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經濟社會學的結果 展開
經濟社會學
第二版
本書除緒論外共分七篇。第一篇導論部分主要從思想史和學科史的角度討論經濟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形成過程及其發展演變。第二、三篇主要討論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和勞動力與作為經濟過程四個環節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第四篇主要討論了作為經濟組織的市場、企業、網路和非正式經濟。第五、六篇探討了宏觀層面上的經濟變遷和經濟體制,第七篇主要分析了經濟與非經濟的關係。最後書末附有主題詞索引和人名索引,便於讀者查閱。
經濟社會學(第二版)除緒論外共分七篇。第一篇導論部分主要從思想史和學科史的角度討論經濟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形成過程及其發展演變。第二、三篇主要討論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和勞動力與作為經濟過程四個環節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第四篇主要討論了作為經濟組織的市場、企業、網路和非正式經濟。第五、六篇探討了宏觀層面上的經濟變遷和經濟體制,第七篇主要分析了經濟與非經濟的關係。最後書末附有主題詞索引和人名索引,便於讀者查閱。
朱國宏,1963年出生,福建漳州人。198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經濟學系。現為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經濟學系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哈佛帝國》(2002)、《朱國宏學術隨想》(2000)、《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主編)(1999)、《經濟學視野里的社會現象》(和李志青合著)(1998)、《社會學視野里的經濟現象》(和桂勇合著)(1998)、《通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主編)(1998)、《可持續發展:中國現代化的抉擇》(1997)、《人地關係論》(1996)、《中國的海外移民》(1994)、《人口質量的經濟分析》(1994)、《世界人口通論》(和潘紀一合著)(1991)。
桂勇,1973年生,江西修水人。199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社會學系。1999年、2002年先後於復旦大學社會學系、經濟學系獲得社會學碩士學位、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社會學、城市基層社會變遷等,合著有《社會學視野里的經濟現象》(1998)、《產權改造與城市基層社會變遷》(2003)等,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緒論
一、什麼是經濟社會學
二、經濟社會學研究什麼7
三、為什麼研究經濟社會學
四、如何研究經濟社會學
五、本書的設計和編排
第一篇導論
本篇導讀
第一章經濟學、社會學和經濟社會學
第一節經濟學與社會學的學科分工及其比較
一、經濟學及其學科發展史
二、社會學及其學科發展史
三、經濟學與社會學:學科史的比較
四、經濟學與社會學:理論和方法論的比較
第二節經濟思想史上的社會研究
一、古希臘: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二、重商主義:國家、財富和權力
三、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斯密及其他
四、 “經濟社會學家”馬克思
五、 “方法之爭”中的德國歷史學派
六、美國制度學派:凡勃倫的制度分析
七、馬歇爾和新古典學派
八、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與國家干預
九、熊彼特的創新理論
第三節社會思想史上的經濟研究
一、社會學的創始期:孔德的工業社會觀
二、塗爾干:作為社會事實的經濟現象
三、帕累托:經濟學與社會學的理論耦合
四、韋伯:社會經濟學的龐大體系
五、波蘭尼:新經濟社會學研究的早期發軔
第四節經濟社會學的學科形成與發展
一、正名:經濟社會學與社會經濟學
二、作為一門學科的經濟社會學及其形成與發展
小結
思考題
第二章 新經濟社會學的崛起
第一節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與經濟社會學研究
一、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興起和發展
二、經濟學帝國主義與經濟社會學研究
第二節 新經濟社會學的崛起
一、經濟學與社會學的互動
二、新經濟社會學的學術淵源
三、社會網路分析與新經濟社會學
第三節 經濟生活的新社會學
一、新經濟社會學
二、新經濟社會學的三個命題
