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站

中國南極內陸考察站

中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正式命名為“中國南極崑崙站”。位置確定為南緯80度25分01秒,東經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位於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西南方向約7.3公里。這也是中國繼在南極建立長城站、中山站以來,建立的第三個南極考察站。

基本信息


國家海洋局2008年10月16日宣布,中國第25次南極考察隊於10月20日從上海出發,啟程前往南極執行南極內陸站建設和考察、中山站改造建設以及南大洋科學考察等任務。這意味著我國首個南極內陸站建設進入實施階段。
崑崙站於2009年1月27日勝利建成。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致電我國南極考察隊,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對中國南極崑崙站的建成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在南極惡劣環境中迎難而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為建設中國南極崑崙站作出突出貢獻的全體考察隊員表示誠摯的問候,並遙祝考察隊員們節日愉快、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建成后的崑崙站,將成為世界第六座南極內陸站。國家海洋局局長孫志輝說,這將實現中國南極考察從南極大陸邊緣向南極內陸擴展的歷史性跨越。
崑崙站的建成意味著,中國將成為第一個在南極內陸建站的發展中國家。魏文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中國雖然是南極的遲來者,起步較晚,但近些年隨著國力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發展,前進的步伐相當快。“崑崙站將是中國南極科考的又一個里程碑。”
從科學考察角度看,南極有四個最有地理價值的點,即極點、冰點(即南極氣溫最低點)、磁點和高點。此前,美國在極點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俄羅斯人的東方站位於冰點之上,磁點則是法國建造的迪蒙迪維爾站,只有冰蓋高點冰穹A尚未建立科考站。
2005年1月18日,中國第21次南極考察隊從陸路實現了人類首次登頂冰穹A。同年11月,中國又首次對中山站與冰穹A之間的格羅夫山地區進行為期130天的科學考察活動。由於率先完成冰穹A和格羅夫山區的考察,中國最終贏得了國際南極事務委員會的同意,在冰穹A建立考察站。
2008年1月12日,中國第21次南極考察隊再次登上冰穹A,為建站做了最後準備。“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們已具備了向南極內陸縱深進入的能力。”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說。
極地冰蓋保存了地球氣候系統波動的獨特記錄,鑽取深冰芯是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科學手段。在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中,中國南極崑崙站深冰芯鑽探成功實現“零”的突破。

命名


國家海洋局2008年10月16日還公布了南極內陸站的站名——“中國南極崑崙站”。對此,相關人員介紹說,這個名字是經過網路徵集的站名,一是因為“崑崙”在我國歷史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長城是我國著名的人文景觀,中山是取孫中山先生的名字,而崑崙則是自然景觀,這幾個名字相得益彰。”此外,該站建在南極大陸的最高點,而“崑崙”則意味著高山,象徵著制高點,因此最終入選。

考察


據報道,選擇在這一地區建立新的南極考察站是因為該地區具備全球獨一無二的科學考察價值。首先,中國人已經領先世人成功到達了冰穹A地區,但冰芯鑽探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必須要建立長期的考察站作為支持,才能進行長期鑽探冰芯。
“目前,人類在全球地面上觀測到的極端最低氣溫,是前蘇聯南極東方站觀測到的-89.2℃,而崑崙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年平均氣溫比東方站還低。”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說,“無論氣候如何變化,我們仍有希望在崑崙站觀測到最新的全球極端最低氣溫。”另外,“在那裡建立天文觀測站相當於在太空站觀測天文,有助於研究暗物質、暗能量。”

