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尕山
拉尕山
拉尕山位於甘肅省舟曲縣立節鎮東南部的白龍江南岸,距345國道16公里。拉尕山自然景色優美,擁有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同時是舟曲藏鄉很重要的藏傳佛教聚集地。
拉尕山位於白龍江上游舟曲縣城以西50多公里處的立節鄉,主景區海拔約2100—2800米,面積約25.71平方公里。整個景區從地理地貌、生態、水庫、人文分為六大特色。這裡地形高差懸殊,原始植物豐富,隱藏著幽靜奇絕的生態景觀。
拉尕山青松山庄,作為神山拉尕的一道風景線,以山水景觀和餐飲娛樂休閑服務為理念,凸顯其在大自然鬧中取靜,休閑安逸,崇尚自然的品位。
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拉尕山
拉尕山除了自然景色優美,還有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藏族服飾光彩奪目、珠搖環佩;格調迥異的藏族羅羅舞、擺陣舞、馬鈴舞,尤其是朵迪舞舒展歡快,已成為舟曲的“縣舞”,在200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五十周年華典上,舟曲朵迪舞獲全州第二名。2005年5月端午,“首屆拉尕山風情旅遊節暨拉尕山莊開業典禮”在景區隆重舉辦,接著,8月30日、投資400萬元的占單大橋已經通車,通往拉尕山景區的二級油路已全面完成通車。
拉尕山
曾經繁盛的華年城已成歷史遺痕,折戟沉沙,環佩的叮噹聲隨江水東去。
拉尕山位於白龍江上游立節鄉境內,初唐“占單寺”和西漢“華陽古城遺址”左右拱衛,距離省道S313線18公里,景區面積約26平方公里,海拔1400—2800米,這裡景色雄偉秀美,碧水青天,雲捲雲舒,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展現無遺。近年來,舟曲縣把拉尕山旅遊景區建設作為打造“藏鄉江南”旅遊品牌的突破口和推動全縣旅遊業發展的龍頭,集中力量,重點開發,使景區整體功能得到明顯提升,成為集休閑、娛樂、會議度假、民俗旅遊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之一。
拉尕山景區內亞熱帶、溫帶和寒帶植被垂直分佈明顯,是融藏寨、溪流、草地、森林為一體的獨特自然人文景觀,像一塊綠色的翡翠鑲嵌在白龍江南岸的青山秀谷中。
拉尕山
在拉尕山西側有一山峰,頂上一巨石,遠遠看去酷似格薩爾王的勇士騎坐眺望,石上古藤亂伸如同戰袍的飄帶,在巨石旁有一棵參天古柏當地人稱為“降魔棒”,這就是“勇士布陣”。南山腳下有一小湖泊,清澈見底,湖面如鏡。湖水冬溫夏涼,人畜飲之,祛病強身,經常洗浴,延年益壽,被人們稱作“聖水湖”。現在,景區內還搭有小木屋,移動帳篷供遊客休閑娛樂。
拉尕山
華年城西晉時為宕昌王國都城所在地,因女王長期執政,獨居一方,素有“女兒國”之稱,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始建於漢代的一座要塞,當地人叫華陽城。晉朝時西羌人別種“保”梁勤建立的宕昌國的王城曾一度設立在這裡。在當地人的傳說記載說這裡曾經是女兒國,國王稱忽廉女帝。《周書·史寧傳》宕昌國的有關史料中也有與此相關的記載。史書印證民間口碑,當地研究者認為,華年城當時確實是一位女王管理著。
拉尕山
