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素說

燃素說

燃素說是化學史上解釋物體燃燒的一種學說,產生於17世紀,是種錯誤和受局限的科學理論。這種觀點認為,燃燒是一種分解過程,物質燃燒時釋放出燃素,是古代化學的最後形態。

簡述


燃素學說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化學家們對燃燒的解釋,他們認為火是由無數細小而活潑的微粒構成的物質實體。這種火的微粒既能同其他元素結合而形成化合物,也能以遊離方式存在。大量遊離的火微粒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明顯的火焰,它彌散於大氣之中便給人以熱的感覺,由這種火微粒構成的火的元素就是“燃素”。
燃素充塞於天地之間,流動於雷電風雲之中。在地上,天上,海洋,陸地,動、植、礦物,和人的心中都含有它。大氣中含有燃素,因而會在空氣中引起閃電,而使大氣動蕩不已;生物含有燃素就富有生機;無生命物質含有燃素,就會燃燒。燃素不僅具有各種機械性質,而且又像靈魂一樣,本身就是一種動因,是“火之動力”。物體失去燃素,變成死的灰燼,灰燼獲得燃素,物體又會復活。

形成過程


物質在加熱時,燃素並不能自動分解出來。而須外加空氣將其中燃素吸取出來,燃燒才能實現;上好的空氣是具有吸收燃素的性質的。
腐蝕劑奪取了金屬中的燃素,金屬就被腐蝕;煅燒金屬,金屬失去尊貴的光芒而變成渣滓——當賦予它們以燃素,它們又變得不可一世。
物體中含燃素越多,燃燒起來就越旺;含的燃素少,燃燒起來就弱。上好的空氣是具有吸收燃素的性質的,因此物體必須在空氣中才能燃燒;各種實體都是由物體所共有的基本物質(元素)和該物體所特有的“靈氣”所構成.並可以用火煉的方法使其分離。當實體被加熱時,“靈氣”便從實體中逸出。
由於金屬等物質被氧化后質量增重,有的科學家認為燃素和“靈氣”一樣與地心是相排斥的具有負重量(即所謂“輕量”),因此金屬失去燃素時,重量反而增加了。有人說,金屬失去燃素,好比活著的人失去了靈魂,因此就象死體比活著的時候要重那樣,“死”的灰渣自然就比活的金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