設計


崑崙站的總設計師、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張翼博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此次設計的主體建築面積為348.56平方米,“儘管面積不大,但設施可謂一應俱全”。
張翼介紹說,整個建築按照功能分為住宿區、活動區和保障區,包括宿舍、醫務室、科學觀測、衛星通訊、廚房、浴室、廁所、污水處理、發電機房、鍋爐房、制氧機房和庫房等。總的設計原則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既要滿足各種用途的需求,同時又要給駐站人員留出足夠的活動空間。
“冰穹A周圍方圓上千公里都是無人區,景觀也極其單調,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給人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張翼說,“在那裡,最大的挑戰是人的心理壓力,科研人員在科考站至少要待上2個月。因此,在房屋設計上,要儘可能彌補環境對人心理造成的影響。”
為此,考察站的室內設計與傢具的選用多採用溫暖、艷麗的色彩;同時,在寸土寸金的崑崙站,張翼還“奢侈”地設計了一個近3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動室。這個既可作為會議室、又能當餐廳的區域,在他看來,最重要的目的是給駐站人員一個足夠大的交流空間。“充分的交流能顯著地緩解人的孤獨感。”張翼相信,這個大活動室將成為科考隊員最常去的地方,“開會、用餐、聊天都可以”。
張翼說,這種宿舍有點類似於火車上的小包廂,也是上下鋪,但床更寬、更長,屋裡有專門的空間放行李,還有一張可摺疊的工作台,“至少我住在裡面,會覺得舒適”。
但這畢竟不是普通的火車包廂。比如,在每個床頭有一個供氧終端。科考隊員通過它,可以補充氧氣,緩解缺氧造成的不適。位於南極最高點的冰穹A,含氧量僅有海平面的60%。
不僅如此,冰穹A的溫度非常低,即使夏季平均溫度也在-30℃左右,科考隊員在室外活動很容易疲勞。
為此,在淋浴之外,張翼還依照一位曾登頂冰穹A的科考隊員的建議,在浴室里硬“擠”進了一隻浴桶,“它既可緩解疲勞,也能讓人迅速地恢復正常體溫,應該很管用。”

相關信息


在遠離人類居住區的冰穹A建科考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哪怕只有幾百平方米。
張翼說,崑崙站建設的最大困難是現場施工條件和運輸能力的限制。“在冰穹A,施工效率不足國內的一半,而留給施工的時間,只有30天。只能盡量在國內提前做好,運過去。但你又不可能整個做好運過去,因為雪橇的運載能力是有限的。”
設計師首先根據雪橇的運載能力確定考察站的規模,再確定預製與現場組裝相結合的施工模式。
一般拼積木式的組合方式會導緻密閉性與保溫性能降低,經過反覆考慮,最終將整個科考站設計成內部功能倉與外部保溫層兩部分,內部功能倉由若干個可獨立運輸的工程艙拼接組成,施工人員在國內將每個工程艙及其內部裝修全部做好,把這些工程艙運往冰穹A組裝后,再在外部現場安裝保溫圍護層。“這既減少了現場施工,便於運輸,又保證了建築的密閉與保溫性能,”張翼說。
崑崙站的主體建築內部,實質上就是由17個工程艙組成的。每個工程艙大約相當於一個20英尺的集裝箱(大約6米見方)。
為了抵禦低溫,崑崙站的主體結構全部採用耐低溫的不鏽鋼,在-190℃時仍能正常使用。不鏽鋼結構和組合式工程艙外,則是複合夾芯的保溫板。“崑崙站的建成,將標誌著我國邁入了南極考察站建設的第一陣營。”張翼說。
“這不僅是中國人的榮耀,也是整個人類的榮耀。”魏文良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但他同時強調,與建站相比,在冰穹A立住腳要難得多。“這需要一個龐大的支撐系統和保障系統,規模遠遠大於建站本身”。
據了解,崑崙站建成后將依靠1280公裡外的中山站作為保障基地,所有的物資必須靠內陸車隊運輸,單程大概需要18天時間。
魏文良說,這次建設崑崙站,就將動用12輛雪地車運送600多噸物資到冰穹A。“每個雪地車拉4至6個雪橇,整個車隊長達兩公里,如同一列火車”。
為了提高運輸效率,魏文良說,下一步中國將在南極放置固定翼飛機,用於站與站之間的運輸。這也將是崑崙站從度夏站升級為越冬站的前提條件。

南極


簡介

中國為何要在這一地區建設科考站?內陸隊隊員將在建站期間面臨哪些難題?建成后的崑崙站將包括哪些建築設施?有哪些特殊的人性化考慮?……中國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吳軍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為中國南極崑崙站揭秘。

敲開南極科學巔峰之門

極度嚴寒、極度缺氧、“不可接近之極”……這是學者描述冰穹A地區時常說的話。對於中國為何決定將首個內陸科考站地址選在這樣一個自然條件極度惡劣的地區,吳軍用兩個片語精確概括了選址考量——科研熱點、戰略要地。
冰穹A地區所具有的特殊地理和自然條件,使其成為一系列科學研究的理想之地。吳軍說,冰穹A是國際南極科學研究的熱點區域,在冰穹A建立科考站,對這一地區進行持續深入的考察研究,有望幫助中國敲開南極科學巔峰之門。