第四節 當代經濟社會學研究的意義及特徵
一、新經濟社會學的意義
二、作為社會學分支的經濟社會學
三、經濟社會學與主流經濟學的比較
小結
思考題
第二篇生 產 要 素
本篇導讀
第三章 資本
第一節 作為一種生產要素的資本
一、資本概念的形成
二、物質資本
三、人力資本
四、資本的經濟屬性
第二節 社會資本概念的提出和發展
一、社會資本概念的始作俑者:萊達·漢尼芬
二、現代意義的擴展:雅各布斯、布迪厄和洛里
三、社會資本概念的當代規範:科爾曼、普特南
第三節 會資本的理論淵源
一、早期思想淵源
二、社會學淵源
三、經濟學淵源
第四節 濟生活中的社會資本
一、社會資本概念的意義
二、社會資本與社會網路
三、社會資本的特徵
第五節 會資本的測度
一、社會資本測度方法的回顧
二、社會調查的主題
三、社會資本測度的總體框架
第六節 會資本與經濟發展
一、社會資本與經濟增長
二、社會資本與微觀經濟產出
第七節 會資本理論的局限
一、測量與比較問題
二、概念的含義問題
三、資源還是結構
小結
思考題
第四章 動力
第一節 濟學中的勞動力和勞動力市場
一、經濟學中的勞動力
二、經濟學中的勞動力市場理論
第二節 濟社會學中的勞動力和勞動力市場
一、勞動力市場的經濟社會學研究
二、新經濟社會學的勞動力市場研究
第三節 動力與工作崗位的匹配
一、勞動力的背景
二、雇傭決策
三、組織環境
第四節 動力市場中“關係”的作用
一、弱關係的力量:格蘭諾維特的探索
二、對弱關係命題的回應和修正
三、找回強關係
第五節 系網路:當代中國勞動力流動中的社會因素
一、農村勞動力外出流動的前提與條件
二、農村勞動力流動中的網路因素
小結
思考題
第三篇 濟 過 程
本篇導讀
第五章 生產
第一節 生產的經濟學意義
一、生產過程
二、生產函數
三、生產目標
第二節 生產的社會學解釋
一、馬克思的社會過程論
二、帕森斯對生產子系統的論述
第三節 生產過程中的組織
一、生產組織的性質
二、生產組織的構成及功能
小結
思考題
第六章 交換
第一節 經濟學視野里的交換
一、斯密經濟理論中的交換
二、經濟學家對交換的解釋
三、新政治經濟學對交換概念的擴展
第二節 社會學視野中的交換
一、社會交換的幾大命題
二、社會交換原則的應用
第三節 社會交換與經濟交換的關係
一、社會交換與經濟交換的區別
二、社會交換與經濟交換的聯繫
第四節 經濟交換的社會學本質
一、波蘭尼:交換與市場
二、韋伯:交換的社會學本質
三、經濟交換的社會學意義
小結
思考題
第七章 分配
第一節 經濟分配與再分配
一、經濟分配與再分配的含義
二、經濟流量、存量與經濟分配
第二節 經濟分配機制
一、要素間分配
二、個人間分配
三、國家間分配
第三節 經濟再分配
一、經濟再分配的理論模型
二、政府的經濟再分配
第四節 經濟分配與再分配的社會後果
一、洛倫茨曲線
二、經濟分配的社會後果
三、經濟再分配的社會後果
四、公平與效率
小結
思考題
第八章 消費
第一節 消費的含義、類型和形式
第二節 消費行為的經濟分析
一、經濟學對消費行為的研究
二、消費行為的經濟學
第三節社會學對消費經濟學的批評
一、消費經濟學建立在諸多假定條件之上
二、消費經濟理論的缺陷
三、社會學研究消費行為的概念工具
第四節 消費行為的社會分析
一、社會因素分析
二、文化分析
三、批判分析
小結
思考題
第四篇 經 濟 組 織
本篇導讀
第九章 市場
第一節 市場現象
第二節 經濟學中的市場:從斯密到新制度主義經濟學
一、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市場
二、邊際主義學派的市場
三、奧地利學派的市場過程
四、凱恩斯對市場定律的批判
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市場理論
第三節 經典社會學理論中的市場
一、馬克思: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二、韋伯:市場中的權力與鬥爭
第四節 市場社會學研究的復興
一、波蘭尼:嵌入於社會之中的市場
二、帕森斯與斯梅爾瑟:社會體系支撐下的市場
第五節 當代社會學的市場研究
一、斯維德伯格:作為一種社會結構的市場
二、結構理論視野中的市場
三、經濟學與社會學對市場的不同理解
小結
思考題
第十章 企業
第一節 經濟學中的企業
一、古典企業與現代企業
二、現代企業的出現與發展
三、經濟學企業理論的發展
第二節 作為一種“嵌入”結構的企業
一、企業、制度與社會結構
二、社會學的企業分析:從理性官僚制到“嵌入”結構
第三節 企業社會學研究
一、群體動力學與企業內部關係
二、目標、權力與公司控制
三、企業間的關係網路:網路型組織與組織間網路
四、企業與社會
小結
思考題
第十一章 網路
第一節 社會網路與網路研究的兩種視角
一、社會網路的含義
二、網路研究的兩種視角
第二節 新經濟社會學與網路研究
第三節 經濟生活中的社會關係網路
一、嵌入問題
二、過度社會化和社會化不足
三、嵌入、信任與破壞行為
四、市場與等級制
第四節 網路現象研究
一、入口與機會網路
二、權力與影響力的網路
三、企業與協議網路
四、生產網路
小結
思考題
第十二章 非正式經濟
第一節 非正式經濟的概念界定
一、現實的例子
二、非正式經濟:貧困的代表VS.真正的市場力量
三、非正式經濟的內容
第二節 國家與社會:非正式經濟的動力機制與制約機制
一、國家:非正式經濟的動力機制
二、社會:非正式經濟的制約機制
第三節“不可測度”的測度:對非正式經濟的測量方法
一、勞動力市場方法
二、宏觀經濟差異方法