沿景區公路進溝南行不久,就會看見一道三面環山、壁立千仞的石峽,一條瀑布從左邊的石崖噴瀉而出,珠碧盡落,煞是壯觀。再往前走不遠,就看見巨大的石壁上寫著“赤壁神窟”四個大字,在這周圍赭赤色的石崖上有十多處天然石窟。舟曲縣文化館張寶明館長告訴記者,相傳拉尕山古為蠻荒之地,格薩爾王與王妃到此後驅妖鎮魔,福蔭百姓。格薩爾王離去時,留下一侍女與寨王成親,妖魔漸興時,侍女同寨王將妖魔驅下大山。為防魔障入侵,兩人在此日夜死守,並在崖下鑿石窟燃火取暖。時間一長,他們站在崖上遠望的身軀也漸漸化成了一個有形的靈魂,和石窟一起被永遠地定格在絕壁之上。而他們的女兒佐瑞,輔佐新的寨王,逃脫了暴虐的鄰寨寨主的欺壓,教會了寨民種植新的作物,養蠶織布,熬土為鹽,冶礦打鐵,共同守護著拉尕山安寧幸福的生活。時至今日,這一帶的百姓仍然跳著當年向佐瑞學習的舞蹈,而這種舞蹈也被親切地稱之為“佐瑞”。
拉尕山
這裡的人們,今天仍然承襲著古老的耕作和生活方式。他們祖輩以農耕為生,種植的莊稼大多是麥子、蠶豆、馬鈴薯一類。
這裡的男子在穿著上已經跟內地人沒有太大的區別,而婦女仍然保留著傳統的習俗和著裝。穿戴用錦緞、絲絨做的藏族服飾,佩掛金、銀、瑪瑙、珊瑚製作的首飾是她們講究的時尚。
拉尕山
每逢農曆五月初五,居住在白龍江兩岸的與拉尕山人有著共同文化習俗的藏族青年男女便都聚集到這裡,舉行隆重的祭山儀式。
祭山台設在大草坡與樺樹坪之間的一個山樑上,向著白龍江中上游最高峰的名叫寶協地的神山,進行插箭祭祀。前來祭山的每個村莊都要攜帶一個標誌性的箭桿,插到祭台中央,舉行傳統的祭祀儀式。
祭山節也是這裡的青年男女展示自己英武、靚麗、歌喉、才智的機會,它表現在隨後男子們進行的擺陣和女子們的佐瑞舞中。這種古樸的民間活動,最初源自藏族先民聚集在神山腳下,宣誓出征的習俗,擺陣誦詞的內容大都是自我壯威,英勇強大,堅如神山磐石。它不僅體現出敬畏神山聖水的遠古遺風,而且訴說著部族的歷史淵源,還展示出藏民族崇尚英武的精神風貌。
〈1〉拉尕山神話傳說——拉尕山景區景點形態萬千,歷史源遠。“拉尕”藏意是神仙喜愛的地方。相傳,格薩爾王東征時曾經此地,降魔除妖。之後,他的駿馬就幻化成拉尕山。如今,遠觀之,景區的四個部分各組成馬之軀體一部分:東南的高階地樺樹坪向東延伸像馬頭,盤山小道所在松林像馬之脖子上的鬃毛,低階地上的草坡極像馬背,西側的梯田與佛塔所在地山峁側,俏似馬之臀部。馬體完整,形貌逼真。
〈2〉占單寺——位於立節鄉占單村(又名傑迪村)古寺,距舟曲縣城33公里。初建於後唐。明清時期維修和擴建,是白龍江沿岸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重要寺院。寺院佔地300平方米,內存《大藏經》、《般若經》、各種唐卡、法舞服裝和面具。神話壁畫琳琅滿目。有40厘米高的銅鑄宗喀巴佛像三尊。每年正月,四、六、九、十、臘月均有佛事活動,對外開放。“占單”藏語“傑迪”,是姑娘敬茶獻花之意,相傳此地村民曾迎接過格薩爾王的東征降魔將士。
〈3〉長虹卧波——三跨梁式橋(塑鋼三跨拱頂),位於占單村(傑迪村),為進拉尕山村之要塞,長106米,寬7.5米,建於2006年。傳此地南北兩坡曾荒涼貧瘠。格薩爾王在此躍馬過河,濺起水花浸濕南山坡,此後南山漸生草木,北山土落石出。后,從西藏或西方遠徒而來的一群人,見此地前臨江水,北依青山,便安營紮寨,繁衍生息。為紀念格薩爾王躍馬綠地,故依波浪狀建橋。冠名“長虹卧波”。