冰穹A地區優勢

列舉冰穹A的科研優勢,吳軍說,冰穹A地區是國際公認最合適的深冰芯鑽取地點。同時,冰穹A地區可以監測和檢測到全球平均本底大氣環境,得到可用於改進全球大氣環流模式的有關參數。此外,冰穹A位於臭氧層空洞中心位置,是探測臭氧層空洞變化的最佳區域。
冰穹A地區也是進行天文觀測的最佳場所。冰穹A具備地球上最好的大氣透明度和大氣視寧度(天文望遠鏡顯示圖像的清晰度),有3至4個月的連續觀測機會和風速較低等條件,被國際天文界公認為地球上最好的天文台址。
冰穹A地區還是南極地質研究最具挑戰意義的地方。東南極冰下基岩最高點的“甘伯采夫”冰下山脈,是形成冰穹A的直接地貌原因,由於其海拔高度近4000米,是國際公認的南極內陸冰蓋中直接獲取地質樣品的最有利和最有意義的地點。
在冰穹A地區建立中國內陸科考站還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吳軍說,從南極科學研究和話語權的角度來講,南極地區共有4個點最為重要:極點、冰點、磁點和高點。美國、俄羅斯和法國分別在前3個點建立了科考站,僅剩南極內陸最高點冰穹A尚屬“空白”。
南極洲98%的陸地長年被冰雪覆蓋。迄今,各國建成的50多個科考站大多位於南極大陸沿岸的露岩區。只有美國、俄羅斯、德國、日本、法國等少數國家擁有內陸科考站。
“建成后的崑崙站,將成為世界第六座南極內陸站,將實現中國南極科考從南極大陸邊緣向南極內陸擴展的歷史性跨越,這意味著中國將成為第一個在南極內陸建站的發展中國家,”吳軍豪邁地說。

展現“南極精神”之役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從1996年開始,以中山站為出發基地,中國已在中山站―冰穹A斷面上進行了5次內陸冰蓋考察,並於2005年和2008年兩次成功抵達冰穹A。儘管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吳軍坦言,由於冰穹A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在冰穹A建站面臨低溫嚴寒、高原缺氧、施工時間緊迫等諸多挑戰。
崑崙站位於海拔4000多米的南極內陸,含氧量僅為內陸的60%左右,現場夏季最高溫度也僅為零下35℃,“低溫嚴寒與高原缺氧,是對施工人員的巨大挑戰”,吳軍說。
由於崑崙站位於遙遠的南極內陸,從中山站到崑崙站綿延1300公里的建站物資運輸,完全要靠內陸隊隊員駕駛雪地車進行。吳軍預計,這使得內陸隊僅抵達崑崙站施工地點即需要20天左右的時間。
此外,由於南極內陸氣候變化無常,各種不確定因素很多,適合進行施工的周期極短,全部施工建設計劃時間只有30天左右,這對建築的施工與進度提出了極其嚴格的要求。
“沒有什麼艱難險阻能擋住我們探求南極科學奧秘的步伐,我們的內陸隊隊員將再次展現團結、拼搏、奉獻的‘南極精神’,讓五星紅旗在南極冰穹上空再次高高飄揚,”吳軍堅定地說。
他指出,為了提高建站施工的可行性,此次內陸站建站的總原則是根據雪橇的運載能力確定科考站的規模,採用預製與現場組裝相結合的施工模式,盡量減少現場施工。

