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庄街道

位於無錫主城區南部

華庄街道位於無錫主城區南部,隸屬於無錫經濟開發區,是無錫經濟開發區未來發展的核心區和主陣地。轄區面積37.4平方公里,人口83552人(2010年) 。轄區內有無錫市民中心、無錫市青少年宮、太湖國際博覽中心、尚賢河濕地公園等市政配套設施。街道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園區配套日趨完善,成功引進了來自英國、美國、德國、日本、韓國、加拿大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百餘家中外企業進駐,已成為蘇南地區極具發展潛力的增長點和開發亮點。基礎教育、社區服務、社區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打造了以生態良好、適宜投資創業和居住就業為特色的和諧發展示範區。秉承“親商、安商、富商”的宗旨,以一流的環境、優質的服務成為海內外有識之士再創輝煌的理想熱土和新興的宜居之城。

歷史沿革


原名華大房庄,后簡稱今名。1949年為華庄鎮,1950年改華庄鄉,1958年改紅旗公社。1983年改紅旗鄉。1985年改華庄鎮。1996年,面積37平方千米,人口4.8萬人,轄華庄、新村、龍渚、袁塘橋、建華、南張、友誼、旺安、落霞、蠡橋、南場、塘鐵橋、嘉禾、巡塘、農聯、太湖、桑園、南庄、周潭、震湖、蔣洞、黃巷、華庄漁業23個行政村和華庄居委會。2002年6月原新安鎮撤銷併入(2006年1月1日正式將新安劃歸無錫市新區)。2006年撤銷華庄鎮設立華庄街道(2007年1月27日正式將沙墩港、李東、新莊、新虹、中華、華聯、靜慧寺7村和新安社居委劃出成立新安街道,由無錫市新區管理)。

介紹

華庄街道 2張
華庄街道
華庄街道原名華大房庄,后簡稱今名。1949年為華庄鎮,1950年改置華庄鄉,1958年稱紅旗公社。1983年改置紅旗鄉。1985年撤鄉改置華庄鎮。2002年6月原華庄鎮與新安鎮合併,成立華庄鎮。新安鎮位於華庄鎮東部,面積26平方公里。因元置新安巡檢司於此,故名。1949年為新安鎮,1950年改置鄉,1958年改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鄉,1988年撤鄉改鎮。2006年撤鎮設街。
華庄街道工業起步較早,是無錫的工業重點鄉鎮之一。現有工業企業近800家,已形成機械、冶金、輕紡、機電、輕工、建材、電子、化纖等八大支柱產業。全鎮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無公害大米、無錫水蜜桃、太湖水產等享譽海內外。小城鎮建設發展迅速,別具特色。早在1986年8月就被國家科委、計委等23個部委確定為首批小城鎮社會發展綜合示範試點鎮;1990年被命名為首批江蘇名鎮;1992年被正式命名為國家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1996年被命名為首批江蘇省衛生鎮;1998年被命名為省新型示範鎮。

概況

位於濱湖區南部。東臨新安街道、旺庄街道碩放街道,南為太湖,西接太湖街道,北靠南長區揚名街道、金匱街道。面積40.1平方千米,人口4.63萬人(2011年)。轄落霞苑第一、落霞苑第二、落霞苑第三、太湖、農聯、周潭、雙茂、桑南、龍渚、華新、旺安、凱發苑第一、華庄、水鄉苑第一、水鄉苑第二15個社區。辦事處駐蘇錫東路48號。

行政區劃


城鄉分類

320211006:
代碼名稱
001111華庄社區
002111落霞苑第一社區
003111凱發苑第一社區
005112旺安社區
006111落霞苑第二社區
008112太湖社區
009112農聯社區
010112龍渚社區
013112周潭社區
014112桑南社區
016112華新社區
017112雙茂社區
018112落霞苑第三社區
019112水鄉苑第一社區
020112水鄉苑第二社區

文化


特色文化

街道開展了“星級社區”評選活動和“一居一品”創建活動。各社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創建“黨建型社區、文化型社區、服務型社區、民主法治型社區”等特色社區活動推動整個工作。同時積極參與各類爭先創優活動,啟動了“美麗七色花,和諧新氣象”學校、社區攜手共創和諧社會互動活動。
文體健康等事業迅速發展。聘任了多名社區業餘文體輔導員結對到各社居委開展文體指導。街道和各社區08年共舉辦各類文藝演出活動30餘場,。
“台協姐妹會”組織成員積極向各福利中心、養老院、兒童福利院等捐錢捐物,奉獻愛心。2008年7月,她們參觀了旺庄街道社會福利中心,不久就為中心籌資5萬多元,搭建了50平方米的擋雨棚,使老人們雨天也可進行戶外活動。

社會


街道建設

2008年街道按時完成了海力士二期工程、新港物流園等項目的拆遷任務。全年共動遷企業78家,村民住房拆遷613戶,總面積達30.9萬平方米。07年,街道保質保量地完成了IC配套園等29萬平方米安居房建設,並交付使用。將原街道辦事處地塊置換出,大力配合廣場項目建設。同時在無錫軟體園西側,騰出土地興建無錫軟體園旺庄創業中心。
新城的快速推進令華庄街道拆遷安置任務驟增,僅08年該街道就拆遷61多萬平方米,其中住宅1800多戶、36萬多平方米,非住宅132家、25萬多平方米,安置房開工建設面積達83萬平方米,超過了前三年街道拆建總和。

