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街

央街

徠央街生活在多倫多的人,應該說沒有人不知道央街(Yonge Street)。央街是多倫多知名度最高的街道,也是多城最主要的通路,它是反映加拿大最大城市——多倫多活躍程度的晴雨表。這條街的中文譯名甚至比英文還貼切,因為南北走向的央街,是城市的一條主軸,將多倫多大致上分為東西兩片。

簡介


央街,是多倫多知名度最高的街道,也是多城最主要的通路,它是反映加拿大最大城市——多倫多活躍程度的晴雨表。這條街的中文譯名甚至比英文還貼切,因為南北走向的央街,是城市的一條主軸,將多倫多大致上分為東西兩片。

最長街道


依據吉尼斯世界紀錄記載,央街是世界上最長的街道,從多倫多港灣(Toronto Harbour)開始,向北穿過多城,后以11號公路延續,一路上經過眾多的安省城鎮,並在考昆(Cochrane)鎮轉頭向西,一路小跑,最終到達安省 的雨河(Rainy River)和美國明尼蘇達州美加邊境處的國際瀑布,全長1896公里(1178英里)。
央街
央街
其實在最初,央街甚至還不是多倫多(當時稱之為約克鎮)的一部分。城市的 開創者約翰·格拉夫·西米柯(John Graves Simcoe,1752-1806),時任上加拿大(Upper Canada,今日安省的前身)的省督,開始在小鎮的北部規劃道路的建設,以防止美國的入侵。西米柯在加拿大的時間不到4年(1793-1796),出於戰略上的考慮,需要修築一條道路,以確保英軍進出五大湖區的北部,特別是約克港和西米柯湖(Lake Simcoe),因為這是連接喬治灣(Georgian Bay)和五大湖上游(Upper Great Lakes)水陸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條道路將為駐紮在五大湖上游和約克鎮的英軍的軍事要塞之間提供一條便利通道。

央街歷史


最初

央街
央街
央街甚至還不是多倫多(當時稱之為約克鎮)的一部分。城市的開創者約翰·格拉夫·西米柯(John Graves Simcoe,1752-1806),時任上加拿大(Upper Canada,今日安省的前身)的省督,開始在小鎮的北部規劃道路的建設,以防止美國的入侵。西米柯在加拿大的時間不到4年(1793-1796),后因病於1796年返回英國,這是后話。

戰略上的考慮

需要修築一條道路,以確保英軍進出五大湖區的北部,特別是約克港和西米柯湖(Lake Simcoe),因為這是連接喬治灣(Georgian Bay)和五大湖上游(Upper Great Lakes)水陸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條道路將為駐紮在五大湖上游和約克鎮的英軍的軍事要塞之間提供一條便利通道。

1794年2月

央街
央街
大英帝國皇家御林軍(Queen's Rangers)的一個先遣隊在代理勘測指揮瓊斯(Augustus Jones,1758-1837)的率領下,作為第一批勘探人員開始道路的標識工作。砍伐茂密的灌木林需要技術和大量的勞工,瓊斯認為在冬季更好,因為樹枝枯萎,更便於勘查。御林軍當時修築的道路寬度為20英尺,並對道路的兩側進行了大致的規劃。同年8月,他們到達康山(Thornhill)。因時值與美軍戰局吃緊,御林軍需要抽調人手去尼亞加拉邊境,築路工程暫停。
其後,另一組人馬在波瑞(William von Berczy)的帶領下,在康山和朗斯達夫(Langstaff)之間繼續工作,但惡劣的天氣和疾病的困擾,阻止了他們前進的步伐。

1796年1月

央街
央街
皇家御林軍的瓊斯返回,繼續開展並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在43天之後,他們終於到達西米柯湖區,這一地點就是今日的Gwillimbury。今天,如果我們從多倫多市中心駕車沿快速道DVP和404北上Gwillimbury,近乎相同的距離,也不過約一小時的車程,足以想象當時央街築路工程之艱辛。省督西米柯以他的老朋友喬治·央爵士(Sir George Yonge,1731-1812)命名這條道路為央街。央爵士是1791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戰時內閣的大臣。他本人曾簽署了一份文件將皇家御林軍指派為一個團,以保護新的省份。
央爵士本人從未到訪過加拿大,但他作為省督西米柯在英國故土的莊園所在地哈內敦(Honiton)區的國會議員,與省督聯繫極為密切。在央爵士戰時大臣的職位期滿后,被委任為礦業部長,其後在英屬海外領地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任總督。他本人畢生熱衷於道路和建築,因而,以他的名字為央街命名實不為過。

