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
小兒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
小兒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也稱“G-6-PDG-6-PD缺乏症”,是一種累及紅細胞的疾病。G-6-PDG-6-PD是紅細胞中的一種酶,可促進紅細胞正常工作。G-6-PDG-6-PD缺乏症患者的紅細胞中G-6-PDG-6-PD過少,而含G-6-PDG-6-PD過少的紅細胞對某些食物、藥物和化學物質更敏感,故可引發問題。如果紅細胞暴露於這些食物、藥物或化學物質,則可被破壞,即發生“溶血”,從而導致貧血。小兒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我國是本病的高發區之一,呈南高北低的分佈特點,長江流域以南,尤以廣東、海南、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地為高發區,發生率為4%~15%,個別地區高達40%。小兒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是患者出生即帶有的一種疾病,由某種異常基因導致。大多數G-6-PDG-6-PD缺乏症患者並不總是存在溶血,只有被某種因素誘發后才會發作溶血。接觸觸發因素后的癥狀可包括黃疸、皮膚蒼白、深色尿、背痛或腹痛,以及貧血引起的乏力、頭暈等。小兒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是否治療取決於患者的癥狀及貧血嚴重程度,大多數患者僅需要知道應避免哪些食物、藥物和化學物質。嚴重貧血患者有時需進行輸血治療。小兒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病情嚴重者可導致急性腎衰竭或膽紅素腦病,甚至危及生命。
● 小兒內科、兒科、血液科
● G-6-PDG-6-PD缺乏症是由於調控G-6-PDG-6-PD的基因突變所致,呈X連鎖不完全顯性遺傳。由於G-6-PDG-6-PD基因的突變,導致紅細胞葡萄糖磷酸戊糖旁路代謝異常,當機體受到伯氨喹啉型藥物等氧化物侵害時,氧化作用產生的H2O2不能被及時還原成水,過多的H2O2可致血紅蛋白和膜蛋白均發生氧化損傷。最終造成紅細胞膜的氧化損傷和溶血。溶血過程呈自限性,因新生的紅細胞G-6-PD活性較高,對氧化劑藥物有較強的“抵抗性”,當衰老紅細胞酶活性過低而被破壞后,新生紅細胞即代償性增加,故不再發生溶血。蠶豆誘發的溶血是蠶豆嘧啶核苷及伴蠶豆嘧啶核苷對紅細胞氧化作用的結果。
● 有以下臨床表現者需懷疑G-6-PD缺乏症可能。
● 伯氨喹型藥物性溶血性貧血:是由於服用某些具有氧化特性的藥物而引起的急性溶血。此類藥物包括:抗瘧葯(伯氨喹、奎寧等)、解熱鎮痛葯(阿司匹林、安替比林等)、硝基呋喃類、磺胺類、碸類、萘苯胺、大劑量維生素K、丙磺舒、川蓮、臘梅花等。常於服藥后1~3天出現急性血管內溶血。有頭暈、厭食、噁心、嘔吐、疲乏等癥狀,繼而出現黃疸、血紅蛋白尿,溶血嚴重者可出現少尿、無尿、酸中毒和急性腎衰竭。溶血過程呈自限性是本病的重要特點,輕症的溶血持續1~2天或1周左右臨床癥狀逐漸改善而自愈。
● 蠶豆病:常見於<10歲的兒童,男孩多見,常在蠶豆成熟季節流行,進食蠶豆或蠶豆製品(如粉絲)均可致病,母親食蠶豆后哺乳可使嬰兒發病。通常於進食蠶豆或其製品后24~48小時內發病,表現為急性血管內溶血,其臨床表現與伯氨喹型藥物性溶血性貧血相似。
● 新生兒黃疸:在G-6-PD缺乏症高發地區,由G-6-PD缺乏引起的新生兒黃疸並不少見。感染、病理產、缺氧、哺乳的母親服用了氧化劑藥物,或新生兒穿戴有樟腦丸氣味的衣服等均可誘發溶血,但也有不少病例無誘因可查。黃疸大多於出生2~4天後達高峰,半數患者可有肝脾大,貧血大多數為輕度或中度,重者可致膽紅素腦病。