特色農業

農業園區形成了3萬畝的糧食高產園區和萬畝連片蔬菜種植園區,先後新建了600多個連片日光節能溫室。2003年,糧食總產量2700萬斤,蔬菜總產量8000多萬斤。畜牧園區。先後培植103戶養殖大戶,2003年又在照什八庄村佔地1000畝建設奶牛養殖園區。該園區建成后將形成千畝園、萬頭牛規模,年產鮮奶6萬噸,收入達億元。工副業園區。在市區黃金地段吸納100多家民營企業搞開發,現有建築建材企業56個,白灰窯264座,商業批零、飲食服務點442個,各類運輸車輛1453輛。生態園區。改造殘破蔬林地10000畝,建設集“人文景觀相結合,花草樹木相配套,亭台雕塑相點綴”為一體的萬畝金沙生態畜牧園。退耕還草還林10000畝,建成萬畝優質苜蓿草園。

社會服務

街道2004年起就全面實施了“就業安置、社會保障、扶貧幫困”三大陽光工程,實施了一系列創新性惠民政策,使全街道被征地農民充分享受到“看病基本不要錢、物業管理不付錢、九年義務教育全免費”的普惠政策,享受到比城市居民更優越的待遇。
積極做好失地農民保障工作,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措施得到落實,歷次被征地人員保障待遇落實率保持100%,街道社保覆蓋率基本達到100%,新辦企業職工參保率達100%。08年街道補貼發放各類農村養老金2000餘萬元,使16000餘名失地農民得到不同程度補助。
扶貧幫困工作紮實開展。以低保戶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補助標準,全年發放扶持資金133萬元。積極開展慈善募捐活動,募得慈善基金300萬元,全年共計發放各類送溫暖、優撫、低保、社會救助資金230萬元。
開展對大齡失業職工、失地農民和就業弱勢群體的再就業援助。旺庄街道全年舉辦各類培訓班11期,共培訓下崗失業人員320人,無業人員職業指導2100餘人。08年實現新增就業人數3500餘人,其中下崗人員、失地農民680餘人,城鎮失業登記率控制在1%以內。

社會事業

街道出台了大集體人員、非農戶人員的社保接續安置政策,完成失地、失業人員就業1680人,新增就業崗位2340個,其中政府購買崗位200個,安置大集體職工2223人,接續非農戶人員320人,實現社保擴面1200人。失地農民保障安置率100%。兒童預防保健率達97%;農村大病參保率達100%。民政老齡工作有序推動。完成捐款籌資60多萬元,發放低保金98萬元,發放春節一次性補助款30多萬元,發放其他各類補助款50多萬元。
新農合實施以來,累計籌集資金6808.68萬元,農民實際報銷醫療費用5383.34萬元,共有31848萬人受益。農合人均籌資標準將由240元提高到390元。其中,財政補貼由60元提高到125元;補貼由60元提高到120元;村個人出資120元;低保戶、五保戶所需資金由區大病醫療救助基金支付。同時,大病醫療救助資金籌集標準由人均30元提高到人均40元。住院醫療費用結報比例及部分病種按病種結算結報比例也有所提高。如在區內一級醫院住院,住院醫療費用在4000元以內的可報銷65%,而今年住院醫療費用在2000元以內的報銷55%。

社區教育

基礎教育
轄區內教育資源豐富,無錫師範附屬太湖新城小學,無錫市和暢實驗小學,無錫市太湖新城初中均位於轄區內。
銀髮關愛團
成立“銀髮關愛團”。華庄街道有6000餘名未成人,青少年教育問題一度十分突出。據統計,這裡曾經有數十名年輕的吸毒者,後進或處於違法犯罪“邊緣”的孩子也為數不少。對此,老同志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近年來,在街道黨工委和辦事處全力支持下,街道關工委組織廣大老同志,成立了以關心幫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為己任的”銀髮關愛團”,通過建設教育基地、結對幫教、創新教育形式等途徑,引導和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並為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
三天教育
進行“三天”教育。街道關工委老同志們近年來推動實施的一項“重點工程”是營造一個有利於青少年成長的良好外部環境,以“貧困的昨天、幸福的今天、美好的明天”為展示內容,擁有400餘張圖片的“三天”教育基地,以及養成教育基地、心理諮詢室、外來青少年管理中心、綠色上網中心等7個教育基地陸續建成投入使用,成為孩子們培養理想信念的“精神家園”。據不完全統計,參觀過“三天”教育基地的中小學生已達萬餘人次。在街道關工委倡導、扶持下,擁有20平方米面積、200冊以上圖書的家庭“小書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孩子們家中。08年華庄街道有近5000名中小學生有了自己的“小書房”,覆蓋面超過80%。
心理諮詢室
建立“心理諮詢室”。在街道轄區內的7所中小學校,老同志們與學校共建了“心理諮詢室”,義務擔任諮詢員。孩子們所遇到的點滴“成長煩惱”,都可以向善解人意、循循善誘的“老爺爺”傾訴,並得到無微不至的指導。街道關工委負責人介紹,最多時,老同志與”問題”青少年結成的幫教對子有50多個,他們的精神面貌都已明顯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