建設節能環保人性之站

南極條約體系將南極確定為自然保護區,各締約國應全面保護南極環境及依附於它的生態系統。中國在南極內陸建站如何確保不污染環境,守護人類的共同家園?
吳軍說,中國高度重視環保,是負責任的南極條約協商國,因此在籌建內陸科考站時,充分考慮了環境因素的影響,對科考站的建設和運行進行了全面的環境影響分析評估,並制定了相關的環保措施和應急預案,確保在發揮科考站科學平台價值和滿足隊員工作生活需求的同時,儘可能減少內陸站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崑崙站主體建築面積約230平方米,包括宿舍、醫務室、科學觀測場所、廚房、浴室、廁所、污水處理場所、發電機房、鍋爐房、制氧機房和庫房等。吳軍說,主體建築主要採用模塊化或集裝箱式建築構件組裝而成,以減少現場的安裝工作量。
單純的集裝箱式構件節能效果較差,為了減少油料消耗,最大程度地保護環境,崑崙站的主體結構全部採用耐低溫的不鏽鋼,外包複合加芯的保溫板。這樣,整個科考站設計成內部功能艙與外部保溫層兩部分,內部功能艙由若干個可獨立運輸的集裝箱式預製艙拼接而成,施工人員在國內將工程艙及其內部裝修、設備全部做好,把這些工程艙運往冰穹A組裝后,再現場安裝外部保溫圍護層。
“在節能環保方面,我們在內陸站設計過程中更多考慮的是儘可能為科考隊員創造一個溫暖、舒適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吳軍說,建成后的崑崙站周圍方圓上千公里都是無人區,景觀極其單調,給人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這對人的心理是一種嚴峻挑戰,因此在房屋設計上,科考站的室內設計與傢具的選用多採用溫暖、艷麗的色彩,儘可能彌補環境對人心理造成的影響。
在保證公共空間的同時,設計師也給每個駐站人員留出了基本的私密空間。崑崙站共有10間宿舍,每間約5平方米,只住兩人,基本可以保證隊員之間互不干擾。此外,崑崙站主體建築內設置有供氧終端。科考隊員通過它可以補充氧氣,緩解缺氧造成的不適。
但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駐站,國際合作科研都必不可少。“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等科學研究,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單獨解決,中國願意在南極科學研究方面與世界各國加強合作,”他說。

成功登頂


中國第二十五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考察隊七日凌晨成功登頂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冰穹A,並隨即在這裡正式開工建設中國第三個南極科學考察站——崑崙站。
據中國第二十五次南極考察隊最新報告,執行中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崑崙站建設任務和科學考察任務的南極內陸冰蓋考察隊,於北京時間二00九年一月七日凌晨二點五十五分,成功到達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海拔高程四千零九十三米的冰穹A地區。這也是中國南極內陸冰蓋考察隊繼第二十一次、第二十四次南極考察之後,第三次勝利登頂冰穹A,在此之前,還沒有任何其他國家的考察隊從陸地到達過該區域。
截至七日上午,內陸冰蓋考察隊已抵達崑崙站建站地址,崑崙站建設工作和科考工作將隨即展開。
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冰穹A地區,內陸冰蓋考察隊二十八名隊員還要繼續經歷零下40℃以下的高寒、低氧與高海拔環境的考驗。在未來的二十天左右時間內,內陸冰蓋考察隊將抓緊時間,實施崑崙站建站任務,同時開展天文觀測、冰心鑽探和測繪等科考工作。

建成


躋身國際極地考察

核心提示:我國第一個南極內陸科學考察站、同時也是我國第三個南極科考站崑崙站,於27日在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冰穹A地區勝利建成。

"冰蓋之巔"

數日前,主建築四面牆體維護板已安裝完畢,開始進行頂板安裝的崑崙站在蒼穹下顯得格外靚麗鮮艷。

做出重大貢獻

胡錦濤在賀電中指出,中國南極崑崙站的建成,必將拓展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研究的領域和深度。這是我國為人類探索南極奧秘作出的又一個重大貢獻。
中國南極崑崙站站區計劃總建築面積558.56平方米,本次南極考察主要實施建設236平方米的主體建築。考察站建成后,我國將有計劃地在南極內陸開展冰川學、天文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空間物理學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實施冰川深冰芯科學鑽探計劃、冰下山脈鑽探、天文和地磁觀測、衛星遙感數據接收、人體醫學研究和醫療保障研究等科學考察和研究。

區域跨越

由於我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都在南極大陸邊緣地區,25年來,我國南極考察也大都在這些區域展開。內陸崑崙站的建成,將實現我國南極考察從南極大陸邊緣地區向南極大陸腹地的跨越。
我國躋身極地考察“第一方陣”
崑崙站站上南極科考四大“必爭之點”的“最後一點”
崑崙站的成功建立,標誌著我國已成功躋身國際極地考察的“第一方陣”,成為繼美、俄、日、法、意、德之後,在南極內陸建站的第7個國家。