● 感染誘發的溶血:細菌、病毒感染可誘發G-6-PD缺乏者發生溶血,一般於感染後幾天之內突然發生溶血,程度大多較輕,黃疸多不顯著。
● 先天性非球形細胞性溶血性貧血(congenital non-spherocytic hemolytic anemia, CN-SHA):在無誘因的情況下出現慢性溶血,常於嬰兒期發病,表現為貧血、黃疸、脾大;可因感染或服藥而誘發急性溶血。約有半數病例在新生兒期以高膽紅素血症起病。
● 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正常還原率>0.75;中間型為0.74~0.31;顯著缺乏者<0.30。此試驗可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故應配合其他有關實驗室檢查。
● 熒光斑點試驗:正常10分鐘內出現熒光;中間型者10~30分鐘出現熒光;嚴重缺乏者30分鐘仍不出現熒光。本試驗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
● 硝基四氮唑藍(NBT)紙片法:正常濾紙片呈紫藍色,中間型呈淡藍色,顯著缺乏者呈紅色。
● 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Zinkham法為(12.1±2.09)IU/gHb。
● 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SICSH)推薦的Clock與Mclean法為(8.34±1.59)IU/gHb。
● NBT定量法為13.1~30.0 BNT單位。
● 近年開展G-6-PD/6-PGD比值測定,可進一步提高雜合子的檢出率,正常值為成人1.0~1.67,臍帶血1.1~2.3,低於此值為G-6-PD缺乏。
● 在溶血時陽性細胞>0.05;溶血停止時呈陰性。不穩定血紅蛋白病患者此試驗亦可為陽性。
● 可採用限制性內切酶片段長度多態性(RFLP)連鎖分析、PCR-限制酶切法、等位基因特異性寡核苷酸探針點雜交(PCR-ASO)、反向點雜交(RDB)、多重SNaPshot基因診斷和DNA測序等方法檢測G-6-PD基因突變位點。
● 陽性家族史或過去病史均有助於臨床診斷。病史中有急性溶血特徵,並有食蠶豆或服藥物史,或新生兒黃疸,或自幼即出現原因未明的慢性溶血者,均應考慮本病。結合實驗室檢查即可確診。
● 本病需要與其他紅細胞酶病導致的溶血相鑒別,直接酶活力測定可鑒別。
● 有些G-6-PD缺乏症患者同時合併另一種可導致溶血或黃疸的紅細胞遺傳缺陷,癥狀嚴重,非急性溶血發作期可有高網織紅細胞、高膽紅素、脾大等慢性溶血表現,需做溶血系統分析並家系調查予以排查和確診。
● 對急性溶血者,應去除誘因。在溶血期應供給足夠水分,注意糾正電解質失衡,口服碳酸氫鈉,使尿液保持鹼性,以防止血紅蛋白在腎小管內沉積。貧血較輕者不需要輸血,去除誘因后溶血大多於1周內自行停止。
● 嚴重貧血時,可輸G-6-PD正常的紅細胞。應密切注意腎功能,如出現腎衰竭,應及時採取有效措施。
● 新生兒黃疸可用藍光治療,個別嚴重者應考慮換血療法,以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
● 病情嚴重者可導致急性腎衰竭或膽紅素腦病,甚至危及生命。
● 小兒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預后良好。幾乎所有藥物或感染誘導的溶血患者都可平安地恢復正常,蠶豆病和伴有核黃疸的新生兒黃疸相對較危險,但經及時治療病死率亦極低。
● 在G-6-PD缺乏症高發地區,應進行群體G-6-PD缺乏症的普查,優生優育。
● 已知為G-6-PD缺乏者應避免進食蠶豆及其製品,忌服有氧化作用的藥物,並加強對各種感染的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