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百萬英鎊的結果 展開
-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創作的中短篇小說
- 1954年羅納德·尼姆執導電影
- 百萬小富翁
- 2014年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書籍
- 巴蜀書社出版的書籍
百萬英鎊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創作的中短篇小說
《百萬英鎊》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創作的中短篇小說,發表於1893年。講述了一個窮困潦倒的辦事員美國小夥子亨利·亞當斯在倫敦的一次奇遇。
倫敦的兩位富翁兄弟打賭,把一張無法兌現的百萬大鈔借給亨利,看他在一個月內如何收場。一個月的期限到了,亨利不僅沒有餓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並且贏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芳心。文章以其略帶誇張的藝術手法再現大師小說中諷刺與幽默,揭露了20世紀初英國社會的拜金主義思想。
《百萬英鎊(馬克•吐溫中短篇小說選)》作者馬克·吐溫(1835——1910),美國作家,真實姓名是塞繆爾·蘭霍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測水的深度的術語。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體裁涉及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方面。這本中短篇選集收入作者的十三篇小說,編排次序按照原作發表年份的先後;這些故事或以膾炙人口(如《百萬英鎊》、《競選州長》),或比較不那麼為眾人所熟悉(如《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火車上的食人事件》),但無不生動有趣而給人啟迪。
封面
小說《百萬英鎊》中的那個年輕人,恰是馬克·吐溫的真實寫照,他在美國內華達州“淘金熱”股票泡沫中的經歷,堪稱屢戰屢敗,屢炒屢輸,最終只能“不做那沒影兒的發財夢,死心塌地奔自己的前程”。
在內華達州,馬克·吐溫曾是弗吉尼亞城中的一名記者,這座城市也是內華達州盛產黃金、白銀的地區。在“淘金熱”下,馬克·吐溫也未能免俗,而且他對傳言和新的機會都十分敏感。當時,不少已經發現了黃金、白銀礦山的礦主們正在紐約城出售他們的股票,以籌集資金,於是馬克·吐溫將自己的所有積蓄,甚至全部稿酬都投入到了購買白銀礦山的股票中。
在購買之初,作為一名新聞記者,馬克·吐溫的耳目相當靈敏。他長期看好黃金、白銀的走勢,但他同時告訴自己,只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之一,就應該賣出股票:或市值達到10萬美元(這在當時是筆巨款),或內華達州選民批准了州憲法,馬克·吐溫認為這將損害白銀礦山的長期價值。
隨著股票的快速上漲,很快,馬克·吐溫便“退休”了,他不再從事新聞記者的工作。看著節節攀升的股價,他覺得自己非常富有,且十分滿足,於是他來到舊金山,過起了奢華的生活。
馬克·吐溫“愛”上了自己的股票,並很享受股票上漲的感覺。甚至在內華達變成一個州並通過州憲法后,馬克·吐溫依舊持有著他的股票,這恰恰和他的計劃完全相反。但突然有一天,和20世紀末那場網際網路泡沫一樣,市場對白銀股票的狂熱消失了,股價飛流直下,馬克·吐溫就和《百萬英鎊》中的那個年輕人一樣,變得身無分文,甚至接近破產。
迫於生計,馬克·吐溫只能重操舊業。為了償還債務,他被迫繼續工作,並留下《百萬英鎊》等文學作品。
亨利
故事開始富豪兄弟打賭時,哥哥認為亨利的最終結局是餓死,因為他無法證明這些錢是他自己的,會受到別人的懷疑,連銀行都不會讓他存錢。弟弟則認為他會過得很好。於是兄弟倆將一百萬英鎊的支票借給這個貧窮的人後,出國呆了三十天。這裡,使出現了一個對人性考驗的機會。亨利剛打開富翁的信封發現裡面的百萬大鈔之時,他首先想到的是他們一定是弄錯了,然後他要上跑到富翁家裡去歸還鈔票,但他從僕人口裡得知一切不會有問題的時候,面對著從天而降的錢財,亨利心裡更多的是擔憂,他擔心富翁會很著急,他害怕警察會抓他,此時,我們看到的還是一個貧窮但很誠實的亨利,他沒有產生將錢財據為己有的想法,而是去歸還富翁。之後,在支票帶來的燈紅酒綠中,亨利發現自己因為這筆原不屬於自己的錢財而地位提高了,得到了人們的“普敬”、受到更多人的重視、得到了富翁的青睞、還娶了一位富翁的女兒當老婆,他的心也隨之變化了。這變化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由誠實到去歸還別人的錢財,到享受這筆錢財帶來的一切,此時的亨利也備受自己內心的折磨。與此同時,恐懼也侵蝕著他,儘管他在夜深人靜睡在華麗舒適的旅館時,也害怕自己的秘密被別人揭開。進而一步步發展為他“既下水,就不得不泅過去,否則就會被淹死”的感嘆。小說運用對亨利細緻的心理描寫循序漸進地刻畫了亨利的變化,由剛開始誠實到後來一步一步地深陷其中。小說的這種循序漸進的人物刻畫使得故事發展得合理而自然,能夠使讀者更好地接受劇情的發展。所以,小說循序漸進的人物刻畫是小說的另一大亮點。更形象地說明了拜金主義對人們價值觀的逐漸改變。
作品主題
作者用漫畫筆法勾勒了不同人物在“百萬英鎊”面前的種種醜態,幽默滑稽,就如同一幅世態諷刺畫,生動的表現了小市民的見聞,令人忍俊不禁。
百萬英鎊
