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燈影戲
青海燈影戲
青海燈影戲是集民間美術、音樂、戲曲為一體的、有獨立音樂聲腔系統的傳統戲曲劇種。它以其濃厚的鄉土氣息和藝術魅力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燈影戲精巧細膩的雕刻製作,是構成其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方面。青海燈影戲,皮影戲劇種,俗稱“影子”。唱燈影戲叫“唱影子”,看燈影叫“看影子”,燈影戲唱腔也叫“影子腔”。
青海“燈影戲”,也叫皮影戲,是以板腔為主集民間美術、音樂、戲曲為一體的、有獨立音樂聲腔系統的傳統戲曲劇種,屬於傀儡戲範疇,俗稱“影子”。唱燈影戲叫“唱影子”,看燈影叫“看影子”,燈影戲唱腔也叫“影子腔”。燈影戲在中國戲曲藝術史中較古老。燈影戲由演員操縱皮製影人,伴以音樂唱腔,藉助光影效果在屏幕(俗稱亮子)上表演各種戲曲故事、神話傳說、其表演形式深受群眾的喜愛。早期用紙質材料製作影人,後來逐漸改用為皮質材料,有利於保存,而且不易損壞。而且皮質薄而透明,光照效果比較好,雕鏤成形比紙質影人更加精美。皮影戲在我國各地的叫法不一,有的地方叫“驢皮戲”、“牛皮影”,青海省的群眾叫它為“燈影戲”,“影子”。
皮影戲是青海各地傳統廟會、節日文化娛樂活動,如花兒會、社火、秧歌、賽馬等的必演節目,群眾習慣以燈影戲來祭祀神明、企求豐年、滅災降福,實現美好願望。解放前,青海的廣大農村,生產落後、交通不便、文化貧乏,群眾的文化娛樂主要靠當地的皮影戲班子完成。
青海燈影戲
青海省的皮影戲是由陝西傳入的,主要分佈在以西寧、大通縣、湟中縣為中心的青海東部農業區。何時傳入的沒有時間記載,估計已經有二百多年了。皮影雕刻製作歷史有百年之久。
青海燈影戲
一盞燈,布圍框,三五人吹啦彈唱;
皮刻人,半面臉,一席地操演雄兵。
皮人皮馬安天下,銅鑼銅鼓定太平。
死戲活影,半台鑼鼓半台戲。
有口沒口,權靠人口傳皮口,
似人非人,依賴真人弄假人。
十張紙週遊世界,一盞燈照亮乾坤。
登台保太平,箱內乾坤大.
擊鼓勸世人,敲鼓安天下.
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道具主要有“皮娃娃”、“亮子”、“燈盞”等。其中“皮娃娃”就是皮影戲的角色,多由牛皮雕刻、彩繪而成,製作方法和“剪紙”的製作方法類似;“亮子”相當於電影院的銀幕;“燈盞”主要用來提供光源。
皮影子演出時,“亮子”的前面是觀眾,後面是演繹室,“亮子”的正後方是“燈盞”,“皮娃娃”在“燈盞”和“亮子”之間而且貼在“亮子”上,“皮娃娃”在“亮子”的投影就是“劇情”。
青海燈影戲
青海燈影戲
青海燈影戲的傳統劇目有《鍘美案》、《狀元媒》、《黃鶴樓》、《斬秦英》、《滿園春》、《百子圖》、《北國盜甲》等。青海燈影音樂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從當地民間音樂和其它戲曲中吸取營養,已形成比較完整的唱腔和嗩吶曲牌,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淳樸的鄉土色彩,表演形式生動活潑。素為青海農村廣大群眾喜聞樂見。
燈影戲和當地的時令節日、民族風情相聯繫。青海各地的傳統廟會、節日都有傳統的文化 娛樂活動,例如花兒會、社火、秧歌、賽馬等等,皮影戲是必演的節目。 1949年有老藝人新編了“小二黑結婚”、“文成公主”等段子。它是我國豐富而寶貴的民間藝術遺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