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家台
燕家台
燕家台村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西北部清水鎮轄區,距北京市中心約100公里。地處東西龍門澗匯合處的台地上,東西兩股溪水像兩條長龍匯於村口,然後流向清水河,得名“二龍台”,后因一燕姓人家最早住在這裡,被改稱為燕家台。全村現有村民230戶,560餘人,村莊面積8萬平方米。這裡不僅保留下來許多完好的古民居,而且還發掘出土過不少文物古迹。村落的歷史悠久,商代即有人跡,元代開始有正史記載。相傳明初永樂皇帝曾派人到此選皇陵,如果真的被選定了,村裡的人就要全部遷走,於是村上的人們將“燕家台”改稱“晏駕台”,因為過去把皇帝死了稱為“晏駕”。果然來選址的人認為很不吉利,沒選在此地。於是人們又將村名改了回來,仍叫“燕家台”直至今日。村中存一古廟“通仙觀”,建於元代,曾是白雲觀的下院。現廟已毀,僅存廟碑二塊。村東北為著名遊覽區東龍門澗。龍門澗內幽深陡峭,景色壯觀,有“燕京小三峽”之稱。
走進燕家台村,無論是飛檐翹角的老宅,還是殘垣斷壁的寺廟,都注入了雅緻、空靈、通透的意境,讓人賞心悅目,品味無窮。燕家台村歷史悠久,古迹眾多,元代的通仙觀遺址猶在,通仙觀碑刻保存完好,被列為門頭溝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單說燕家台村子的位置,東龍門澗與西龍門澗兩水環繞一台地,四周群山環抱,既有元代的道家輿地建觀,又有明代的皇家預選陵寢,是一塊名副其實的寶地。著名的龍門澗風景名勝區就在村子的地界內。
燕家台由於位置的獨特,對於軍事防禦也非常重要,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這裡的軍事地位,修築關隘城堡雄踞要津。特別是它周邊的一些著名關隘,如天津關、梨園嶺等,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多戰事。
燕家台地處門頭溝西部的深山區,周邊峰巒突起,溝壑縱橫,古道交錯貫穿東西南北,這裡是門頭溝西山大道的延伸線,西靠北京最高峰東靈山,北臨自然保護區黃草梁,東接柏峪、爨底下、齋堂古道一線,南通清水古鎮區域中心。
燕家台村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在距京城如此遙遠的一個山村裡,古代多道人及將士生活於此地,近代出過已知的兩位秀才;在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又誕生了不少抗戰英雄。
這裡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蘊藏著濃郁的民俗風情和豐厚的鄉土文化,世代傳承,留住了昔日歷史和文化的烙印。
燕家台過街樓是新中國建立初引西澗水上山之後建的仿古建築,群眾稱之為“券門”。原來有石階可通樓上,樓上有“城三”、“老虎吃羊”、“象棋”等棋盤,可供人們消夏遊戲。樓上從未供神,建有四角涼亭。又因燕家台為多項農村工作的視察典範,市區幹部來此人多,一見該過街樓之照片便會親切地說道:“這是燕家台”。
將軍石
龍門澗的山巒巍峨奧妙,給燕家台村民自然的親近感。龍門澗的溪水甘甜可口,滋養了燕家台村的村民,造就了他們樸素的性格。龍門澗的奇特在於它集各種美妙於一體。
春日來臨,冰雪初融,群山滴翠。龍門澗內生命初醒,熱鬧非凡。春水在石路邊暢快地奔跑,山花在崖上開得爛漫,溫柔而慵懶的春陽吻接大地,吻接新芽,吻接你感動自然的心境。
夏日,溪流奔涌,涼風習習,那些蒼翠欲滴的濃蔭給了你生命繁盛的景象。流水攜一絲涼意,梳理著翠綠的樹葉與水草,岩崖上珍珠飛濺的瀑布恣意地抒發著夏日的激情。暖風吹拂著峻峭的山崖,吹拂著涓涓流水,吹拂著你探求自由的心緒。
秋日是龍門澗最燦爛的季節。鶯燕花蝶,層林盡染。悠遠的晴空湛藍而碧凈,成為這裡四季最動人的顏色。
冬日,龍門澗變得寧靜而悠遠。山巒沒有蒼翠的遺蔽,顯出本來的紋理,似北方的雄渾又不掩峻險。河面冰清玉潔,在日出日落的溫差中,變幻著奇妙的冰紋。冰凝的瀑布下,細細的流水發出沁人心脾的音樂。
若感受龍門澗一年四季的景緻,才識得她神秘的面容。走人這山水畫卷,輕鬆愜意、浪漫自由。
北方的地質博物館
龍門澗內的峽谷溝壑、石林山澗千姿百態,它的形成經歷了億萬年的滄海桑田。
北京市在地質構造上正處於華北地區中部——燕山沉降帶的西部。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既經過大幅度的下降,接受巨厚的沉積,又產生過劇烈的造山運動。特別是中生代,以燕山運動為主的造山運動,構成了北京地區地質構造格架和地貌的雛形。伴隨著地殼運動的發展,褶皺變形和斷裂發育廣泛。其中,位於官廳山峽地區的燕家台至沿河城斷裂帶和東靈山斷層,長達數十公里,龍門澗正在此處。
龍門澗周圍的山體由石灰岩組成,夾有白雲岩和砂岩,石灰岩為可溶性岩石,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億萬年前的地殼運動使岩層變形,產生褶皺、解理和斷裂,後來的風化、水蝕作用又將這裡開鑿成兩條10餘公里長的大峽谷。
