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硃砂草的結果 展開

硃砂草

硃砂草

硃砂草,中藥名。為茜草科植物廣州蛇根草Ophiorrhiza cantoniensis Hance的根莖。分佈於華南及西南。具有清熱止咳,鎮靜安神,消腫止痛之功效。用於勞傷咳嗽,霍亂吐瀉,神經衰弱,月經不調,跌打損傷。

入葯部位


根莖。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肺、脾、肝經。

功效


清熱止咳,鎮靜安神,消腫止痛。

主治


用於勞傷咳嗽,霍亂吐瀉,神經衰弱,月經不調,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咳嗽,神經衰弱:(硃砂草)根狀莖9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2、治刀傷出血:硃砂草、馬勃各適量。搗爛敷患處。
3、治鼻衄:硃砂草15g,包穀須9g,鵝不食草12g。水煎服。(2-3方出自《湖南藥物志 第3卷》)
4、治血痢:硃砂草30g,馬齒莧12g。用紅糖炒后,煎水,飯前服。(《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洗凈,除去鬚根,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草本或亞灌木,高30-50厘米或更高;莖基部匐地,節上生根,上部直立,通常僅花序和嫩枝被短柔毛,枝幹后稍壓扁,褐色或暗褐色,有時灰褐色。葉片紙質,通常長圓狀橢圓形,有時卵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2-16厘米,有時較小,頂端漸尖或驟然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很少近圓鈍,全緣,干時上麵灰褐色或灰綠色,下面淡綠色或黃褐色,有時兩面或下面變紅色或淡紅褐色,通常兩面無毛或上面散生稀疏短糙毛,有時上面或兩面被很密的糙硬毛;中脈上面壓入呈溝狀,下面壓扁,側脈每邊9-12條,極少多達15條,上面明顯或不很明顯,下面微凸起,壓扁,網狀小脈通常兩面均不很明顯;葉柄長1.5-4厘米,壓扁;托葉早落,未見。花序頂生,圓錐狀或傘房狀,通常極多花,疏鬆,總花梗長2-7厘米,和多個螺狀的分枝均被極短的銹色或帶紅色的柔毛;花二型,花柱異長;長柱花:花梗長0.5-1.5毫米或近無梗,密被短柔毛;小苞片鑽形或線形,長約2.5毫米或過之;萼被短柔毛,極少近無毛,萼管陀螺狀,長1.3-1.5毫米,寬約2毫米,有5直棱,裂片5,近三角形,長0.4-0.5毫米,鈍頭;花冠白色或微紅,干時變黃色或有時變淡紅色,近管狀,外面近無毛或有時被柔毛,質地稍厚,冠管長通常1-1.2厘米,偶有達1.5厘米,喉部稍擴大,裡面中部有一環白色長柔毛,裂片5,近三角形,長3-4毫米或稍過之,盛開時反折,頂端內彎呈喙狀,背部有闊或稍闊的翅,翅的頂部向上延伸,超出花冠裂片頂端0.3-0.4毫米,裡面被鱗片狀毛;雄蕊5,生冠管中部稍低,花絲短,花藥披針狀線形,長約2.5毫米;花盤高凸,2全裂;花柱與冠管近等長,柱頭多少露出管口之外,2裂,裂片圓卵形,薄或稍粗厚,長1-1.5毫米;短柱花:花萼、花冠和花盤均同長柱花;雄蕊生花冠喉部下方,花絲長約2.5毫米,花藥與花絲近等長,頂部露出管口之外;花柱長約3.5毫米,柱頭裂片披針形,長約3毫米。蒴果僧帽狀,長3-4毫米,寬7-9毫米,近無毛;種子很多,細小而有稜角。花期冬春,果期春夏。

生長環境


生溪邊或林下。分佈於華南和西南。

相關論述


彭榮海:硃砂根鎮靜安神,寧神定志,配龍頭草、竹頭草,水煎服,治神經衰弱。(胡郁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