元禪師 鳳翔石柱禪師
張拙秀才(六人)
澧州洛浦元安禪師(夾山會嗣)
撫州黃山月輪禪師 洛京韶山普寰禪師
鄆州四禪禪師 鳳翔天蓋山幽禪師(五人)
鄂州岩頭全奯禪師(天三。德山鑒嗣)
福州雪峰義存禪師 泉州瓦棺和尚
襄州高亭簡禪師(四人)
卷之十八六祖下第六世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青五。曹洞宗。洞山嗣)
洪州雲居道膺禪師 撫州疏山匡仁禪師
青林師虔禪師 高安白水本仁禪師
潭州龍牙居遁禪師 益州北院通禪師
京兆蜆子和尚 越州干峰和尚
澧州欽山文邃禪師 九峰通玄禪師(十一人)
卷之十九六祖下第七世
吉州資福如寶禪師(南六。溈仰宗。西塔穆嗣。穆仰山嗣)
郢州芭蕉慧清禪師(南塔通嗣)
汝州南院慧顒禪師(臨濟宗。興化嗣)
守廓侍者(二人)
汝州西院思明禪師(寶壽沼嗣)
寶壽第二世和尚(二人)
洪州同安常察禪師(青六。九峰虔嗣)
吉州禾山無殷禪師(二人)
鳳翔青峰傳楚禪師(洛浦安嗣)
袁州木平善道禪師(蟠龍文嗣。文夾山會嗣)
郢州桐泉山禪師(黃山輪嗣)
台州瑞岩師彥禪師(天四。岩頭奯嗣)
福州羅山道閑禪師(二人)
福州玄沙師備禪師(雪峰存嗣)
福州長慶慧棱禪師 漳州保福從展禪師
福州鼓山神晏禪師 龍華照布衲
明州翠岩令參禪師 越州鏡清道怤禪師
報恩懷岳禪師 安國弘[啖-口+王]禪師
長生皎然禪師 越山師鼐禪師
太原孚上座(十二人)
卷之二十六祖下第七世
撫州金峰從志禪師(青六。曹洞宗。曹山嗣)
處州廣利容禪師(二人) 洪州同安丕禪師(雲居膺嗣)
杭州佛日本空禪師 池州嵇山章禪師
朱溪謙禪師 南康雲居道簡禪師(五人)
護國守澄禪師(疏山仁嗣) 黃檗慧禪師
伏龍奉璘禪師(三人)
襄州石門獻蘊禪師(青林虔嗣)
京兆重雲智暉禪師(白水仁嗣)
杭州瑞鹿幼璋禪師(二人) 報慈藏嶼禪師(龍牙遁嗣)
韶州雲門文偃禪師(天四。雪峰存嗣。雲門宗)
卷之二十一六祖下第八世
吉州資福貞邃禪師(南七。溈仰宗。資福寶嗣)
郢州芭蕉繼徹禪師(芭蕉清嗣) 彭州承天辭確禪師(二人)
汝州風穴延沼禪師(臨濟宗。南院嗣)
鐵胡穎橋安禪師(二人)
郢州興陽歸靜禪師(西院明嗣)
鄂州黃龍誨機禪師(天五。玄泉彥嗣。彥岩頭奯嗣)
婺州明招德謙禪師(羅山閑嗣)
漳州羅漢桂琛禪師(玄沙嗣)
安國慧球禪師 福州大章契如禪師
天台國清師靜上座(四人)
泉州招慶道匡禪師(長慶棱嗣)
襄州鷲嶺明遠禪師 太傅王延彬居士(三人)
谷山行崇禪師(保福展嗣) 漳州報恩道熙禪師
招慶省

作者簡介


瞿汝稷(1548年——1610年),字元立,號那羅窟學人、幻寄道人、槃談等,南直隸蘇州府常熟(今屬江蘇)人。瞿景淳之子。以父蔭受職,三遷至刑部主事,出知辰州府,任職長蘆鹽運使,累官至太僕少卿。幼秉奇慧,博覽強記,宿通內外典。歷從紫柏、密藏、散木等諸公游,又聞禪法於竹堂寺之管東溟。其後紫柏真可禪師於徑山刻大藏,汝稷乃為文導諸善信,共襄斯舉。又於佛前發誓,願荷法藏。萬曆三十年(1602年),撮匯歷代禪宿法語為《指月錄》三十卷,盛行於世。康熙十八年(1679年),有聶先者,編續《指月錄》二十卷以接踵其書。瞿汝稷另著有《石經大學質疑》、《兵略纂要》、《瞿冏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