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8條詞條名為王曉的結果 展開

王曉

中國文物報社副總編輯

現名李讓,原名王曉。男,1968年出生。199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編審(2008年評聘,2012年9月晉陞為專業技術三級)。

人物經歷


中學時代就是《北京青年報》最活躍的學生通訊員。1984年底當選北京中學生通訊社(“學通社”)首批記者、首任副社長兼東城分社社長。1990年大學畢業后,歷任建設部直屬單位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國際合作室編輯,國家文物局直屬單位國際友誼博物館業務秘書,國家文物局直屬單位中國文物報社編輯、記者,總編室主任、總編輯助理,現任中國文物報社副總編輯。

獲獎記錄


1998年赴日期間采寫的有關棋聖吳清源的長篇報道,被國內多家權威報刊採用,《人民日報》將其作為重頭文章——《黑白世界 道骨仙風——東京訪吳清源研究會》——安排在江澤民主席訪日前夕在國際版頭條刊發。近十幾年發表涉及文化遺產保護多個方面的報道、評論數百篇。獨家報道《洛陽在毀什麼?!》及後續報道《洛陽,1月16日以後……》等,在2003年全國“兩會”前夕,全文登載《搜狐視線》頭條,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毛昭晰等四十五位全國人大常委就《洛陽在毀什麼?!》及後續報道所披露的事件聯名上書李鵬和溫家寶同志,溫家寶同志很快作出重要批示。《洛陽在毀什麼?!》榮獲第二屆文物保護好新聞特等獎。
1984年在北京二中剛上完高一、時年16歲獨立編寫完成《中國歷史地名小詞典》(29萬字,1986年水電版),時任團中央書記的李克強同志為之撰寫前言,作為“全面發展,學有特色”的典型受到各級表彰,胡耀邦總書記也予以表揚。海內外多家媒體對此做過報道。還編寫有《中國歷史小詞典》(36萬字,1992年水電版)、《新編志地體· 中國歷史小辭典》(25萬字,1993年人民中國版)。參與編著(著作權人之一)《中國古建築大系》之第十分卷(1992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台灣光復書局聯合出版),榮獲第二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被評選為二十世紀文博考古最佳圖書。主編有《博物館的記憶與想象:“百年文博——我與博物館”大型徵文活動文萃》(32萬字,2005年學苑版)。

主要貢獻


策劃編輯、共同編輯幾十種圖書。其中,《鉛筆畫技法》等書是從美國購買的翻譯出版權,編成《繪畫技法經典譯叢》,總定價近500元,發行1萬套,雙效益突出,1998年被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列為實現“三題百萬”改革目標的範例;《中國的世界遺產》,建設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與國家文物局聯合編寫,被評價為“是迄今為止宣傳介紹我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內容最為豐富,最為權威,圖片最多的大型學術畫冊”,榮獲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被評選為二十世紀文博考古最佳圖書;《中國文物事業60年》、《“三普人”手記——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徵文選集》、《踏尋遺珍——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文物調查階段突出貢獻個人手記彙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我與文化遺產保護——慶祝新中國60年華誕“我與文化遺產保護”大型主題徵文活動文選》等,在文博界廣受好評。
策劃組織、參與組織文博界幾十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