十九世紀

央街延伸到安大略湖邊,成為商人、農民、國民軍和驛站班車乘客進出城市的主要通道。在1850年,央街在書院街(College)和布洛街(Bloor)段只有兩座大的莊園,佔地200英畝,其房屋臨街距離遠達1/4英里,使央街這部分幾乎在林中穿行。1869年,蒂莫西·伊頓(Timothy Eaton)在央街178號開張了他的伊頓百貨公司,這一被稱為加拿大人購物革命化的行動,也吸引了其他的貿易商。在20世紀初期,央街逐漸成為多倫多最主要的購物街道。

今天

央街
央街
央街在國王街(King)和布勞街(Bloor)之間,處處可見購物者、通勤者、扎著頭巾遊逛的年輕人和觀賞戲劇的人們,以及那些欲感受這裡氣息的人們。不過,一旦離開鬧市區的中心,遊人將會發現,央街足以稱得上是加拿大的一條文化長廊,不同的區段特色迥異。登打士街(Dundas)一帶眾多商店眩耀的霓虹燈和俗氣的櫥窗展奇異地混合在一起;玫瑰谷(Rosedale)優雅精巧的古玩店;艾格靈屯大街(Eglinton,有人說,譯名太土,其實Eglinton在一開始還真是一個村莊)新潮的咖啡館;芬治大街(Finch)的高層住宅群;沿著這條世界上最長的街道北上折西,央街展現出不同的個性化風采。與多倫多一樣,央街也是其他許多城鎮和村莊的主要幹道。

央街地鐵


作為多倫多主要的南北通道和城市的主軸線,以安大略湖邊為起點的央街一直是多倫多這個城市的形象標籤。1861年,馬匹拉載的客車首次出現在央街上。30年之後,在多倫多街軌公司(Toronto Street Railway Company)的努力下,馬車終於被採用電力的街車(streetcar)取代。
在1909至1912年間,有關在繁華喧囂的街道下修築地鐵、分流交通的構想被首次提出。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人們才意識到多倫多的地鐵
建設已經迫在眉睫。戰爭期間,大批的工人藉助已經不堪忍受的街車系統出入城市,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令擁擠的央街陷入混亂。為避免城市因自身的交通而窒息,當時的多倫多交通委員會(即今日的公車局,也簡稱為TTC)提議,在從艾格林屯大街(Eglinton Ave)至前街(Front Street)區段的央街之下,修築“捷運地鐵”(rapid transit subway)。前街可以直接連接城市的交通樞紐──聯合車站(Union Station)。而艾格林屯大街,在當時被稱為城市通往鄉村地區的大門。
央街
央街
在1946年新年的第一天,多倫多的市民以壓倒性的票數,投票通過沿皇後街(Queen St.)街車線下修建地鐵線。這個方案,殘留在今天的只是一個位於皇後街地鐵站正下方尚未完成的車站。
當時期待聯邦政府能夠提供工程總造價20%的資金用於地鐵線工程,但資金一直就沒有到位。多倫多隻好獨善其身,並將構想和規劃集中於央街地鐵線路的建設。
在慶祝加拿大第一條地鐵央街地鐵通車50周年之際,馬田總理在多倫多宣布,聯邦、安省和多倫多三級政府將向這個加拿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公車局撥款10億元。三級政府各承擔三分之一。圖為多倫多公車局主席莫斯高、安省省長麥堅迪、多倫多市長苗大偉、聯邦人力資源及技能發展部長鬍平藻等在聯合車站一同開切生日蛋糕。
(由於戰後建築材料的短缺,直到1949年這項動議已久的工程才正式開工。當年的9月8日,由蒙提.豪(Monty Hall)主持開工儀式,他本人後來成為北美著名的電視節目“Let’s Make a Deal”的主持人。
在開工典禮現場,時任安省的省督勞森(Ray Lawson),親自登上打夯機將第一根木樁打入地下。多倫多當地的所有電台實況轉播了這一儀式的全過程。隨後,正式的慶祝宴會在皇家約克酒店舉行,工地上的的工人們開始了真正的開挖。
這條地鐵線的施工長度為7.4公里,當時採用的是“開挖回填”技術,其費用遠少於使用隧道挖掘機。央街於是被明土開挖成為一條很大很深的壕溝,各種公用的管線也被迫遷移。鋼質橫樑被用來支撐沉重的木質搭板,以便於上面的交通。央街地鐵線施工期間,不但破壞了交通和當地的商業,也使城市街車網的骨幹線路──央街線被迫改道,不得不在施工區附近的街道繞行。當時市民還創造出“人行道主管”(Sidewalk Superintendent)一詞,指那些好奇心極強,每日都到挖掘現場觀看的人。TTC還給那些極度熱心的旁觀者印發手冊,解釋施工過程。