〈4〉拉尕山門——木質桁架三角結構,距“長虹卧波”大橋2.4公里。前有一巨大古櫟樹體向下彎曲成門洞。外型高9.5米,底跨13.4米,進深3跨共8.5米,為進拉尕溝之咽喉。相傳,此處有一巨石,堵塞溪流,泄洪不暢。格薩爾王來此地后,用劍辟開巨石,踢入江中,有一較小石塊落入溝中,格薩爾王見此石塊不大,不為後患,就默念咒語,法力符石,保佑附近生靈不為自然災害和妖魔鬼怪所侵。後人為此建三角山門,意為開闢通道之象徵。溝中的巨石稜角分明,為神力所禱之物。山門樹軀之上“拉尕山”名,系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所題寫。
〈5〉瀑布群——位於拉尕溝口約3~5公里一帶,共8級,瀑瀑相連,跌宕急流。水流量約0.3立方米/秒,四季穩定,常年不枯。瀑布較大者冠名“銀河渀翠”、“飛練當空”。
〈6〉赤壁神窟——距拉尕溝口約3.5公里,長約70多米,頂端最高處距溝底約40多米,溝底最窄處3.8米,約成型於1億年前,為進拉尕溝、拉尕山咽喉要塞。峽谷中部東壁七八米高處有古人和仙女相依相偎之形象,輪廓清晰,栩栩如生。相傳,拉尕山古時為蠻荒之地,妖魔猖行,古人苦不聊生,格薩爾王與王妃從白龍江源頭郎木寺到此後驅妖鎮魔,始見平靜。格薩爾王離去時,留下一侍女與當地古人之王成親,協助管理此地。格薩爾王離去后,妖魔旋又興起,此侍女同古人之王與妖魔奮力相拼若干時日,將妖魔逐下大山,逐出山外。為防魔孽入侵,保山上村民(古人)太平,兩人在此要塞處日夜長相廝守,並在崖下鑿石窟燃火驅寒,時間一長,他們就永遠地定格在這裡的石壁上,成為此地守護神。此峽冠名“赤壁神窟”。
〈7〉古磨——水磨約有千年歷史(現經維修),是當地傳統加工糧食用房。原為寧寧村及拉尕山村世代農人磨面之處,可碾小麥、玉米、大豆等。此磨山下、山上人共用,為傳遞信息、相互聯繫之紐帶。
〈8〉神水經輪——位於拉尕山溝口上游約4.4公里處。路北有一眼泉水,長年流淌,四季不涸。路南有一經輪,內裝嘛呢,由神泉水帶動,為民祈福。傳很久以前有一段時間,這裡久旱無雨,大地乾枯。一幫回歸山裡的拉尕山人走到這裡乾渴力竭,他們在這裡席地而坐,心中默默祈禱蒼天能降甘霖。隨行的馬匹為主人的困境而感動,掉下渾濁的眼淚。馬匹用蹄子在崖下踢刨,競刨出兩眼泉水。主人因此而飲水、得力,才終於回到山上。
〈9〉迎客亭——位於拉尕溝山門內4.5公里處,高約5米,聳立險要之處。古時農人常在此等候山下的弟妹歸來。今建此亭,可使遊人感到拉尕山寨民在盼望山外來客,送別山下友人。
〈10〉拉尕溝村——距拉尕溝口約6.4公里,有60多戶人家,全部為土著漢族,落居此處有一千多年。
〈11〉望母石——此石距拉尕溝口約6.5公里,高約2.5米,直徑為1.4米。正面觀之,似一嬰兒頭露出包裹。上行10來步回視,南側為猿頭面部形象,五官可辨;東側為百年蒼桑老者,慈祥寧靜。相傳,山中有一老者,家中有一猿,人、猿相依為命。一日老人巡山打獵,在此山坡上見有一布包嬰兒遺棄在此,老人和猿天天守候此處,盼望能有人前來找嬰兒。夜晚,猿人用自己的奶水餵養;白天,老人和猿人相鄰而坐,一個望著南面,一個望著東面,搜尋四周,怕漏掉該找尋的人。幾千年下來,嬰兒還在這兒等候親人,老人和猿人風化成了石頭,兩人的願望也在頭上生出了青松,兀立頭頂,招迎行人。此石冠名“望母石”。
〈12〉碧綠如茵——沿拉尕溝村上行,路兩邊一片片“阿爾崗金”草田鋪展在山坡上,碧綠如茵,似給遊人鋪上了一層進山的綠地毯。
〈13〉日月潭——位於拉尕溝主口約10.5公里處,距主景區約1.5公里,兩湖緊連,每湖面積約9000平方米,水深約1.6米。此景冠名“日月潭”。相傳,格薩爾王進到溝里這處平緩開闊地方,看到這時萬里無雲,長期乾旱,就在馬背上向蒼天祈禱,默默呼喚上蒼普降甘霖,滋潤萬物。他的坐騎此時也長嘯一聲,滴下了兩滴晶亮的淚水。格薩爾王離去后,在馬蹄及落下眼淚的地方漸漸滲出一些泉水。兩湖據此而建。
