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髎

上髎

上徠髎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在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當骶外側動、靜脈后支處;布有第1骶神經后支。主治大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陰挺等婦科病證;遺精,陽痿;腰骶痛。直刺1~1.5寸。

簡介


● Shàngliáo BL31
● 來源:《針灸甲乙經》
●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 功效:清熱利濕,健腰調經,補益下焦

穴名釋義


● 上,上下之上;髎,同峁,指骨隙,即骨空深處,亦指骶骨后孔,本穴適對第1骶后孔,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骶區,正對第1骶后孔處。

簡便取穴

● 正坐或俯卧位,兩髂嵴高點連線與脊柱交點,向下數2個椎體,旁開肩胛骨內緣(近脊柱側點)至后正中線一半的距離為小腸俞,在小腸俞與后正中線之間,有一個指甲大小的凹陷,即為此穴。
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徠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胸腰筋膜淺層,豎脊肌。
● 淺層有臀中皮神經;深層有第1骶神經后支的肌支及骶外側動、靜脈分支。

主治


● 婦科及男科病症,如月經不調,陰挺,帶下,不孕症,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子宮脫垂;睾丸炎,遺精,陽痿。
● 局部病症,膀胱炎,二便不利,腰骶痛,腰膝酸軟。
● 神經系統疾病,如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

操作


治療操作

● 直刺1~1.5寸;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指尖按揉,每次3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10~15分鐘;艾炷灸5~7壯。

古籍摘要


● 《針灸甲乙經·卷九》:腰足痛而凊,善傴,睾跳騫,上髎主之。
● 《素問·骨空論》: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
● 《類經圖翼·卷七》:上髎,主治婦人陰中癢痛,赤白帶下。

常用配伍


● 配關元,治陽痿、遺精。
● 配次髎、下髎,治痛經。
● 配孔最,治熱病汗不出。
● 配氣海、血海,治月經不調,帶下。
● 配環跳、陽陵泉,治偏風,下肢癱瘓。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解秸萍,程凱。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取穴特色技法詳解。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