南級內陸建站

世界上共有28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53個科學考察站,絕大多數考察站都建在南極邊緣地區,只有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和義大利、德國這6個國家,在南極內陸地區建立了5個內陸科考站。

各國必爭之點

海拔4093米的冰穹A是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它與經線交會的南極極點、全球溫度最低的南極冰點、地球磁場北極的磁點並稱為南極科考的四大“必爭之點”。
矗立在冰穹A的中國崑崙站,是繼美國在南極極點建站、原蘇聯在南極冰點建站、法國在地球磁場北極磁點建站后,人類南極科考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揭秘


全球最好的天文台址

崑崙站建在氣候嚴酷的冰穹A,是看重它的科研價值。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隊領隊、首席科學家楊惠根表示,冰穹A作為南極“冰蓋之巔”,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那裡的觀測指標對全球氣候變化非常有說服力。此外,在這個區域最有可能找到地球上最古老的冰芯
中國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吳軍介紹稱,冰穹A地區具備地球上最好的大氣透明度和大氣視寧度(天文望遠鏡顯示圖像的清晰度),有3至4個月的連續觀測機會,被國際天文界公認為地球上最好的天文台址。
冰穹A地區空氣稀薄,年平均溫度接近零下60℃,含氧量僅為內陸的60%左右,被學者稱為“不可接近之極”。

工程艙組成“崑崙”

崑崙站位於南緯80°25′,東經77°06′,海拔4087米,是人類在南極地區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
崑崙站主體建築由11個工程艙拼接而成,整個科考站設計成內部功能艙與外部保溫層兩部分。崑崙站內共設有10間宿舍,室內設計與傢具多採用暖色調,且在每個床頭都有一個供氧終端。
據介紹,建成的崑崙站主體工程的建築面積為236平方米,包括生活區和科研區,可供15至20人進行夏季科考。根據規劃,3至5年後,崑崙站將逐步升級擴建到558.56平方米,成為滿足科考人員越冬的常年站。

正式開站


南極中山站2月2日電,中山站時間2日9時25分(北京時間2日12時25分),我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中國南極崑崙站正式開站,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隊內陸冰蓋隊隊長李院生被任命為首任站長。
由於連日來冰穹A地區持續大風,能見度極低,參加開站儀式的部分人員無法以空中方式及時進入冰穹A地區,原定在崑崙站舉行的開站儀式改為與崑崙站電話連線方式在中山站舉行。
開站儀式上,內陸冰蓋隊隊長李院生在崑崙站報告,崑崙站已具備開站條件。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隨即在中山站宣布,中國南極崑崙站開站。隨後,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吳軍宣布,任命李院生為崑崙站首任站長,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綜合處處長夏立民、上海寶鋼金屬有限公司的李侍明為副站長。

站在南極


1985年2月在南極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王島南端建立我國首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
1989年2月在東南極大陸伊麗莎白公主地的拉斯曼丘陵地區建立了我國第二個南極科考站———中山站。
挺進南極內陸
第一次1997年中國第13次南極考察期間,8名考察隊員歷時13天,向冰穹A方向挺進了300公里。
第二次1998年中國第14次南極考察期間,8名考察隊員歷時17天,向冰穹A方向推進了464公里。
第三次1999年中國第15次南極考察期間,10名考察隊員進入冰穹A地區。
第四次2002年中國第18次南極考察期間,8名考察隊員在距中山站170公里處架設了1台自動氣象站。
第五次2005年在中國第21次南極科學考察期間,13名考察隊員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到達冰穹A最高點。
第六次2008年北京時間1月12日14時45分,17名中國南極科考隊員成功登上冰穹A,開展各項南極內陸冰蓋考察。
第七次2009年1月27日,中國南極崑崙站建成。第八次2010年1月6日,在中國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期間,中國南極內陸考察崑崙站隊登上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海拔4093米的冰穹A。
第九次2011年4月1日,中國第27次南極考察隊歷經142天南極考察,航行2萬餘海里,圓滿完成31項科考任務、25項後勤保障和1項國際合作任務,勝利凱旋。

推出特別報道


2021年1月27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聯合全國廣播電台共同推出特別報道《中國共產黨百年瞬間》。本期推出:中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崑崙站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