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胃炎

神經性胃炎

徠神經性胃炎又稱胃神經官能症,是一種以胃部癥狀為主,伴有全身癥狀表現的疾病。青年女性較多見,首次發病前1~2周內有明確的精神因素誘因。其發生常與精神過度緊張或精神創傷有關,由於長期的強烈刺激、過度疲勞以及抑鬱等,影響胃的正常運動與分泌,致功能紊亂。神經性胃炎包括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噯氣(吞氣症)、神經性厭食。癥狀主要有神經性嘔吐、上腹部不適、疼痛、燒灼感、噯氣、厭食、反酸及胃運動障礙等,常伴有失眠、多夢、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心悸及神經過敏等神經官能症的其他癥狀。給予藥物對症及心理治療。通過精神調適和改變行為,調節神經功能,改善睡眠,調整胃腸道功能紊亂。本病持續性或反覆發作,可引起嚴重營養不良、神經性厭食。通過有效的精神調適和改變行為等方式,可從根本上調整胃腸道功能紊亂。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精神心理科

病因


● 其發生常與精神過度緊張或精神創傷有關。
● 常見的臨床類型有: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噯氣(吞氣症)、神經性厭食等。

癥狀


● 本病大多起病緩慢,病程可積年累月,發病呈持續性或反覆發作。
● 臨床表現以胃部癥狀為主,患者常有反酸、噯氣、厭食、噁心、嘔吐、劍突下灼熱感、食后飽脹、上腹不適或疼痛。
● 可同時伴有神經官能症的其他常見癥狀如倦怠、健忘、頭痛、心悸、胸悶、盜汗、遺精和焦慮等。
● 每遇情緒變化則癥狀加重。
● 神經性胃炎的產生主要是心理因素,比如說過於關注自己的胃部,胃部出現不適后就會很是恐慌,從而不斷地關注胃部,暗示自己的胃部不舒服,久而久之,就真的感覺到胃部出現了癥狀,但是並沒有器質性的病變。

檢查


● 確診神經性胃炎需進行胃腸道X線檢查、內鏡、鋇餐、腹部超聲、腹部CT等反覆檢查。
● 胃腸道X線檢查
● ● 胃腸道X線檢查顯示整個胃腸道的運動加速,結腸袋加深,張力增強,有時因結腸痙攣,降結腸以下呈線樣陰影。結腸鏡檢結腸黏膜無明顯異常。
● 內鏡、鋇餐檢查
● ● 內鏡、鋇餐檢查發現胃蠕動頻率變慢,節律紊亂,甚或發生逆蠕動。
● 腹部超聲、頭顱CT
● ● 腹部超聲、頭顱CT檢查排除肝、膽、胰等腹腔臟器病變及顱內佔位性病變。

診斷


● 目前國內尚無關於本病的統一診斷標準,主要依據病史及臨床表現,在謹慎地除外其他器質性疾病的基礎上,才診斷本病。

病史

● 曾有精神創傷史,且多以情緒波動為誘因,起病緩慢,病和較長。

胃功能失調的癥狀

● 神經性嘔吐:不伴有消瘦,發生在進餐時或剛結束時,不費力的嘔吐;
● 神經性噯氣症:聲響而頻的噯氣,癔病表現濃厚,有人在場時加重;
● 神經性厭食:厭食伴明顯體重下降,還可伴有泛酸、噁心、食后飽脹、劍突下熱感及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等表現。
● 神經官能症表現:失眠、多夢、頭痛、心悸、胸悶、盜汗、焦慮、神經過敏、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倦怠等。

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 實驗室及其他檢查未能發現器質性改變的證據。重症患者可伴有貧血、電解質紊亂和內分泌失調的改變。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顱內佔位性病變及早期妊娠反應相鑒別。
● 出現嘔吐、上腹部不適、噯氣、厭食、反酸,甚至伴有失眠、多夢、頭暈、頭痛等不適,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醫生通過病史及輔助檢查,可以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

治療


● 給予藥物對症及心理治療。通過精神調適和改變行為,調節神經功能,改善睡眠,調整胃腸道功能紊亂。

藥物治療

● 鎮靜劑:可給予利眠寧、安定、氯丙嗪、苯巴比妥、眠爾通或谷維素等。
● 解痙鎮痛:抗膽鹼能藥物可使平滑肌鬆弛,有解痙鎮痛作用,如顛茄製劑、阿托品、普魯本辛等。
● 嘔吐:可用維生素B6。嘔吐劇烈酌情給予氯丙嗪、異丙嗪、嗎叮啉等。
● 中醫治療:口服中藥、針灸、按摩。

心理治療

● 採用心理治療,其方法一般是解釋、安慰、疏導、分析、認識、積極暗示和情緒轉移,讓患者真正認識病情,主動調節情緒,消除思想顧慮,提高疾病治癒信心。

危害


● 本病持續性或反覆發作,可引起嚴重營養不良、神經性厭食。

預后


● 通過有效的精神調適和改變行為等方式,可從根本上調整胃腸道功能紊亂。

預防


● 重視心理衛生,主動調節情緒、消除思想顧慮。
● 適當參加體育鍛煉,生活起居應有規律。
●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 注意飲食衛生,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多吃新鮮水果及蔬菜,少吃或不吃辛辣、煎炸、煙熏等刺激食物,戒煙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