三、微型企業方法
四、家庭消費方法
第四節 非正式經濟與移民:一個經濟社會學的視角
一、正式經濟與移民問題的界定
二、非正式經濟與移民的關係
三、移民在非正式經濟中的行業分佈
四、移民社區中非正式經濟的不穩定因素及其消除
小結
思考題
第五篇 經 濟 變 遷
本篇導讀
第十三章 經濟發展
第一節 經濟增長理論
一、早期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的論述
二、李嘉圖—馬克思的經濟增長觀
三、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熊彼特和羅斯托
四、一般均衡理論的平衡增長模式
五、劉易斯的經濟增長理論
第二節 制度與經濟發展
一、制度學派對傳統理論的批評
二、制度安排與制度環境
三、制度創新
第三節 國家、意識形態和文化與經濟發展
一、國家理論
二、意識形態理論
三、文化理論
第四節 經濟發展的國際維度
一、帝國主義理論
二、依附理論
三、世界體系理論
小結
思考題
第十四章 經濟與現代化
第一節 現代化的經濟條件
第二節 現代化過程中的經濟發展
第三節 現代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四節 現代化與西方化
小結
思考題
第六篇 經 濟 體 制
本篇導讀
第十五章 資本主義
第一節 資本主義的由來
一、 “資本主義”一詞的來源
二、市場與資本主義
第二節 資本主義的含義
第三節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一、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基礎
二、資本主義的歷史進程
三、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的運行與變遷
第四節 資本主義的理性化
一、資本主義起源的制度條件
二、制度因素背後的歷史條件
三、資本主義發展的複雜性
第五節 后工業社會:對發達資本主義的詮釋
一、概念性圖式與中軸原理
二、知識、技術與工業社會
三、后工業社會的內涵
小結
思考題
第十六章 社會主義
第一節 社會主義的概念及其意義
一、 “社會主義”一詞的由來
二、 “社會主義”一詞的含義
第二節 社會主義思想簡史
一、柏拉圖的理想城邦
二、空想社會主義
三、科學社會主義
第三節 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
一、哲學基礎
二、社會化大生產
三、共產主義
第四節 社會主義:一個代名詞
一、社會過渡期理論
二、國家資本主義理論
三、官僚集體理論
第五節 理性主義抑或超理性主義
一、再分配權:市場與計劃
二、短缺的經濟
三、市場化的社會主義
第六節 經濟社會學視角中的社會主義轉型
一、 “市場轉型”理論
二、轉型前的社會主義中國:再分配與單位體制
三、轉型中的社會主義中國:再分配權力的延續還是變遷?
小結
思考題
第七篇 經濟與非經濟
本篇導讀
第十七章 經濟與政治
第一節 經濟與政治的經典理論
一、斯密與馬克思:經濟與政治的關係
二、韋伯:政治體系與資本主義的發展
三、凱恩斯:國家對市場的干預
四、當代政治與經濟關係的研究
第二節 國家與經濟體系的互動模式
一、公共產品國家
二、穩定宏觀經濟的國家
三、社會權利國家
四、發展型國家
五、計劃經濟體制國家
第三節 國家對市場的建構
一、政府對財產的控制與規範
二、對市場關係結構的規範
三、貨幣與信用:國家對支付手段的提供
四、政府對經濟分配的影響
小結
思考題
第十八章 經濟與社會
第一節 經濟與社會的經典理論
一、斯密:生產的社會性
二、馬克思:經濟基礎與社會結構
第二節 帕森斯:經濟子系統與社會系統的互動
一、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
二、經濟子系統的界定
三、經濟子系統與社會子系統的交換
第三節 波蘭尼:經濟整合方式與社會結構
一、形式主義與實質主義:經濟的兩種含義
二、作為制度化過程的經濟
三、三種經濟整合方式及其對應的社會結構
小結
思考題
第十九章 經濟與文化
第一節 文化現象
一、經濟學視野中的文化
二、文化的一般含義
第二節 經濟與文化的經典理論
一、康芒斯:習俗對市場的作用
二、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發展
三、貝爾: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
第三節 經濟與文化的社會學研究
一、經濟生產與文化
二、經濟交換與文化
三、經濟消費與文化
小結
思考題
第二十章 經濟與環境
第一節 社會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
一、社會系統
二、生態環境系統
三、人類社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四、社會—生態環境系統
第二節 經濟發展、人口增長與生態環境系統
一、環境質量下降的原因
二、經濟增長
三、人口增長
四、工業化
五、增長的極限
第三節 生態環境保護
一、為什麼要保護生態環境
二、環境意識的發展
三、環境標準對環境保護的作用
第四節 環境經濟學與經濟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