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栓塞
冠狀動脈栓塞
冠狀動脈栓塞是指栓子自心臟或近側動脈壁脫落等進入冠狀動脈,阻塞動脈血流而導致心肌缺血甚至壞死的一種病理過程。凡進入主動脈根部的栓子,均有可能進入冠狀動脈,引起冠狀動脈栓塞。臨床表現為胸痛、發熱、心動過速、心律失常、噁心、嘔吐等。冠狀動脈栓塞的治療方針為去除血栓,緩解血栓所造成的冠狀動脈血流阻塞。冠狀動脈栓塞的併發症有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痙攣等。冠狀動脈栓塞的預後主要取決於栓子大小及受累冠狀動脈管腔大小。
● 心血管內科、心外科
● 冠狀動脈內血栓脫落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引起栓塞。
● 胸痛最先出現,多發生於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質與心絞痛相同,但程度重,持續時間長,休息或硝酸甘油治療無效,可伴瀕死感。少數患者起始就可出現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 可有發熱、心動過速、心律失常等,發熱多在疼痛發生后24~48小時后出現,體溫多在38℃左右。
● 有時可有噁心、嘔吐和上腹脹痛,重症者可有呃逆。
● 確診冠狀動脈栓塞需要做的檢查有心電圖、心肌酶測定、冠狀動脈造影、B超、X線檢查等。
● 一般檢查,包括血脂測定、心電圖、心功能以及眼底檢查等。
● 超聲多普勒血流檢查及節段動脈壓測定、電阻抗容積描記或光電容積描記等,了解患肢的血流狀況。超聲多普勒顯像儀可以顯示血管腔形態及血流狀況。
● X線檢查,有時可見病變動脈段有不規則鈣化,患肢遠側段有骨質疏鬆等退行性變化。
● 冠狀動脈造影,能準確顯示病變的部位、範圍、程度、側支和閉塞遠側動脈主幹的情況,對選擇手術方法有重要意義。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都能達到診斷和指導治療的目的。
● 胸痛最先出現,多發生於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質與心絞痛相同。但程度重,持續時間長,休息或硝酸甘油無效,可伴瀕死感,少數人一開始就休克或急性心衰。
● 全身癥狀:發熱、心動過速、白細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發熱多在疼痛發生后24~48小時后出現,體溫多在38℃左右。
● 胃腸道癥狀:噁心、嘔吐和上腹脹痛,重症者有呃逆。
● 心律失常:多發生在起病1~2周內, 24小時內最多見。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縮。房室傳導阻滯和束支傳導阻滯亦較多。
● 低血壓和休克:休克多在起病後數小時至1周內發生,多為心源性。
● 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為梗死後心肌收縮力減弱或收縮不協調所致。
● 冠狀動脈造影見血栓影有助於診斷。
● 冠狀動脈栓塞需要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 心絞痛:心絞痛性質輕,時間短,硝酸甘油有效,血壓升高,全身癥狀少,ST段暫時性壓低。
● 急性心包炎:疼痛與發熱同時出現,呼吸、咳嗽時加重,早期即有心包摩擦音,心電圖除aVR導聯外,其餘導聯均為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無異常Q波。
● 急性肺動脈栓塞:以右心衰竭為主,心電圖Ⅰ導聯S波深,Ⅲ導聯Q波顯著。
● 急腹症:病史、體格檢查、心電圖和心肌酶譜可鑒別。
● 主動脈夾層:分離兩上肢的血壓和脈搏差別明顯,胸痛一開始達高峰,常放射到背、肋、下肢。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表現等可鑒別,超聲心動圖有助於診斷。
● 去除血栓,緩解血栓所造成的冠狀動脈血流阻塞。
● 藥物鎮靜、鎮痛,必要時抗凝、抗血小板治療。
● 可長期口服阿司匹林、雙嘧達莫,有抗血小板聚集,預防再梗死作用。
● 廣譜血小板聚集抑製劑具有減少血小板的黏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釋放凝血因子等作用,可預防心肌梗死後複發,病情穩定並無癥狀,3~4個月後,體力恢復,可酌情恢復部分輕工作,應避免過重體力勞動或情緒緊張。
● 介入治療。
● 冠狀動脈栓塞的併發症有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痙攣等。
● 冠狀動脈栓塞的預後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栓子大小及受累冠狀動脈管腔大小。
● 栓子越小,發生心肌梗死或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栓子極小,臨床可無癥狀。
● 栓塞前冠狀動脈正常者,可能僅發生局灶性心肌梗死;病變冠狀動脈發生栓塞極有可能影響冠狀動脈近端,左主幹栓塞罕見但通常致命。
● 心臟病患者飲食宜少食多餐,以清淡、容易消化、富含維生素及蛋白質的食物為主,少吃肥肉、動物脂肪、動物內臟、蛋黃、海鮮等,多吃新鮮蔬菜、瓜果、瘦肉、魚類、豆製品等,少吃甜食。
● 男性患者尤其應戒煙、忌飲烈性酒,忌暴飲暴食。
● 此外,應養成經常鍛煉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