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海遺址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查(chá)海遺址位於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鄉查海村西五里,距阜新市區25公里,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原始部落遺址,距今已有7600年,加樹輪校正超過8000年,被考古學界稱為“中華第一村”。

1982年發現,到目前已進行過7次發掘,發掘7600平方米。遺址內發現有半地穴式房址30餘座、墓葬5座。房址呈南北或東西向成行排列,以風化岩開鑿為房基,面積最大者可達90平方米。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等遺物。

1992年9月4日,阜新市政府修建查海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1996年國務院公布查海遺址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82年被發現。
1983年,省考古隊複查認為是距今7000多年的原始人類聚落遺址。
1987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開始進行發掘。
從1987年至1994年,經過7次發掘,發掘面積達1萬平方米,約佔遺址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查海遺址
查海遺址
1995年,查海遺址被定為阜新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文物遺存


查海遺址
查海遺址
揭露出遺跡、遺物有房址、陶器、石器、玉器等。經測定,這個遺址,年代為距今7600±95年,加樹輪較正,已超過8000年,是目前東北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這個遺址時代雖早,卻具相當的進步性。陶器紋飾複雜多變,壓印之字紋、櫛目紋細密整齊,布局分段有規律。紋飾中還出現了壓印的溝連四字形紋飾。出土的龍紋陶片,已具備中國古代龍形象的基本特徵。大型石塑龍堪稱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最早、形體最大的龍形象。出土的玉、玉匕等玉器經科學鑒定,均為透閃石軟玉。在世界上,時代這樣早的真玉是極為罕見的。
已故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生前曾多次考察查海遺址出土文物,認為查海遺址位於紅山文化分佈區內,時間比紅山文化早一個階段。"有最早的龍紋陶片、最早的玉器,是紅山文化的根系"。玉器、房址、陶器、龍紋反映了社會生產、關係的進步性,這已是中華文明的起步階段。"中國文明起源,北方先邁了一步,查海七、八千年的玉器就是證明"。

文化與歷史價值


與查海遺址同時代、面貌相近的文化遺存分佈於鄰近的內蒙東南部、河北承德、北京北部。其中著名的主要是敖漢旗興隆窪遺址,這些文化類型通稱為興隆窪文化。專家們認為,查海遺址與興隆窪遺址雖同屬一個時代、一個文化區中,但卻是有差異的文化類型。前者的房址柱洞分佈有序,內外一般兩層;後者則柱洞無序且柱洞很少。在陶器紋飾上,學者以壓印之字文為主;後者則以划花、交叉線紋和席紋為主。前者陶器多為敞口罐;後者為斂口筒形罐。專家們認定,兩遺址是同時代、同一文化區中兩個並存、相互依存的文化類型。所以,把以查海遺址為代表的遺存稱做"查海文化"。查海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玉文化和龍文化,又稱"玉·龍文化"。蘇秉琦先生欣然命筆:"玉龍故鄉,文明發端"。
1996年查海遺址被批准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龍故鄉


查海遺址雖然時代很早,卻具有相當的進步性,出土的玉器,經科學鑒定,都為透閃石軟玉,其中“玉塊”做工之精尤為令人叫絕,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年代最早的真玉器,堪稱“世界第一玉”;已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世界發現年代最早的真玉器候選世界紀錄。出土的龍紋陶片不僅在形象上,而且有鱗狀的表現紋飾,都已具備中國古代龍形象的基本特徵,比我國先前發現的獸形玉豬龍還早近3000年,是更原始的龍的雛形,堪稱“華夏第一龍”;揭露出的房址規模較大,呈方形,每座房址內生活用具,生產工具配套,排列有序,並表現出每個生活、生產單元的相對獨立性,特別是在第5次發掘中揭露出的連體房址,表明當時已出現了原始的祭祀的活動;以簡形罐為主要形式的陶器群,紋飾複雜多變,以壓印之字紋飾,櫛目紋為主,細密整齊,布局分段而有規律,並出現了壓印的勾連四字型紋飾。
查海文化是紅山文化的源頭,被稱之為5000年文明曙光的牛河梁“女媧廟”就源於這裡,從查海遺址的文明起步,到紅山文化早期國家的誕生,二千年左右的發展歷程,查海遺址以其8000年的久遠年代,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中華文明起源的過程中先行了一步,起到了勿庸置疑的“龍頭”作用,因此,查海遺址堪稱“中華第一村”。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認為,查海遺址出土的玉器,工藝水平較為複雜,已經有了專門分工,同時,使用者也都是等級身份較高的人物,說明當時社會分工已導致社會分化,這同房址,陶器,特別是龍紋出現所反映的社會生產,社會關係的進步性相一致的,這正是邁出原始社會,跨入文明之門,中華文明的起步階級。為此蘇先生為查海遺址題詞:“玉龍故鄉,文明發端”。查海遺址沒有其它歷史遺存的干擾,四周沒有近代村落,原始自然風貌保存極好,這裡距阜新市區20多公里,距阜--沈公路僅3公里。阜新市政府對文物工作極為重視,為弘揚民族文化,使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為經濟建設服務,當您置身於“中華第一村”這片神奇的土地,八千年前古老文明會使您產生無盡的遐想。

歷史影響


1994年,查海遺址曾發掘發現的一條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這條龍用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礫岩擺塑,全長19.7米,龍頭部最寬處約2米,呈昂首張口、彎身弓背狀。這樣的龍形在後來的考古中又有多次發現:1987年由濮陽市文物工作隊發掘發現於一座形式奇特的墓葬內。該墓中部有一具成年男性骨架,大體呈頭南足北的仰卧直肢姿勢,在人骨架的東西兩側以蚌殼擺塑了龍虎圖案。龍虎頭北尾南,與人骨架的頭腳方向相錯。其中蚌殼龍位於人骨架的東側,長1.78米。龍昂首、曲頸、弓身、前爪扒、后爪蹬,狀似騰飛。2004年,考古學家又在河南偃師二里頭發現了一個大型的綠松石龍形器,年代大概是3700年前後,這說明查海龍對後世龍形產生了重大影響,堪稱中國龍的原型。

保護措施


1992年9月4日開始,阜新市政府撥款修建查海遺址博物館。建築面積為977平方米,高11米,為框架結構,由6個半地穴式人類住址組合而成,分為4個室內展廳、3個實物展廳。
1992年,查海遺址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