這部小說有一個很明顯的主題即對拜金主義的批判,此外作者還揭露了當時存在於英國社會中的種種滑稽荒誕的現象。有評論者認為《百萬英鎊》不過兩萬來字,但作者將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在金錢面前的醜態刻畫得惟妙惟肖;把金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污染乃至人性的歪曲勾勒得入木三分。
藝術特色
幽默
表層虛構,深層真實,從怪誕中寫出真實,是《百萬英鎊》幽默諷刺的主要特色。從表層上看,《百萬英鎊》完全是虛構的,因為其中的情節很荒誕,令人難以置信,如一張面額高達百萬英鎊的鈔票,兩個有錢人打賭,以及眾多的誇張情節。但怪誕中有真實的東西:拜金主義,一切向錢看,有錢就能贏得尊重,沒錢就會處處遭人白眼。虛構的表層,虛構的故事情節,沒有影響作品深層思想的真實性,沒有減弱作品的批判力,卻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對讀者的吸引力。
馬克·吐溫善於把幽默與諷刺有機會地結合起來,揭露嘲笑各種醜陋的東西。由於幽默與諷刺的有機結合,往往很難分清哪是幽默,哪是諷刺。
《百萬英鎊》中,幽默的珠子一個接一個:亨利去拾別人扔掉的梨,去飯店狂吃一頓后要求找錢,在服裝店收到先冷淡后熱情的接待,身無分文的人救了一個礦主並因此真成了百萬富翁,最後他居然娶了大富翁的女兒。串起這幽默故事的主線就是諷刺“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精心構思出的幽默情節,無情地諷刺一切向錢看的嘴臉。
馬克·吐溫以幽默諷刺見長,少了一份刻薄,多了一份親近,更易打動人心、贏得共鳴。《百萬英鎊》也不例外,生花妙語隨處可見。“我”難以忍受衣服店服務員的鄙視,挑戰性的遞上百萬鈔票時,“他笑容可掬地拿了過去,那種笑是堆滿了整個面孔的,其中包括皺紋和螺旋紋,與你向水中扔了一塊磚的地方差不多,隨後在他看了一下那張紙幣時,這種笑就立刻凝在臉上了,死了似的,彷彿你所見到的維蘇威火山邊上那些小塊平地上的水紋狀的、到處都是蛆蟲一樣的大片的熔岩似的”。把服務員見錢眼開、眯著眼睛笑的動態比喻成波紋,而且是形態各異的波紋,可見笑容中的媚態,而僵住的笑容是冷卻的熔岩、蛆蟲遍地則表現出了作者對勢利小人的鄙夷之情。其後,經理又奉承道:“讓那些小客戶們稍候一下吧,記好這位先生的地址。”這段話不僅把老闆討好富人的媚顏奴態刻畫的入骨三分,“讓那些小客戶們稍候一下”還說明了雖然社會認可“人人平等”的理念,但在實際生活中人人都自覺地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媚上欺下,在自己被欺壓、被蔑視的時候想要尊重與公平,但卻對比自己卑微的人嗤之以鼻,這也說明了心理學中的著名結論“施虐者往往都曾被虐”,人的劣根性是難以更改的。
誇張也是作者鮮明的語言特色。波霞靦腆地“甚至頭髮也紅了”、勞埃德得到“我”的幫助時“在一陣大喜中手舞足蹈,幾乎會將傢具都弄散架”都具有豐富的感染力。“我”在與公爵爭奪首位時,“儘管吵得不可開交,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接著他就不顧一切地用他的家世和祖先來顯耀一下,我估計他最有力的依據是征服王,就用亞當來對付他,我聲稱自己的祖先是亞當,從我的姓就能夠看出來,而他僅僅是個支系的”,雙方拚命攀比京世與祖先,居然連亞當都搬了出來,可見交際應酬的無聊、市儈。
敘事
這篇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的獨特敘事視角來展開敘述,其獨特性在於人物有限敘事視角的採用使描寫對象陌生化,即使讀者習以為常的事物或事件經過藝術處理,或放大或變形,由審美的自在之物轉變成審美對象,喚回了讀者對生活的原初感受,使讀者強烈地感受到事物,進而獲得新鮮的審美感受。小說中對於當時英國社會狀況以及人們對於金錢的崇拜行為通過‘我’的視角予以放大,使讀者強烈的感受到人們對金錢的貪慾導致傳統價值觀念的崩潰,金錢腐蝕了人的心靈扭曲了人性。
《百萬英鎊》中的間接塑造法對於人物性格的呈現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小說中“我”與舊識勞埃德走了三英里,途中他始終在述說他的經歷,我因為想念心上人什麼也沒聽進去而他卻毫不生氣又原原本本講述了一通,側面烘託了勞埃德的善良老實。通過描寫波霞走過去坐在老先生懷裡親吻老先生驚得蒙在鼓裡的“我”目瞪口呆表現出了波霞的天真頑皮。
《百萬英鎊》曾被改編拍攝成電影,選入中國小學語文及中學英語教科書
作者 | [美] 馬克·吐溫 |
出版社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副標題 | 馬克·吐溫中短篇小說選 |
譯者 | 方平 |
出版日期 | 2005年7月 |
叢書 | 名家中短篇小說選 |
頁數 | 358 |
裝幀 | 平裝 |
ISBN | 9787532736966 |
馬克・吐溫(1835――1910),美國作家,真實姓名是塞繆爾・蘭霍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測水的深度的術語。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題材涉及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方面。從內容上說,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象或人性的醜惡之處,表達了這位當過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強烈的正義感和對普通人民的關心;從風格上說,專家們和一般讀者都認為,幽默和諷刺是他的寫作特點。
馬克・吐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