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象

臟象

“藏象”一詞,最早見於《素問·六節藏象論》,近些年來又寫作“臟象”。《中醫大辭典·基礎理論分冊》解釋說:“臟象,指人體內臟機能活動表現的徵象。”規劃教材《中醫基礎理論》給其下的定義是:“所謂‘臟象’即藏於體內的內臟表現於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現象。”

簡介


● 英文名稱:Visceral Manifestatio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臟腑

古籍摘選


● 臟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素問·六節藏象》)

名詞解釋


● 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表現於外的徵象。臟,指藏於體內的內臟;象,為表現於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現象。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臟象是中醫學認識機體與治療疾病特有的方法。臟,也作藏,藏於體內。臟象以解剖知識為基礎,通過不斷的觀察與修正,形成了中醫學特有的認識觀與方法論。

● 臟,主要指藏於體內的臟腑。古代醫家通過解剖知識獲得了機體基本的形態構造,臟是肉眼可見的解剖結構,主要包括五臟、六腑與奇恆之腑。五臟有心、肝、脾、肺、腎;六腑包括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膽;奇恆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等。臟是生命活動的內在基礎。

● 象是表現在外的徵象,既包括正常的生命現象,也包括異常的疾病表現。生命現象如吃飯、喝水、語言、運動、思考等,疾病表現如發熱、惡寒、口渴、出血、疼痛等。古人在長久的觀察中發現,在內的臟腑與某些生命現象具有高度的相關性,某些疾病癥狀與臟腑相關。因此臟與象逐漸發生聯繫,經過漫長的修正環節,形成臟象理論。

臟象的內容

● 臟象主要以五臟為中心,通過陰陽及五行等哲學工具,將形體結構與外在的表現形成有機的關聯。通過外在表現就可以知道內在的臟腑情況。如心為君主之官,主要功能為主血脈與主神志,其在外的系統聯繫為其華在面,開竅於舌,在液為汗,在志為喜。因此面色紅活榮潤,舌體靈活自如,則心之功能正常;如果出現面色蒼白,舌體僵硬,語言不利,心煩失眠等外在表現時,可以推及病位在心,屬於主血脈或主神志功能的異常。如肝開竅於目,如果出現視物昏花、迎風流淚等病症時,推及內在的肝有問題。脾主運化,如果出現納呆食少、腹瀉便溏等表現,推及內在的脾有病變。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