1950年

央街
央街
央街地鐵開挖現場,圖為央街與皇後街十字路口,被稱為“人行道主管”的愛好者站在路兩旁。(資料圖片)
在前街至皇後街的開挖施工中,工程人員遭遇到堅硬的岩石層,需要炸藥引爆清除。於是,每天可以在中午12點和下午4點半都能定時聽到隆隆的爆破聲。整個央街地鐵工程共清除了130萬立方的土石方,許多被載重卡車運往安大略湖的灰橋灣(Ashbridges Bay)。大約動用了24,000噸鋼材、4,200噸鐵軌、240,000噸礫石,170,000噸沙,140萬袋水泥用來修建隧道和車站,並為多倫多了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

1954年

央街
央街
哈姆(Frederick Hulme)駕駛的TTC編號為5000的第一輛格洛斯特地鐵機車,哈姆在1980年退休,10年後去世。(資料圖片)採用“開挖回填”技術仍避免不了許多房屋的毀壞,也給地鐵線路完工後留下一些待開發的土地。但對當時的一些繁華地段,如布洛(Bloor)和聖克萊爾(St. Clair)與央街的交匯地區,就不得不在地下採用各種支撐措施,謹慎施工。
央街地鐵線原定於1953年完工,但由於朝鮮戰爭引發國內鋼材的短缺,使這一工程拖到1954年,這條7.4公里的央街地鐵線路最終工程造價達到6千7百萬,並包括地鐵車廂。
這一數字如果與2003年新開通的雪拔地鐵線(Sheppard Line)相比,則是小巫見大巫。雪拔線的長度為6.4公里,造價高達9.339億元,還不包括地鐵車廂。當年104輛車廂的總價為1.15千萬元,而今每輛T-1型的車廂就大約3百萬。
1953年7月,第一批地鐵車廂抵達蒙特利爾港。(資料圖片)
在地下線路施工的同時,TTC也在四處尋找新的地鐵車廂。在不考慮從美國採購后,他們最終決定在英國的格洛斯特鐵路車輛廠訂購,採用的技術與當時正在運行的倫敦地鐵相類似。1953年,多倫多的首批地鐵車廂經海運抵達蒙特利爾港,然後通過貨運列車運抵多倫多。加拿大第一條地鐵正式開通
在1954年的3月30日上午11時,當時的安省省長弗斯特(Leslie Frost)與多倫多市長蘭伯特(Allan Lamport)在。戴維斯維爾(Davisville)站合力拉下了央街地鐵線列車的啟動閘,運行信號由黃變綠,標誌著加拿大第一條地鐵線正式啟動。大多倫多地區主席加德納(Frederick Gardiner)也隨大批的市民、TTC職工、出版、廣播和新聞記者等一同參加了開通儀式。多倫多的第一家電視台在當年的8月才誕生,沒能趕上這一歷史時刻,這是后話。