〈14〉拉尕山寨——距拉尕山溝口山門約12公里,海撥2100米,全村有69戶300多人,皆屬藏族。村寨建築古拙簡樸,民風純樸獨特。大多數民居還保持著傳統榻板房。人字屋頂,兩層樓房,上面堆草,下面住人。民間飲食蕎麵條、雜麵條以傳統酸菜、鹹菜為佐料,有熏制臘肉(豬肉)、純羊肉、燒雞肉等;招待客人和親戚用自家釀製的青稞燒酒。傳說,後周時期,有梁姓羌民為避難,遷逃這裡安居。后,唐時期西藏有一群人遠徒至此,流落拉尕山安營紮寨。拉尕山及白龍江一帶的藏語與西藏語系同脈,是為佐證。最早的姓氏為梁姓,現楊、康、梁、李為大姓。此村冠名“拉尕山寨”。
〈15〉香巴寺——居拉尕村寨中,原寺約建於唐時期,供奉藏傳佛教格魯派之香巴佛,據稱可降子降孫,祛邪鎮魔,福蔭村人。該寺現建築佔地面積約70平方米,藏有若干經卷,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村民辦寺會,寺門大開,香客焚香叩拜,敬獻哈達,聚會熱鬧。此寺為該村之福祉。
〈16〉人梯及天——位於拉尕村寨西側,約有700多畝,開墾有千餘年,為拉尕山民衣食之“父母”。波瀾壯闊,規整有序,顯示農業文明的氣象。此景冠名“人梯及天”。相傳,格薩爾王到拉尕山後,看到西側的山峁平緩而高聳,騎馬上去一看四野開闊,遠景舒朗,就對將領們說,這裡東有大山橫亘,可望西方無患,讓部隊駐紮在此。部隊一排排、一層層坐下休息,壘灶做飯。自此,留了一層層的地坎。格薩爾王離去后,村民依此遺跡墾田種莊稼,逐漸開出大片大片農田。因此,此坡如今才有依山而鋪展開的層層梯田,養育了世代不息的山民。山頂的祭壇,留下和融鑄了格薩爾王的英氣,招迎瑞祥,可鎮災抵魔。
〈17〉白塔——位於拉尕村寨西側,藏語為“確德”,位於“巴斗波襄”上,是紀念寶物的地方。此塔所在地海拔2400米,塔高約12.6米,潔白、端莊,直指蒼天。白塔附近原有遠古先民紀念山神流傳至今的祭壇,村民每年四月十一集會,大戶輪流主持,奉獻酒、饃、果等供品,全村每戶出人焚香叩拜。2006年,為發揚光大這一傳統,村民集資,由卓尼禪定寺和立節占單寺派人共同主持,在祭壇附近築此塔。塔中藏有卓尼版《大藏經》、《般若經》和五彩石若干,並有雕塑香巴佛像,意喻保佑眾生,佛光蔭村。
〈18〉綠神——位於草坡西側,松柏成林,高大挺拔,四季常青。村民視之為山神所在,為鎮邪之寶樹,不敢侵擾,由此長生久存。
〈19〉碧海青天——位於拉尕村寨東側,海拔約2100米,藏名“波尼羅哪”,面積約20000平方米,距拉尕溝主口山11.5公里。景緻青翠開闊,長年綠草茵茵。西北部有人工栽植的櫻花100餘株,東部有茂密的松林,坪西松林中有山神祭壇,每年正月拉尕村民舉行祭祀活動,掛哈達,焚馨香,聚眾飲酒聯歡。此坪冠名“碧海青天”。據民間傳說,格薩爾王攜帶王妃珠牡仙女沿白龍江向東降魔,途經舟曲上河一帶,見此地草木肥美,空寂幽靜,活脫一個世外仙境,於是在此牧馬一月。此後這裡珍禽異獸、鮮花奇草隨處可見,草木繁盛,村民每年春秋兩季在此放牧牛羊,牲畜們在此,產出的馬駒健壯神勇,可供勇士行旅騎射,故拉尕山還有個諧音“達巴”,藏意即跑馬射箭比武。又一傳說:孫悟空被玉皇大帝封為弼馬溫后,有一次貪酒飲醉,被天馬馱至此地。天馬嗜此草肥景美,遊戲一月才歸。孫悟空歸來時,有幾匹馬被散遺在此。自此,此地產良馬,馬形神異非凡。
