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梗死

骨梗死

骨梗死指發生於(骨端)干骺部松質骨的彌散性或局灶性骨缺血壞死。可同時累及(骨端)骨骺部和骨幹。極少伴有骨端關節面受累和塌陷。本病好發於20~60歲,無性別差異。通過X線片、CT、MRI等輔助確診骨梗死。患者可能會有骨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通過積極治療原發病、休息、理療等方法治療骨梗死。

就診科室


● 骨科、普通外科

病因


● 本病常發生於減壓病、胰腺炎、動脈硬化等疾病。
● 大量應用激素或免疫抑製劑。
● 酗酒。
● 創傷。
● 接觸化學物質等。

癥狀


● 骨梗死多見股骨上下端,其次肱骨上端、脛腓骨骨幹及肱骨和橈骨下端。可以單發或多發。
● 骨梗死早期一般無癥狀,後續可有骨幹或干骺端疼痛。如果疼痛,應注意有無其他疾病。

檢查


● 確診骨梗死需要進行X線檢查、CT檢查、MRI檢查等。
● X線檢查:顯示骨梗死較晚,約1個月後才可出現徵象。
● CT檢查:對梗死的結構顯示較好,可確定病變的範圍及病變的形態。CT較平片敏感,但不如MRI,中晚期病變顯示有特徵性。
● MRI檢查:MRI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骨梗死較準確有效的方法。
● 必要時穿刺活檢行病理檢查,可以明確診斷。

診斷


● 醫生診斷骨梗死主要依據病史、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結果。

病史

● 多數有減壓病、胰腺炎、動脈硬化等疾病,或大量應用激素或免疫抑製劑等病史。
● 臨床表現
● 骨梗死多見股骨上下端,其次肱骨上端、脛腓骨骨幹及肱骨和橈骨下端。可以單發或多發。

輔助檢查

● X線檢查:最早期為陰性,隨後病灶部骨質密度增高,中期可見死骨邊緣出現骨質吸收帶和新生骨帶,反應性新生骨平片顯示為均勻性無結構的骨化。晚期骨端密度不均,髓腔內出現不規則骨化灶。
● CT檢查:病灶區可見地圖樣改變。另外,對硬化灶、鈣化灶顯示清晰。
● MRI檢查:MRI早期能直接、多層次地反映梗死的範圍、部位,可以反映病理的不同時期,病變的不同階段。

鑒別診斷


● 骨梗死需要與骨斑點症、骨髓炎和骨腫瘤相鑒別。上述疾病可有類似表現。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別,需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骨梗死以保守治療為主,包括對因治療和對症治療。
● 對因治療
● ● 積極治療原發病。
● 對症治療
● ● 休息和進行物理治療。

危害


● 患者會引起骨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預后


● 經過及時、規範的治療,一般預后情況較好。

預防


● 加強營養,進食營養豐富、富含鈣質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