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髮性毛囊炎

脫髮性毛囊炎

脫髮性毛囊炎是一種具有破壞性,可引起瘢痕性脫髮的慢性毛囊炎症。本病多見於頭部脂溢性皮炎患者,男性發生於青春期至老年期,女性則在30~60歲多發。脫髮性毛囊炎病因不明,可能與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有關。脫髮性毛囊炎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毛囊性丘疹、小膿皰、瘢痕、脫髮、瘙癢等,以頭皮多見。局限性脫髮性毛囊炎可考慮藥物治療,已出現膿皰者可考慮手術切開引流。病程緩慢,可經過數年或數十年,長期反覆發作,預后較差,可致永久性禿髮,影響外貌和美觀。早期、規範治療,去除病因,可防止反覆發作。

就診科室


● 皮膚性病科

病因


● 脫髮性毛囊炎的病因尚不明確,與多種因素有關。

細菌感染

● 膿皰中可培養出金黃色葡萄球菌,故有人認為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皮脂溢出或脂溢性皮炎

● 大多數患者有皮脂溢出或長期脂溢性皮炎的病史。

其他因素

● 遺傳因素。
● 免疫反應缺陷。
● 生活工作學習過程中精神壓力過大。
● 生活作息不規律,經常熬夜。

癥狀


● 脫髮性毛囊炎多慢性發病,早期頭皮出現丘疹,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成群小膿皰,脫髮範圍不斷擴大。

典型表現

丘疹


● 可累及任何有毛髮的部位,以頭皮多見。
● 毛囊性丘疹。
● 米粒至黃豆粒大小。
● 可發展為小膿皰。

膿皰


● 可成群出現。
● 偶爾伴有瘙癢。

其它表現


● 膿皰破潰癒合后形成瘢痕。
● 禿髮範圍不斷擴大。

檢查


● 確診脫髮性毛囊炎需要做體格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細菌培養。
● 體格檢查
● ● 醫生通過查看皮損的表現,可做出初步診斷。
● 組織病理學檢查
● ● 可提高確診率。
● 細菌培養
● ● 取患者的膿皰液做細菌培養,部分患者可見金黃色葡萄球菌,有助於排除其他致病菌,幫助後續治療。

診斷


● 醫生診斷脫髮性毛囊炎,主要依據典型臨床表現、組織病理學檢查和細菌培養結果。
● 出現毛囊性丘疹、丘疹性膿皰等周圍皮膚的炎症反應。
● 自覺瘙癢或無任何感覺。
● 組織病理學檢查可見毛囊性膿腫中有許多中性粒細胞,在毛囊和汗腺及其周圍有以淋巴細胞為主的肉芽腫浸潤。常有相當比例的漿細胞,偶可見巨細胞。
● 取膿皰液做細菌培養,部分患者可見金黃色葡萄球菌。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其他因素所致的瘢痕性禿髮,如黃蘚、粘蛋白性禿髮及其他類型的皮膚炎症,如須部尋常狼瘡、馬拉色菌毛囊炎、癤、癰等進行鑒別。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表現,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組織病理學檢查和細菌培養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治療脫髮性毛囊炎,主要依靠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 局限性損害可外用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軟膏治療。
● 泛發性損害須口服抗生素。
● 極嚴重病例須糖皮質激素與抗生素合用。

手術治療

● 已形成膿皰者,應早日手術切開引流。
● 聯合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療。

危害


● 丘疹和膿皰等反覆發作,會影響生活和工作。
● 病程較長,長期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使患者免疫力下降,影響身體健康。
● 瘢痕和永久性脫髮影響外貌和美觀。
● 嚴重者可向深部發展,形成癤、癰。

預后


● 本病一般採取內科藥物治療,屬於瘢痕性脫髮,預后一般較差。總體來說,早期、規範治療,可以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預防


個人護理

● 隔離衣帽、毛巾等私人物品,防止接觸感染。
● 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觸物要嚴格消毒和焚毀。

飲食方面

● 發病期間禁煙酒。
●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 少時油膩性食物。

其它因素

● 減少熬夜,調整生活作息。
● 加強鍛煉,增進機體抵抗力。
● 注意觀察患者情況,如有相關癥狀及時就醫。
● 定期體檢,以便於及早發現脫髮性毛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