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暑
伏暑
● 英文名稱:Latent Summerheat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 長夏受暑,過夏而發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發者少輕,霜既降而發者則重,冬日發者尤重。(《溫病條辨》)
● 暑熱或暑濕病邪郁伏而於秋冬季節發病急驟的溫病。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伏暑是發於秋、冬,但以暑濕或暑熱見症為主的溫病。暑邪郁伏時間越長,癥狀越嚴重。
● 暑邪郁伏時間短者,發於氣分,有發熱、心煩、口渴、脘痞、舌苔膩等氣分暑濕的特徵;暑邪郁伏時間長者,發於營分,見發熱、心煩、口乾、舌絳苔少等營熱陰傷的特徵。
● 伏暑的首要因素是暑濕或暑熱邪氣內伏,其次是被新感所誘發。至於新感的邪氣,可以是風寒,也可以是風熱。秋、冬季節一般來說是偏於寒涼,容易感受風寒邪氣,如果秋、冬季節氣候反常,應寒反溫,也可以外感風熱邪氣,歸根結底是新感引動伏邪,內外相引而發病。
● 多發生於秋、冬季節。
● 起病急驟,一發病即見以暑濕或暑熱內伏為主的證候。
● 初起發於氣分而兼表證者,類似感冒,但是又有暑濕在里的表現,所以有別於感冒。
● 病變過程中可以出現但熱不寒,身熱夜甚,天明得汗稍減而胸腹灼熱不除,大便不爽,色如黃醬,肛門灼熱的濕熱夾滯郁阻胃腸證,這也是伏暑的特徵之一。
● 在濕熱流連氣分的階段,可以郁發白㾦,暑熱邪氣深入營分、血分,也可以出現發斑或其他部位的出血。
● 該病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散發性腦炎、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傷寒等散發於秋、冬季節者。
● 秋、冬季節,氣溫下降,天氣轉涼,人體腠理閉塞,若已有伏邪,再受外感引動,則容易致病,發為伏暑。所以在秋冬季節,應當注意保暖防寒,防止感受外邪。平時應當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能力。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劉景源。劉景源溫病學講稿。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 [3] 馬健。溫病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