〈20〉嘛呢亭——位於草坡內西端,亭高3.4米,經筒高2.6米,經筒直徑1.2米,內藏卓尼版《大藏經》、《般若經》若干,為卓尼禪定寺和立節鄉占單寺派人主持修築,建於2006年。遊人手扶經筒,順時針轉之,似為誦經,可祛邪降福。相傳,此處格薩爾王曾插劍佇立,心中默禱遠近村民遠避災禍,永遠不被妖魔所侵,永保安康。
〈21〉人猿泰山——站在拉尕山高低兩個草坡上向西北望去,隔著白龍江對面的石山挺撥聳立,岩體嶙峋突兀,石山中間部分左面有明顯的歷經千年蒼桑的老人頭像,右面是一古猿頭像,兩者臉頰輪廓線條清淅,形態逼真。此景冠名“人猿泰山”。
〈22〉神羊徑——此小道為聯結草坡和樺樹坪之紐帶,長約1公里,有近2000層台階。原為羊腸小道,2006年修築水泥、石塊台階。相傳,格薩爾王在草坡上騎射時,見有一五色山羊進入林中。格薩爾王的隨從跟之入林,尋著五色羊的足跡踩出一條小道,此五色山羊將隨從引入樺林坪。隨從見樺樹坪景闊林美,五彩繽紛,就引著格薩爾王首領一行至此。此小道冠名“神羊徑”。
〈23〉八荒台——位於樺樹坪內之西側,建於2006年。二層樓閣,高6米。在此可目極四方,神遊八荒。據說,格薩爾王在此曾見北方霞光映崖后的瑰麗景觀;看到南方大山連綿、白雪皚皚的悠遠蒼茫,四周安靜、祥瑞,不再有妖風魔霧,感覺到自己到了祥和之地,自此流連數日,不再東征。此台冠名“八荒台”。
〈24〉四極亭——位於樺樹坪之西北側,佇立於此山望南、東兩面,視野極闊。
〈25〉樺樹坪——位於景區東端,藏名“多尼哪”,海拔約2600米。距拉尕溝主口15.5公里,面積約30000平方米。西側有二層觀景台,東側和北側有成片的以樺樹為主的林木,景區中央有10多座休閑木屋。此地春秋樺樹奼紫嫣紅,景色絢爛。此坪冠名“樺樹坪”。據傳說,格薩爾王攜王妃珠牡在此多日遊戲,某晚曾頭枕東山坡休息一夜。后,東山坡上留下王妃的髮絲和領屑,北部曾放置手帕,留下殘跡。格薩爾王及王妃離去后,此二處鮮花漸漸趨繁,春、夏、秋三季樹木葉繁枝茂。此乃王妃魂魄之遺世。
〈26〉生態園——海拔2600米,面積約12000平方米,距拉尕山溝口山門15.5公里,有8幢歐式和藏式相結合的度假別墅,共有床位100餘張。有1幢多功能演藝廳。園區中央有較大面積的水池,名為“天池”。適宜於夏季避暑、觀光、會務等活動。
〈27〉蔥花坪——位於樺樹坪東側高處,海拔約2800米,面積約40000平方米。景地松柏林立,灌木叢生,遍布奇花珍禽。
〈28〉石崖子山——沿拉尕溝口逆行至7公里左右,進入右側的支溝中,即至。溝內景區深約4公里,景區內懸崖峭壁林立,水清石奇,森林茂密,山花燦爛,最宜尋野探險,是避暑、康體、攝影的較佳去處。此溝冠名“青澗峽”。十崖子山位於青澗峽最里處,距青澗峽溝口約3公里。壁高約17米,寬19米,石崖危直,高處松柏佇立,崖壁藤蔓垂懸,氣魄壯觀雄偉,形象萬千。相傳,格薩爾王曾在此地紮營休息,生火做飯,與將士狂飲聯歡。此景冠名“千仞崖”。
〈29〉黃花池——“千仞崖”右側山坡叫“黃花池”,景點內有大片草場,面積約30000平方米,四周樹木蔥鬱,山花爛漫。靠近山頂有較大天池,池水常年不幹涸。
〈30〉華陽古城遺址——位於立節鄉華年城村之白龍江南岸,拉尕溝口西側雞冠峰西凹地。古城有廢墟蒼涼悲壯之感。據考證,曾是南北朝時宕昌國都城所在地,一度曾建女王國,女王名忽廉,后城堡後周焚毀。曾出土銅質“橆當司馬”印章一枚。現遺址中墩台、石牆殘跡猶存,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縣城內包車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