開通當日

央街
央街
如今,離 第一列地鐵駛出Davisville站的時間已過去半個多世紀。當時TTC主席麥克布任(W.C. McBrien)在演講中表示,應立即開始興建皇後街地鐵線,並採用有效措施減少市中心的交通擁擠,包括郊外停車場,街道劃分單行道和採用交錯的工作時間。他說,“央街地鐵線不是解決多倫多交通困境的最終方案,它只是與這個巨獸格鬥的開始。許多其他的捷運線路將在未來修建。”麥克布任同時警告,沒有政府的協助,TTC不可能再建更多的地鐵線。
蘭伯特與弗斯特還特地登上這趟首發的地鐵列車前往聯合車站,六百名被邀請的嘉賓也同車前往。當天共有25萬人次搭乘央街地鐵,50年來的乘客人次已達57億。開通當日報紙的頭條新聞標題是“12分鐘從艾格林屯到聯合車站”,儘管這趟列車的處女航實際上運行了14分鐘。此前,如果交通良好,街車在這段道路上行駛需要30分鐘。
下午1點半,央街地鐵對等待的公眾開放,他們乘街車上班,坐地鐵回家。而沿地面運行,建於1861年的央街街車線路也終於踏上暮年,在下午1時半至2時退出歷史舞台。
央街
央街
1954年3月30日,央街地鐵開通當日,國王街(King St.),人們在排隊等候乘車。(資料圖片)央街地鐵的開通獲得巨大的成功,乘客蜂擁而至,在新奇感過後,上下班的通勤者繼續使用這條快捷便利的地鐵。
在開通初期,兩節車廂的列車被認為是標準,但很快,四節車廂就成為最低限,六節車廂成為標準。最後,被稱為“紅火箭”(Red Rockets)的地鐵列車從周一至周五掛上八節車廂。
徠央街沿線地鐵站的設計在當時是時髦的,牆面由不透明的瓷磚裝飾,但幾乎沒有什麼功能性。在12個地鐵站中,只有艾格林屯站還保留著許多原始的瓷磚貼片,艾格林屯站另一個引以為榮的是,它是整個這些車站中唯一擁有盥洗室的地鐵車站,直到1966年布洛(Bloor)地鐵線的開通。今天,TTC下轄的地鐵運營線路達到62公里。

相關


央街
央街
說起央街,不能不提到布洛街(Bloor Street)。在城市發展的初期,作為拓荒先鋒的勘察員開始規劃多倫多這個年輕城市內外的不同道路。官員們很快發現,需要找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為不斷進行的道路維護提供資金。因為在嚴酷的天氣條件下,泥土鋪就的道路經常泥濘不堪,不能通行。
在當時,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是徵收通行費(toll),而央街作為最為繁忙的公路之一被選中。通行費在十九世紀30年代初期開始徵收,從一隻動物一分錢到每輛車幾分錢不等。收費的大門也很快建立起來,位於現今眾人熟知的、始終繁華時髦的央街和布洛街十字路口北部。這也就是為什麼布洛街名的前稱是收費門路(Toll-gate Road)的典故。
實際上,省內所有的收費道路在1896年取消。官員當時發誓,今後將不會再收費。省政府將通過徵收入息和汽油稅,解決這一問題。
但是一個世紀之後,政客們拋棄了曾經的諾言。在1997年,隨著407高速公路的開通,收費公路再次重返舞台。只是披上個高科技的馬甲,美其名為ETR——電子收費公路(electronic toll road的縮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多倫多逐漸向外擴展,由於城市周邊的鄉村地區房價低廉,吸引了許多年輕的家庭和新移民向外遷移。這一情形正如同近年來快速發展的的7號公路、Major Mackenzie Dr一帶地區。對多倫多城市發展頗有研究的一位教授告訴筆者,從城市化的角度講,多倫多及近郊基本上是以央街為準,每十年一條大街向北發展。如上世紀50年代的艾格靈屯大街(Eglinton Ave.),60年代的勞倫斯(Lawrence Ave.),70年代的雪拔(Sheppard Ave.),80年代的芬治(Finch Ave.),90年代的士刁(Steeles Ave.)等。
如果細心觀察一下多城北部的央街,儘管面臨央街走廊開發的壓力,目前仍然可以看見一些破舊不堪的房屋散落在街道的兩側。1974年,央街地鐵北上擴展至芬治(Finch)站並開通,其直接結果是導致許多房屋被寫字樓、公寓和共管住宅樓群所吞噬。

更多


紐約第五大道
蒙特利爾地下城
阿爾巴特大街
維也納克恩頓大街
庫達姆大街
新加坡烏節路
首爾明洞大街
東京都新宿大街
倫敦牛津街
巴黎香榭麗舍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