在龍門澗的景緻中也有不少是在地殼運動中形成的。例如一處名為“烘雲托月”的美景,就是一個小型花崗閃長岩侵入體。又如“一線天”是北東向解理規模最大的一條,長達1000餘米,張開最大寬度至10餘米。從澗口至龍潭瀑布之間,可見三條暗紫色的閃長岩岩脈,沿東北向解理侵入,與周圍岩直立相交,“鬼斧神劈”一景就是其中一條,它好似一把巨型板斧劈入堅硬的岩石中,白雲岩脫落的一側露出“斧刃”,構成陡峭的澗壁。這些奇觀的產生,幾乎全是距今一億年前燕山造山運動的結果。
雖然外界是雄渾的山巒,但進入澗中,卻別有一番景象。石柱、溶洞、水潭、以及千姿百態的岩石造型使得龍門澗形成了北方罕見的岩溶地貌。作為北京市最大的嶂谷,龍門澗被學者譽為中國“北方的地質博物館”。
生物的棲息地
龍門澗的植被因山而異,從谷底到峰巔,一條條綠色的緞帶系在腰間,似項鏈,如花環。這裡草木茂盛,同時也是動物的天堂。有青羊、山豬、狍子及國家一類保護動物褐馬雞,野生動物如松鼠、鼯鼠、雉雞等隨處可見;另有珍稀物種北京雪蓮,以及黃芩、柴胡、遠志、知母、蒼朮、桔梗、野百合等上百種中草藥。
導演的青睞之地
龍門澗以其神奇、雄偉、綺麗成為拍攝影視劇的天然外景地。1993年夏,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的一場戲《落鳳坡》就是在這裡拍攝的,《還珠格格Ⅲ》中的“幽幽谷”場景亦選擇了此處。
金元之際是我國歷史上第三次民族融合的高潮。他的途徑主要是京西古道,當時丘處機在山東傳道,正值南宋、金、西遼、西夏、大理等各據一方。隨後,蒙古汗國興起,割據北方。幾大政權競相逐鹿中原。由於丘處機名氣極大,南宋、金和蒙古三個政權都爭相延請他輔佐,“真佑乙亥(1215),金(金宣宗)主召,不起。己卯(1219),(宋寧宗)宋遣使來召,亦不起。”拒絕了金宣宗和南宋寧宗召見。那時,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正率鐵騎大舉西征。己卯(1219)年五月,成吉思汗派親近侍衛劉仲祿為特使,持“虎符、璽書,”(即親筆信)相聘。信中說:“訪聞先生博物洽聞,朕心仰懷,願茅廬三顧,敬邀先生。山川懸闊,有失躬迎,選差近侍官劉仲祿備輕騎素車,不遠千里,不以沙漠悠遠為念。”丘處機審時度勢,於公元1219年毅然接受成吉思汗之邀,“處機乃與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西去雪山(今阿富汗境內興都庫什山))行營拜見。
公元1220年二月到燕京(今北京),進入京西古道,當走到門頭溝區天津關、燕家台附近的德興府(今河北省涿鹿縣),看到山谷連綿,峭壁懸崖,聽聞路途遙遠,唯恐自己年老體弱(當年72歲),與欽差商議暫時不去雪山,待來年拜會大汗,同時上書一封,派快馬直送成吉思汗行宮,文中寫道: “登州棲霞縣誌道邱處機近奉旨遠召。伏聞皇帝天賜勇智,今古絕倫,道協威靈,華夷率服。便欲投山竄海,不忍相違。且當冒雪沖霜,以圖一見。及到燕京,聽聞遙遠,遂與宣差劉仲祿商議,不若且在燕京德興府等處盤桓暫住。自納奏帖,伏望皇帝早下寬大之詔。詳其可否?”
丘處機此次西行“經數十國,地萬餘里,始達雪山。”在萬里西行的過程中,沿途修建道觀多所、招收信徒無數。在行至今天的蒙古國西部科布多時,丘處機將弟子宋道安、李志常等留下,建立了全真道觀,成立全真教的組織。在京西燕家台修建通仙觀也是他在德興府盤桓期間的碩果之一。史書和現存通仙觀碑文都記述了這段歷史。
元代學者熊夢祥《析津志輯佚·屬縣·宛平縣·古迹》載:“龍門:門在宛平縣燕家台天津嶺,上名九山,下有潭,祈雨必應。先於遇先(註:作者認為應為“通仙”)觀居止,次可至潭所。”講出了古時候這裡既是戰略要地,又是神仙之所。
明代宛平縣令沈榜在《宛署雜記·山川·寺觀》中記載更加明確:“墨雲山,在縣西二百餘里,下有黑龍潭,栢谷(古時谷通峪)間,有張仙洞,深闊二丈余,塘之下有通仙觀。┅┅通仙觀,在齋堂村,離城二百里。元長春真人結茅以居,元帥劉津置田十(註:碑中為“七”)頃,漸創宮闕。提舉王道明記。”
通仙觀現存二通石碑均稱《重修通仙觀碑銘並序》。其一(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高109厘米、寬64厘米、厚16厘米。其二(明)嘉靖九年(1530)高115厘米、寬66厘米、厚17厘米。
碑文對這段歷史記述更為詳細,丘處機率弟子雪山應召,西行途中發現燕家台實為風水寶地,“附宛平縣之北二百里許,鄉曰齋堂,堡為清水,有觀曰通仙。實清和大宗師舊隱也。其地,上據墨雲山,下瞰黑龍潭,柏谷澗出其東,龍門澗辟其西,景物瑰奇,草木叢茂,真隱士之所棲處,俗呼為燕家台焉。始長春真人應緣海上,將有龍沙之行,盤桓德興府九仙山。一日游是地,顧謂弟子清和師曰:‘隱跡棲真之所,無逾於此,他日宜大有興建。又當南北往來之衢,真可為福地也’”從此引出了尹志平幾修通仙觀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